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寺庄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寺庄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
宗白华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
他的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神的观察与意见,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先谈“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方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但希腊及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理知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造福民生。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权力的秘密。
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着“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
即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论语》上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老子也从他高超严冷的眼里观照着世界的旋律,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活泼的庄子也说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他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
荀子歌颂着天地的节奏:“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而成。
”
中国古代哲人找到了宇宙旋律的秘密,并且把这获得的至宝,渗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使我们生活在礼与乐里,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我们又把这旋律装饰到我们日用器皿上,使形下之器启示着形上之道(即生命的旋律)。
中国古代艺术特色表现在日用器皿的各种图案花纹里,而中国最光荣的绘画艺术,也还是从商周铜器图案、汉代砖瓦花纹里脱胎出来的呢!
再谈“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制作了玉质的日用器皿,后来把它们作为我们政治上、社会上及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在青铜器时代我们竭尽当时的艺术技能把日用器皿,如烹饪的鼎、饮酒的角等等,制精制美,使它们成了天地境界的象征。
我们赋予最现实的器具以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
但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
火药同指南针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路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却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万位与走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以和平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却轻视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使我们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受人欺侮,我们的灵魂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正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选自《艺境》,1946年,有删节)
1.关于“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被泰戈尔认为是中国人的一种极其伟大的天赋。
B.中国古代哲人找到的“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C.中国古代哲人把找到的宇宙旋律的秘密渗透进现实生活,创造着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D.中国古代哲人仰观俯察宇宙秘密的目的,并不像西方哲人那样想获得“科学权力的秘密”。
2.下列各项不能体现“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的一项是
()(3分)
A.新石器时代制作了玉质器皿,后来我们把它们作为政治、社会和精神人格上美丽的象征物。
B.我们将崇高意义与优美形式赋予现实的器具,使它们已不再仅仅是被役使的工具。
C.我们没有用火药和指南针来获取霸权,而用来享受新年的平民式的欢乐和适宜的自然环境。
D.四时运行和万物生育,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这种秘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哲人探求宇宙万物的目的是了解与控制,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探求过程中的真谛与乐趣。
B.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体现在“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致现实得不近情理”。
C.庄子把他的精神生命体合于自然的旋律,而荀子歌颂天地的节奏,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
D.在重视科学征服自然的权力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否则,我们便不能摆脱贫弱的地位。
参考答案:
1、A
2、D
3、B
1、A(“发现宇宙秘密的能力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不符合文意)
2、D(属于对“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的阐述)
3、B(A项“因此他们根本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与乐趣”属无中生有;C项“他们对宇宙旋律的体验大相径庭”与原文不符;D“更应坚持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并不是我们“摆脱贫弱的地位”的途径)
2.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溪涧的旅次
刘克襄
①迩来入山赏鸟时,逐渐地脱离森林的核心地带,转而喜爱沿溪跋涉了。
②可能是年近三十吧!我想自己已变得容易感受孤独。
而溪涧似乎存藏着一股山中最旺盛的生命力能够给予我强烈的安全感。
因溪涧向下流出,最后势必汇入平野的河川,便莫名地依赖这种源起的亲密,进而支持自己到山里继续活动的欲望。
几经思虑,为求观察的方便,调适这种情绪,我抵临的所在直指山谷,位于八百公尺上下的溪涧。
那里是溪鸟永远的家乡。
我所逗留的溪涧世界,不是坐落于浓荫密林的瀑布地带,也非切穿两座高耸山峡下的急流,而是横陈两岸较平坦、开阔的森林,同时短距离即微有起伏的溪道。
这种溪道长则一两公里,短则一两百公尺时便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天地,每一个山回溪转以后,就出现另一个类似的溪涧王国。
③为了观察溪鸟,连续两三个钟头枯坐在岸石后,我已习以为常,溪鸟们多半没有这种镇静功夫。
在这个王国里,枯坐等于毁灭。
食物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每隔一段时候,溪鸟们都靠着不停地移动位置,巡行于自己认定的领域里寻找食物。
溪鸟的种类虽少,觅食的花招却百出,各有各的特色。
④有一次,我尾随一只河鸟,观察它的觅食方法,觉得那是平生所见最奇特的鸟类。
它不像山鸟一样逐林而居,或者像水鸟沿着岩礁、沙丘海岸栖息。
只是固定选择一段水流汹涌的溪道,顺水而下,时而浮游,时而没入水中,每游完一小段后,便跳上岩石小憩,瞬间又没入水中。
游了百来公尺后,它才折回,飞到原先的地点,再度潜入溪里。
⑤鱼狗的捕鱼方法也是独一无二。
虽然是体型最小的溪鸟,它却最聪明慧黠。
同样的有着长嘴,也是善于等待的捕鱼者,它不像小白鹭捕到鱼顺口便吞进去。
鱼狗发现猎物时,总是巧妙地利用垂直降落的重力,从空中俯冲而下,潜入水中戳鱼而上。
然后,衔至附近的岩石,慢慢处理。
铅色水鸫却像直升飞机的起落。
当它立足于岩石时,会经常不断地往空中跳飞,再落回原地。
⑥当整段溪道的觅食活动热络时,如果用卡通影片描述,我仿佛进入一个圣诞大餐的会场。
鱼狗像饕餮的小猪,想吞掉比它大的苹果。
小白鹭一如盘口大开的牝猪,张嘴就是一块完整的蛋糕送进,毫不溜嘴。
铅色水鸫正是专挑一粒粒朱红樱桃啄食的小鸡们,整日吱叫不停。
至于河鸟,像极了钻入蛋糕里囫囵吞枣的小老鼠,东奔西窜永远是忙碌的。
⑦这就是溪涧王国君父们的生活方式了!溪鸟们一如其他动物,顺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早已学会调整自己去配合。
溪鸟能生存下来,也是基于此因。
这种改变是经年累月的结果,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若是人为的突然破坏环境就迥异了。
虽然人为破坏也不可能会衍发另一种进化,只是大部分的结局都是绝种,不然就是消失。
⑧研究鸟类的巢穴也是门大学问,长期逗留在溪涧里,我也强求自己寻找每种溪鸟的巢穴,虽然没有受过专门找鸟巢的训练,以自己的经验与花费的时间,我想应该不难找到。
结果迄今只找到一个。
能掩饰得十分隐秘,让其他动物难以发现,仅凭此,我认为溪鸟们也是一流的建筑家。
旅行溪涧也有一段时日,只找到一处鸟巢,我并不觉得丢脸,河鸟的巢穴也是去年才首次被人发现。
⑨最近,传闻有人学到专门找鸟巢的技术,也听说十分灵验。
我颇担心此事,这跟学会开门锁一样,专家学会了当然便利研究,捕鸟的人懂得这门技术,溪鸟可就惨了。
⑩我以严肃心情观察的时间不算长,大约是冬末至春初间的冷雨期。
不像观察水鸟曾经耗费冗长的四季。
近来,我也宁可坐守这个小而完整的天堂。
它不像水鸟的世界幅员广袤,跨洋又跨国,随便一个过往的驿站遭到破坏,连带的整条迁徙线都受影响。
溪涧的天地是固定不变的,溪鸟们也不需具备长途跋涉的能力,一道河段便自成一个王国。
在非人为破坏下,也能从自然的一时失衡中迅速矫正过来。
纵使最严重的常见的山洪暴发,经过一段时日的自我疗伤,蚊蚋、蜉蝣等小虫又会出现,溪哥、石斑等小鱼也溯游而上,溪鸟们自然跟着回来,继续原先的主宰生活。
?前些时,有位专家担心立雾溪上游建火力发电厂,将导致水位落差改变,喜欢在含氧量水域活动的蚊蚋小虫也随之消失,间接影响溪鸟的存亡。
影响有多大呢?是否因了发电厂的出现,造成下游溪涧王国的毁灭?伤害是必然的。
据闻大甲溪的达见水库筑成后就有如下的例子:原本活动频繁的铅色水鸫与河鸟顿时消失,因为喜欢急湍的蚊蚋小虫绝迹了。
日后,鱼狗也幸运不到哪里去,有些地区堤坝出现以后,不少习惯上溯产卵的鱼族回不去时,迅即遭到绝种的命运。
这时除了水库外,鱼狗也无法跟随上溯。
?往昔,水鸟神秘的迁徙行为以及按时南北漂泊的生活一直使我着迷。
完成观察后,看到原本要设立保育区的沼泽继续遭受破坏,我好像是自己做错了事一样,再也不愿去涉足。
幸好还有溪涧可以慰藉,只是它又能维持多久?我的同胞们最懂得利用自然的一草一木,总有一天他们也会完全开发这里。
与鸟一样,我将被赶得无处可去。
注:刘克襄(1957年—),台湾台中县人,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
本文有删改。
7.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8.第③段中,两个加点词“枯坐”的含义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3分)
9.请对第⑥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分)
10.第⑧段中,作者只找到一处鸟巢,为什么“并不觉得丢脸”?(3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河段在人为的破坏下,也能从失衡中迅速矫正过来。
B.作者着迷于水鸟往昔神秘的迁徙行为及按时南北漂泊的生活。
C.文章表达了溪涧被人开发,“我”将失去寻找水鸟地方的担忧。
D.文尾的“最懂得利用自然”,运用反语讽刺了“我”的同胞们。
12.台湾作家龙应台评价刘克襄是“自然诗人”,结合本文,请对龙应台的评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7.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自然受到人为破坏的伤感之情做好铺垫。
8.答案一:有相同:外在形式上都表现为一动不动的静止状态。
又不同:内在上,第一个为镇静等候以更好观察水鸟;第二个为不主动出击寻找食物。
答案二:不同。
第一个为镇静等候以更好观察水鸟;第二个为不主动出击寻找食物。
9.答案一:作者以恰当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水鸟捕食的不同情形,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传递出作者对水鸟的喜爱与欣赏。
(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作者情感1分)
答案二:作者把野生溪鸟比喻成家庭常见的动物,给人家庭般的温馨的感觉,表达出作者对水鸟的喜爱之情。
(3分,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作者情感1分)
10.在作者看来,溪鸟们是一流的建筑家,能将鸟巢掩饰的十分隐秘,远离人类的伤害,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11.D
12.龙应台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评价刘克襄的。
就本文看,在内容上刘克襄以自然的鸟类为写作对象,赞美自然,同时也为自然遭受人为破坏而担忧;在形式上,作者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对自然进行了诗意的描写,表现了自然的美,用诗一般的形式抒发了内心的情感。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让汉字再简化
周溯源张广照
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载体,对中国灿烂文化有着伟大的贡献。
汉字具有多种特性和作用,工具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
创造工具要创新,使用工具也要创新,人们在使用汉字中也在改变着汉字。
祖先造字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但造字要考虑到识字、写字,考虑到实际运用。
首创者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后来者可以继续改进提高。
5000多年来,汉字有很大的发展进步,但相对英文来说,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好。
本来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够用的汉字,却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
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进一步简化汉字,将更有利于中文走向世界,展现优势与魅力。
简化是汉字进化、优化、美化的必由之路。
汉字是字中有字,笔画多的字通常可以拆分成几个字,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在书写时繁简才有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
几千年来汉字演变的趋势,从整体上说是从图画到线条到笔画;从数量上说是从少到多再到少;从结构上说是从简到繁再到简;从字型上说,是从不统一到长扁再到方;从笔画形态上说,是从不规则到弧形再到波浪形再到平弧相间的演变。
汉字大变化是社会大发展的反映,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汉字简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民间。
汉字从根源和雏形上来说,来自劳动人民,但经过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而形成的汉字,则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商代甲骨文就相对成熟,比较系统。
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仅为少数人掌握和垄断,是贵族化的标志。
西周末期,民间兴学,文化下移,文字走出史卜之手,越来越多的人识字用字学文化,简化文字便成众望所归。
简化的结果,文字的神秘色彩被淡化,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被淡忘,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象形符号不断向简炼、规则化方向发展,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是基本趋势和要求。
中国历朝历代官方民间都在进行着简化工作。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的碑刻,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
清末民初,政府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新中国于1956年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之后又出版了《简化字总表》,这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汉字简化不仅省时省力,还会改变人们学习的心理和态度,一见钟情和望而却步,差别甚远。
初学者的困难、心境和感受是我们最应该了解和体谅的。
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而且多数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书圣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有324个字,其中102个是简化字。
简化字在海内外华人中也是颇受欢迎的,华文圈中使用简化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联合国现在也都使用简体字。
电脑的出现虽然使人用手写字的机会少了,但手写仍有必要,仍有大量的手写相当长的时间不能被替代,因此,简化的步伐不能停
止。
(节选自2013年2月19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6.关于汉字及其产生和演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文化基因和载体的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象形文字,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
B.汉字的演变,从图画到笔画,从多到少,从繁到简,从长扁到方,从波浪形到平弧相间,这些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C.汉字产生于民间,但因一字多形、字形复杂等因素,采集、整理和加工创造只能出于史卜和达官贵人之手。
D.楷书出现在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简化字就见于南北朝的碑刻中;隋唐的简化字在民间相当普遍,称为“俗体字”。
7.对汉字简化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的笔画多少在识别时没有难易之分,只是书写时繁简有所不同,而求简求快是书写的自然要求,因而汉字简化成为必然。
B.汉字简化使人们越来越把文字作为一个词的符号来对待,从而淡化了文字的神秘色彩,淡忘了字形中包含的原始意义。
C.中国历朝历代都在进行着汉字简化工作,清末民初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现在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遵从于《简化字总表》。
D.简化的汉字不仅易写,改变了人们学习汉字的心理和态度;而且多数汉字也更美了,简化与美化得到了兼顾。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祖先造字不可能考虑周全,一步到位,人们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也在改变着汉字,后来者继续改进提高也是创新。
B.作为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简化虽有很大的进步,但易学易记易写的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好。
C.古人依据线条化、平直化、简单化的原则,将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D.现在国际社会的“汉语热”日益升温,简化字在海内外颇受欢迎,不少国家现在都使用简体字,因而汉字简化的步伐不能停止。
参考答案:
6.A 7.B 8.A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5小题,共22分)
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
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
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
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
”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
”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
程氏富而
苏氏极贫。
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
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
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
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
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
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
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
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
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
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
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辈,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
”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
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
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
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
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
(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嫁到
B. 比其没,家无一年之
储比:接近
C. 吾亦无戚焉戚:忧伤
D. 由夫人素勖之
也勖:勉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退而次之曰程氏富而苏氏极贫
B. 二孤轼、辙哭且言曰学且废生
C. 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
D. 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B. 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C.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D. 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氏兄弟把父亲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而不同的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
B.程夫人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
C. 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夫人主动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
D. 程夫人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②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
(2)在文章中找出能直接体现程夫人“识虑高绝”的事例(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