阿姐鼓

合集下载

阿姐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阿姐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

阿姐鼓-花城版音乐鉴赏教案一、背景介绍阿姐鼓是广东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粤剧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

它被称为“广东的口琴”,是作为配合戏曲表演而产生的。

近年来,花城版阿姐鼓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广东音乐的代表之一。

与传统阿姐鼓相比,花城版阿姐鼓的演奏形式显得更为自由,更强调个人的表现力。

在它的伴奏下,整台戏剧的节奏明朗有力,气氛热烈,感染力非常强。

本教案将以花城版阿姐鼓为重点,系统地为大家介绍这一优秀的广东音乐。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阿姐鼓的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将会:1.了解阿姐鼓的演奏特点和历史渊源。

2.掌握花城版阿姐鼓的演奏技巧。

3.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不同类型的广东音乐。

三、教学内容1. 阿姐鼓的历史渊源阿姐鼓是广东音乐传统音乐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它是乐味淳朴、韵律较为简单的一种打击乐器,也是粤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始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近三百余年的历史。

据说,阿姐鼓最初是早期呼麦艺人们自己图案制造和演奏的一种“简易口琴”。

它的演奏方法源自粤东的“配角鼓”,并且受到广西的“牛鼓”、“牛角琴”和湖南的“秧歌鼓”、“九子鼓”等打击乐器的影响。

后来,阿姐鼓被引入广东各地的民间戏曲中,演奏技巧、演奏形式、乐曲曲调都逐渐得到了改变和发展。

2. 花城版阿姐鼓的演奏特点花城版阿姐鼓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广东音乐的代表之一。

与传统阿姐鼓相比,花城版阿姐鼓的演奏形式显得更为自由,更强调个人的表现力。

花城版阿姐鼓不仅保留了传统阿姐鼓的音乐特色,而且还吸收了华丽的表演形式。

同时,花城版阿姐鼓的演奏技巧十分独特,强调稳健、气势、增强兼容性、避免了单调的节奏和音高。

因此,它成为了现代广东音乐的代表作。

3. 阿姐鼓的演奏技巧阿姐鼓的演奏方法较为简单,只需按下和弹开口音,可以同时发出两组不同的音色。

为了能够更好地演奏出阿姐鼓的特点和韵味,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掌握,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如何运用舌头在口中抵住阿姐鼓的口里漏出口气,保持气息和音调的稳定,如何灵活调节嘴唇肌肉器官完成相应的音符,如何应用传统的节奏技巧和音乐元素等等。

《阿姐鼓》案例描述

《阿姐鼓》案例描述

《阿姐鼓》案例描述李存1.一、案例背景《阿姐鼓》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西藏的故事。

西藏位于我们祖国的西南部,那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

从整个世界角度看,西藏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1.西藏地球离太阳最近的地方2.藏民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3.那里又是亚洲三大古文明的集结地:中国、印度、巴比伦4.四大崇拜:图腾、动物、宗教、山水5.五种丧葬方式:天葬、土葬、火葬、水葬、塔葬6.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唻吽这是李老师对西藏总结出的六个特点,充分说明李老师在上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了大量有关西藏民俗风情的资料。

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感动所有的人,这背后是李老师不仅在这些知识上投入了很多精力,而且更多的投入了情感,也表现出李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阿姐鼓》的故事发生在我国西藏,李老师的课从西藏本土文化出发,围绕西藏藏民的生活方式来选材,强化学生对西藏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西藏音乐的主动性,深入了解这个故事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发了学生对西藏文化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的思考。

以下是对这堂课的描述。

二、情景描述这节课的题目是“走进西藏”。

老师问学生都知道哪些西藏的歌曲?对西藏地区的了解有多少?是否知道西藏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了解西藏的历史?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议论和思考,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一首藏歌出发,开始走进西藏。

老师播放了才旦卓玛演唱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这首作品是用藏文演唱的,我们听着她的歌声,配以MTV的画面,似乎亲身来到了西藏的大山下,看到了藏民们辛勤劳动的身影。

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但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播放这首,他选用的是一个男声用藏文以原生态的方式演唱的版本。

李娜演唱的那个版本高亢嘹亮,歌颂了西藏大山巍峨的气质,古老的文化。

而这首作品在用这样的方式演唱,另有一番风味,更加贴近藏民的生活,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阿姐鼓的真实来历

阿姐鼓的真实来历

阿姐鼓的真实来历
阿姐鼓,在西藏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成的用来祭祀的鼓 ,也叫人皮鼓。

这是以前的比较残忍的酷刑,现在早已废除。

其中歌曲《阿姐鼓》则是以这酷刑背景下编曲出来的。

相传一个孤单的小姑娘失去了相伴已久的哑巴阿姐,但她不明白为什么阿姐离家,直到长大成阿姐年纪大小时,才明白也许是梦想带走了阿姐。

阿姐鼓是人皮鼓,在西藏,只有年轻圣洁的处女才配制鼓,用来祭祀,藏族佛教六字真言中“嗡嘛呢叭嘛哞“包含了世间万物。

在西藏人眼里,死亡并不可怕,如同新生命般,回归大自然,作为轮回的一部分,和谐幸福才是最重要。

【岳母送我《阿姐鼓》(4)】 阿姐鼓

【岳母送我《阿姐鼓》(4)】 阿姐鼓

【岳母送我《阿姐鼓》(4)】阿姐鼓那一天羚羊过山岗/回头望/清晰的身影很苍凉/天那么低,草那么亮/亚克摇摇藏红花/想留住/低头远去的羚羊/过了山岗——《阿姐鼓》第五曲:《羚羊过山岗》这是专辑中最富歌唱性的一首曲子,歌词(作者陆毅敏)内敛含蓄,就像羚羊的性格。

“亚克”是牛,也许就是牦牛吧。

悠扬的旋律加上此起彼伏颇似唤羊那样的人声,低纬度的内陆人听起来会生出牧羊人悠闲执鞭率领着羊群边走边唱的景象。

这样的联觉画面很自然很合理,然而西藏的羚羊还没有温顺到把人类当作朋友或者管理者的程度。

在这里,人类只有远远观看、欣赏和歌颂的份儿,而试图接近它们的人常常都是非法狩猎者。

西藏生存环境严酷,羚羊过山岗是典型风景,多数情况下又是顽强的生命挣扎。

不过这一次,羚羊真的是悠然走过:天蓝草绿、风光无限;生命有初(第一首《没有阴影的家园》)也有终(第三首《天葬》),而这首歌则是一曲献给生命美好过程的礼赞。

好一幅安详宁静、天人合一的生活图景。

此曲中间有一个很长的段落没有歌词,全是“噫唔吁啊”那样的……已经不能称为“衬词”了,他们不再是音韵或者节奏的点缀,而是超越歌词,成为这首歌的重心所在。

歌曲唱到此处,百感交集无以言表,只好用没有字义的语句排解和抒发。

此处的录音也非常奇妙:声场似乎突然扩大了一倍,人的声音异常高远明亮,真的好似在山顶的歌唱,并且能够隐隐听见四周山谷的震荡,听得人荡气回肠,毛发直竖。

这一段没有语言的歌唱中还分了层次,先是高亢明亮的大调,像是对着无垠的旷野呐喊,然后转入小调,旋律一下子低沉柔和了许多,像是对着自己的内心自言自语。

制作这张唱片的团队为这样的录音真是下足了功夫。

《阿姐鼓》这张唱片的歌词多数都来自何训田和朱哲琴,另外也有何训友(何训田的袍哥)和陆毅敏的创作。

歌词当然很重要,但是在这张奇特的唱片里(有确切含义的)歌词的分量并不重。

在如我现在正做的文本中,只读歌词而不闻其声,会无法获得对这些音乐大部分的认识。

阿姐鼓的由来

阿姐鼓的由来

阿姐鼓背后的故事何训田这样讲述《阿姐鼓》的由来:我姐姐十三四岁就到西藏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

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XZ的事情。

有一次,讲起一个“阿姐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震撼。

现在写的歌词是很隐讳的,如果不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的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她继续寻找的时候,天边传来了鼓声,她也明白了这件事……”《阿姐鼓》讲述了一个孤单的小姑娘失去了相依相伴的哑巴阿姐,但她不明白阿姐为什么离家,一直想到阿姐那么大,突然明白也许是梦想的幸福带走了阿姐,也许还将带走已长大成人的她。

“阿姐鼓”这三个字并不富有诗意,甚至有点血淋淋的残酷,原来“阿姐鼓”是人皮鼓,在西藏,只有圣洁的女人皮才配制鼓在西藏人的心目中,死并不可怕,它如同诞生新的生命一样,是回归大自然。

作为轮回的一部分,生与死是平等的,只有幸福吉祥才最重要。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歌声和鼓声在平静与激情对比中表达出面对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一切顺乎自然的平和心态。

阿姐是谁?儿时的亲人?为什么从小就不说话?我自认为她是一名来人间传递佛教神意和教导藏族民生生息生存的天上神诋。

她不说话,是因为她看尽了人世间的沧桑苦难与变迁。

所以后来“我突然间懂得了她”,这个“突然”其实就是佛教中特为强调的“顿悟”。

立地成佛,捻花一笑。

当然,这种“顿悟”不是谁都能够达到的,有多少人苦苦追求一生也一无所获。

没有缘分的人是很难开启这扇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大门的。

另有说明说的是阿姐是一个哑巴,她在自己成熟时,开始寻找生命的真谛。

那就是爱。

我到了阿姐年龄的时候,也有了对生命真谛追求的渴望。

阿婆年复一年的唱着祝福的歌。

这是女人的使命,就是孕育新的生命。

阿姐鼓就是孩子踢母亲的肚子发出的声音。

遥远,幸福。

我从很远的天边听到阿姐孩子踢阿姐肚皮的声音。

阿姐鼓日记深入

阿姐鼓日记深入

阿姐鼓日记深入
《阿姐鼓》这首歌是关于阿妹寻找阿姐的故事,只是最后知道自己可怜的阿姐,代替自己把皮做鼓的故事。

词作者何xx这样讲述《阿姐鼓》的由来:我姐姐十三四岁就到西藏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

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西藏的事情。

有一次,讲起一个"阿姐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震撼。

现在写的歌词是很隐讳的,如果不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的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她继续寻找的时候,天边传来了鼓声,她也明白了这件事。

阿姐鼓背后的故事

阿姐鼓背后的故事

阿姐鼓背后的故事
这首歌源于西藏解放前的一个传说。

一个女孩从小和她聋哑的姐姐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姐姐不见了,小女孩苦苦寻找了很久很久,直到有一天,小女孩遇见一个老人向她反复诵念着六字明咒,忽然“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姐姐对我说话”...妹妹知道了,原来姊姊已经变成了献祭的人皮鼓。

“阿姐鼓”这三个字,背后的寓意并不诗意,而是血淋林的残酷。

按照过去西藏的传统,祭祀用的皮鼓,要使用像小女孩两姐妹这样圣洁的少女人皮来制作,而小女孩的姐姐,为了让妹妹能好好活下去,所以自愿献身成为了祭品。

所幸,在西藏解放以后,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风俗也被中止了。

而这首1995年发行的歌曲,除了诉说这个催人泪下的传说以外,同时也是发烧音响的试音名曲,深沉有力的鼓声加上空灵通透的女声,很能考验器材和系统的低频力度、中频解析力和音色表现。

很多小口径的音响系统,在播放这首歌的鼓声片段时就会现形,低音单元拍边,有的甚至低音下潜出不来。

阿姐鼓

阿姐鼓

曲目:
1.没有阴影的家园
2.阿姐鼓
3.天唱
4.笛威辛亢纽威辛亢
5.羚羊过山岗
6.卓玛的卓玛
7.转经
何训田这样讲述《阿姐鼓》的由来:我姐姐十三四岁就到西藏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西藏的事情。有一次,讲起一个“阿姐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我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震撼。现在写的歌词是很隐讳的,如果不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的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她继续寻找的时候,天边传来了鼓声,她也明白了这件事……”
阿姐鼓
"阿姐鼓",在西藏的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人皮鼓。这是现代西藏早已废除了的酷刑。歌曲《阿姐鼓》则以这个被废除的酷刑为叙事文本(背景)。对于这个文本的处理,歌曲的创作者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西藏传统的宗教教义,即"生死轮回"观念来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这个残酷。因此,"阿姐鼓"在歌曲中幻现出的是一个绚丽如梦的死亡历史的审美风景,在这个风景中,前现代的蒙昧残酷因为晕染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光辉而炫耀人心:悲惨消逝的阿姐在美丽的鼓声中重现了!
歌词: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
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覆覆念着一句话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何训田《阿姐鼓》的分析和演唱研究

何训田《阿姐鼓》的分析和演唱研究

)2011 4
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
薛莲[1]
[内 容 提 要《] 阿姐鼓》唱片是由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训田先生历时三年
之久,亲赴西藏完成的一部心灵巨作。该唱片于 1995 年在 56 个国家和地区同
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华语唱片,它将迷人的东方情调与
人文的真善美主题完美融合,赢得无数国际赞赏。《阿姐鼓》的巨大成功体现了
其深邃的音乐价值,本文以主打歌曲《阿姐鼓》为例,对其音乐价值及音乐创新进
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
]
/
//
/
:J642.1
:A
:1001-5736(2011)04-0166-2


[2] 武 凯. 朱哲琴访谈录 [J].音乐天地 ,1998(1)


[3] 苏摩. 风格是自己真正的源泉 ——何训田访谈[J].书城
三、歌曲《阿姐鼓》所具备的世界性
2003(3)
1.创作动机的世界性
(责任编辑 张宝华)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90



。”

。《






》,

一、创作思路的分析和研究
1.音乐创作者一贯坚持独创的创作风格

阿姐鼓赏析

阿姐鼓赏析

《阿姐鼓》舞蹈诗编剧:曹路生、崔巍编导:崔巍作曲:何训田舞美:孙云、朱小波首演:1997年主演:谢君、朱勇翔、张永胜、乌体也平团体:杭州歌舞团雪域春秋,古往今来蒙着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到过那里的人和没到过那里的人都想去瞧一瞧、再瞧一瞧,那雄伟奇峻的喜玛拉雅山系和带有浓郁神化意味的风土人情连同布达拉宫的万丈光芒一道绞合成股股神圣的力量。

轰然持重的钟声,急促有秩的鼓点,撼人心魄的号角在僧侣诵经的节律中齐鸣出雪域高原上千古不息的生命咏叹!《阿姐鼓》以舞蹈诗的形式,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来自雪域上的那股柔和静谧之风吹送到观众的心间。

它就像一幅长卷描绘出青藏高原独特而迷人的风景;又如几首短歌唱诵着藏族同胞对生命的热爱一与崇敬;更恰似一串小诗,歌颂着西藏人民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整部舞蹈诗由“序、没有阴影的家园、阿姐鼓、羚羊过山冈、卓玛、天唱、地狱天堂、转经”共八个片段组成。

大幕拉开,舞台的天幕上印满了采自藏域古格王朝的壁画形象,画上的人物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同男演员的动作姿态交相辉映。

编导特意将古格王朝的壁画搬上舞台,一方面是因为编导创作之初的许多语汇灵感来源于这些壁画当中;另外,格王朝建于公元10--17世纪,延续700多年以文化兴盛而闻名雪坷历代王者对佛教文化更是不遗余力地推重,可见编导之.意深矣。

开选是一段男子群舞,其动作上的风格极为豪迈、朴素、凝练,同趴跃而IJ的生命之神形成鲜明对比,动作感上的“神化”与“人化”从大幕拉开一瞬就已严格地区分开来,从而使宗教文化的灿烂光环横贯于整个舞蹈诗。

序的末尾是由生命之神牵引着众男子走向阿姐和她那鼓。

在舞蹈诗中主人公“阿姐”自始至终是以“鼓魂”的形象隐于天幕之后,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剪影,一个平面的、昏暗的舞蹈形象—以冷静、缄默的情态凝视着身前的鼓,每一褪下去都激起生命的华彩,同台上生命之神一并揣摩着生命的真缔。

第二节“没有阴影的家园”—手持烛台的老岖询楼着上体,在质朴的体态与情态的完美结合中,秉烛将光辉划亮舞台的每一个角落—天幕徐缓绽开,万丈光芒从舞台的深处直射苍弯,踩踏着“缕缕金丝”卓玛从光的尽头走来……在接下来的女子独舞中,编导一反藏族舞蹈原生态的动作语汇,果敢革新,于其中融人许多古典舞的语汇特征,并对独舞进行大量流线型的编排。

《阿姐鼓 sister_drum》歌词 朱哲琴

《阿姐鼓 sister_drum》歌词 朱哲琴

阿姐鼓sister_drum
阿姐鼓Sister - Drum
词: 何训友何训田曲/ 编: 何训田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覆覆念着一句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唔嘛呢叭咪唔嘛呢叭咪
** 王元制**
END
这是增强的LRC歌词,当前的歌词提示软件不支持。

以上就是关于阿姐鼓sister_drum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摘要】《阿姐鼓》作为90年代的经典歌曲,深刻地承载着当时台湾乐坛的文化和精神。

歌曲歌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各种现象,如女性独立、生活压力等。

在MV中,展现了当时的时尚和生活方式,让人们回味起90年代的美好回忆。

而《阿姐鼓》也对90年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文化传承。

如今,90年代文化仍在今日传承,对当下的音乐和审美观念产生着影响。

《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带给人们许多有意义的启示和思考。

展望未来,《阿姐鼓》可能会持续激励着新一代人探索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90年代文化、《阿姐鼓》、台湾乐坛、社会现象、时尚、生活方式、影响、传承、特点、启示。

1. 引言1.1 介绍《阿姐鼓》与90年代文化“阿姐鼓”是一首经典的台湾流行歌曲,由王蓉演唱,发行于1994年。

这首歌通过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朴实真情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90年代台湾乐迷的心灵。

歌曲中蕴含着浓厚的时代氛围和情感共鸣,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

而90年代正是台湾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台湾音乐文化的全盛时期。

在这个时代,台湾乐坛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和乐团,推动了台湾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

《阿姐鼓》作为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也成为了90年代台湾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歌曲的歌词和旋律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风貌。

从歌词中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对家乡、亲情、友情的热爱和珍惜,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歌曲MV中所展现的90年代时尚和生活方式也让人回味无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朴实、温馨和真挚的年代。

《阿姐鼓》这首歌曲不仅是90年代台湾乐坛的一颗明珠,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缩影。

它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风貌和社会风向,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和思考。

在当下,90年代文化虽已逝去,但它的影响力却依然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阿姐鼓背后的恐怖真相

阿姐鼓背后的恐怖真相

阿姐鼓的真相一阿姐鼓在西藏的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一面以少女的皮做的鼓,即为人皮鼓。

传说中阿姐鼓的鼓声可以连通生死,超脱轮回,主要用来祭神,所以制作要求十分苛刻。

人皮必须要选择没有经历过情爱的少女,这样制作的鼓才最纯洁,如果是哑巴就更好了,因为哑巴没有说谎,灵魂也不会被玷污。

据说在制作阿姐鼓的时候,使用的人皮必须活剥,这样做出来的鼓音色才是最好的。

当遇到合适的女孩却不是哑巴的时候,她们就会被割去舌头,腿骨被做成鼓锤。

阿姐鼓真的存在吗在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关于阿姐鼓的传说,不少人认为这是真实存在的,它迎合了某些人故意抹黑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意图。

在藏传佛教中,确实有人骨念珠、嘎巴拉碗、腿骨法号等器件的存在,但它们都不能证明阿姐鼓的真实存在,所以实际上阿姐鼓是不存在的,只是网友根据藏族人骨法器联想得到的结论。

人皮鼓的传说据说在唐朝的时候,一位和尚侵占了寺庙产业,死后于心不忍,便托梦给自己的弟弟,表示愿意剥皮制作一面鼓,以表示内心的愧疚和悔过,后来他的弟弟照和尚的要求做了,人皮鼓便自此出现在了寺庙中。

古往今来有不少奇异的传说,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切忌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定论一件事件。

一据说《阿姐鼓》是用16岁以下的女孩的人皮做的,这些女孩必须是无疾而终,什么是无疾而终,无疾怎么会死掉?当然是人为造成的死亡。

《阿姐鼓》是用来做法器的,鼓面蒙的人皮必须保证纯洁性。

阿姐鼓制作人会将这些女孩的耳朵刺聋舌头割去,以保证她们不听污言不讲秽语不为尘世污染,维持所谓宗教上的纯洁神圣。

然后就剥取她们的皮,让匠人把人皮镶嵌在达玛茹的头盖骨上。

看到这个制作过程之后,除了深深的悲伤之后更是无限的愤怒。

这种宗教仪式这种传统习俗真是太惨忍太没有人性了。

不知道所谓的神圣如此残酷的表现,如何能拯救人的灵魂?每当看到这种鼓就会毛骨悚然和不可抑制的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主唱的《阿姐鼓》唱片,被称为"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有影响的一张中国唱片"。

在全球50多个国家同步发行,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赢得无数国际赞赏:英国《Q》杂志全年度《五张最佳WorldMusic唱片之一》。

"阿姐鼓"。

在西藏的文化传统中,意味着一面以纯洁少女的皮做的祭神的鼓:人皮鼓。

这是现代西藏早已废除了的酷刑。

歌曲《阿姐鼓》则以这个被废除的酷刑为叙事文本(背景)。

对于这个文本的处理,歌曲的创作者采取了双重立场:一方面,以西藏传统的宗教教义,即"生死轮回"观念来稀释少女牺牲的残酷;另一方面,又以现代人对这个传统的超越感来审美化地远眺这个残酷。

因此,"阿姐鼓"在歌曲中幻现出的是一个绚丽如梦的死亡历史的审美风景,在这个风景中,前现代的蒙昧残酷因为晕染了当代文化诗学的光辉而炫耀人心:悲惨消逝的阿姐在美丽的鼓声中重现了!何训田这样讲述《阿姐鼓》的由来:我姐姐十三四岁就到西藏去了,后来哥哥也去了。

他们回家的时候,总要讲述许多西藏的事情。

有一次,讲起一个“阿姐鼓”的故事:“这个鼓,用的是一张少女的皮,她本身是愿意做奉献的,所以就选中了她作这个鼓。

我听了这个故事后,觉得很震撼。

现在写的歌词是很隐讳的,如果不讲,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小姐姐不见了,妹妹就去寻找她,寻找的途中,遇见一个老人告诉她六字真言,她继续寻找的时候,天边传来了鼓声,她也明白了这件事……”《阿姐鼓》讲述了一个孤单的小姑娘失去了相依相伴的哑巴阿姐,但她不明白阿姐为什么离家,一直想到阿姐那么大,突然明白也许是梦想的幸福带走了阿姐,也许还将带走已长大成人的她。

“阿姐
鼓”这三个字并不富有诗意,甚至有点血淋淋的残酷,原来“阿姐鼓”是人皮鼓,在西藏,只有圣洁的女人皮才配制鼓。

“嗡嘛呢叭咪哞”这六个字是藏传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包含了世间的万物。

在西藏人的心目中,死并不可怕,它如同诞生新的生命一样,是回归大自然。

作为轮回的一部分,生与死是平等的,只有幸福吉祥才最重要。

“天边传来阵阵鼓声/那是阿姐在对我说话”歌声和鼓声在平静与激情对比中表达出面对高原严酷生存环境一切顺乎自然的平和心态。

阿姐是谁?儿时的亲人?为什么从小就不说话?我自认为她是一名来人间传递佛教神意和教导藏族民生生息生存的天上神诋。

她不说话,是因为她看尽了人世间的沧桑苦难与变迁。

所以后来“我突然间懂得了她”,这个“突然”其实就是佛教中特为强调的“顿悟”。

立地成佛,捻花一笑。

当然,这种“顿悟”不是谁都能够达到的,有多少人苦苦追求一生也一无所获。

没有缘分的人是很难开启这扇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大门的。

歌词: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
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
反反覆覆念着一句话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
在我记事的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
我突然间懂得了她
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天边传来阵阵鼓声
那是阿姐对我说话
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嗡嘛呢叭咪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