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云翥(zhù) 寰宇(huán) 庇护(bì) 蝙蝠(biān)
B.嫣红(yān)踱步(dù) 酝酿(niànɡ) 荻花(dí)
C.砧声(zhēn)梦魇(yè) 咳嗽(sou) 颤抖(zhàn)
D.眉梢(shāo)慰藉(jiè) 纤细(qiān)枯槁(ɡǎo)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
兹:此。
堪:忍受。
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恨:仇恨。
零:下落。
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
书:信。
病:指内心隐痛。
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
今朝:今晨。
如许:如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D.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①但有的城市对异质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
②尽管现代文明魅力四射
③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
④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
⑤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散淡的,略含有幽默的
⑥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足浴城
A.②③④①⑥⑤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④①③⑥⑤D.①③④⑤⑥②
6.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7.(一)
红叶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从这个图景中看不出诗人明显的爱憎。
B.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并点明对此景有独特的感受。
C.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长之意。
D.诗的末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有些人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8.对下面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邂逅
(台湾)席慕容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诗人在第一节将“你”“我”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二、诗歌鉴赏
1.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
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
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
“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
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选自《黑眼睛》)
【1】“黑夜”象征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请用简练的语言将这双重寓意写出来。
(1)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40个字)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通读全诗,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三、语言表达
1.下面各句分别描述了一种事物,请根据揭示的特征和意蕴指出所描述的对象。
①________瞬间的闪光是我一生的追求,我以把短暂的光留给人间为自豪。
②________为了追求他日的圆满,总是毅然决然地先亮出自身的缺点。
③________为给别人铺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勇于填平前进中的坎坷。
④________当你挺身而出,敞开心扉呵护别人的时候,别人会把你高举过头顶。
⑤________如实地反映事物,客观公正;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的心里才会装着他。
2.请你为学校“读书节”拟一则广告词,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说说这则广告词的特点。
北京高二高中语文单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云翥(zhù) 寰宇(huán) 庇护(bì) 蝙蝠(biān)
B.嫣红(yān)踱步(dù) 酝酿(niànɡ) 荻花(dí)
C.砧声(zhēn)梦魇(yè) 咳嗽(sou) 颤抖(zhàn)
D.眉梢(shāo)慰藉(jiè) 纤细(qiān)枯槁(ɡǎo)
【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
考生应抓住汉字的字形、字意、
词性等分析字音。
B项,“踱”应读duó,意思是“慢慢地走”。
C项,“魇”应读yǎn,意思是“梦中惊叫,或觉得有什么东西压住不能动弹”;“颤”应读chàn,“颤”为多音字,读“zhàn”时,同“战”。
D项,“纤”应读xiān,“纤”为多音字,读“xiān”,意思是“细小”;读“qiàn”的时候,意思是“拉船前进的绳子”。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
兹:此。
堪:忍受。
B.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恨:仇恨。
零:下落。
C.知误会前番书语,人有病,天知否
书:信。
病:指内心隐痛。
D.今朝霜重东门路,凄清如许
今朝:今晨。
如许:如此。
【答案】B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语境、语法等理解。
“眼角眉梢都似恨”中的“恨”如解释为“仇恨”,后一句“热泪欲零还住”就讲不通了。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贺新郎·别友》,“恨”,应解释为“离愁别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安土重迁,到外面发展。
B.他原本有幸福的家庭,后来却被自己网上的情人迷住,不听父母的劝告,竟义无反顾地抛下妻子和儿女,远走他乡。
C.记得那时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可是他仍然精神矍铄,声音响亮,讲话又亲切又质朴,那血气方刚的风度,到现在我还留有深刻的印象。
D.如果一个水龙头没有拧紧,一个晚上流失的水相当于非洲地区一个村庄的居民日用水总量,这绝非耸人听闻,而是联合国有关机构多年调查得出的结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
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安土重迁”在一
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而句中说“到外面发展”,可见该成语与语境不符。
B项,“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
往直前,毫不犹豫,作褒义词理解。
此处褒词贬用,为了情人“远走他乡”不是正义行为。
C项,“血气方刚”,形容年轻
人精力正旺盛。
形容年轻人那种激进的进步热情。
此处用错对象,“血气方刚”是形容年轻人的,应改为“老当益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安土重迁”,指不肯轻易迁移,与句中的意思不合。
第二,辨析感情。
比如“义无反顾”这个成语,这是一
个褒义词,与句中的情感色彩不合。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制约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B.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
C.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中国公民诚信文化建设构筑可靠的技术平台和技术环境,有利于在社会发展中维护和确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价值观和公民行为准则。
D.抢占制高点的道路势必不会是平坦的,除了技术和人才壁垒,“碳排放”很可能成为横亘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壁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两面对一面,前面说“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
高低”,后面说“制约着……”。
B项,“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供给多样化和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差异化”成分
残缺,“立足于”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供给多样化”后加“格局”,在“需求差异化”后加“现实力”。
C项,语序不当,应先“确立”然后再“维护”,将“维护和确立”改为“确立和维护”。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现代其表,古典其心”了。
①但有的城市对异质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
②尽管现代文明魅力四射
③就像我此刻漫步的阆中
④具有摧垮传统的绝对威力
⑤但里头消费者的表情,还是散淡的,略含有幽默的
⑥虽然也有网吧,也有歌厅,也有足浴城
A.②③④①⑥⑤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④①③⑥⑤D.①③④⑤⑥②
【答案】C
【解析】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
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
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
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
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比如本题中,根据第一句“城市同人一样,性格千差万别”,可以知道,这段话是说城市的特点;通读语段和所给的六个句子后,根
据“虽然”“但是”的搭配关系和句意可知,⑥⑤相连;③中所说的“阆中”是能说明“有的城市对异质文化天生就有抗拒力”的实例,因此①③相连,由此可推知答案。
6.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答案】D
【解析】D项“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明显不当。
本诗借这些字眼表达了对凝冰解冻、春暖花开的呼唤,其象征意义
可从A、B两项中得知。
所以选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7.(一)
红叶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前两句写出了秋风劲吹、枝叶稀疏之状,是一幅简洁的秋景秋色图,从这个图景中看不出诗人明显的爱憎。
B.诗中“噢”字以下道出了诗人的领悟:已是深秋,并点明对此景有独特的感受。
C.此诗迥异于他人的新发现在于“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即赋予绿色以生命、和平、蓬勃生长之意。
D.诗的末句虚实兼备,既写了树叶经霜变红的事实,也喻指有些人经受了风吹雨打、霜欺雪压的考验。
【答案】C
【解析】C错在对“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的解释。
正确的解释应是:作者把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8.对下面这首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邂逅
(台湾)席慕容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诗人在第一节将“你”“我”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
【答案】D
【解析】D项用“化妆师”的常用义替代了原文中的语境义。
原文中“化妆”可理解为人们自寻烦恼的行为,不是“化妆
打扮”的意思,因而“化妆师”只是一个比喻性说法。
可见此项将诗的主题定为“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显然是不恰当的。
鉴赏时必须联系全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
1.阅读痖弦的诗《秋歌——给暖暖》,完成下面小题。
秋歌——给暖暖
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
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
暖暖
雁子们也不在辽夐的秋空
写他们美丽的十四行了
暖暖
马蹄留下残踏的落花
在南国小小的山径
歌人留下破碎的琴韵
在北方幽幽的寺院
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
只留下一个暖暖
只留下一个暖暖
一切便都留下了
【1】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
【答案】这首诗中的意象如落叶、荻花、雁子像是不经意从古诗里“借”来的,在古诗中一般显示人在秋天的荒芜伤
感情绪,而秋暮江边的“砧声”则寄寓着游子漂泊之哀。
【解析】题干问的是“如何理解诗中的那些富含古典意味的意象”,这是考查诗歌的意象,考生应先到诗中圈出意象,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第一节中选用“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等意象,这些意象让人感受到深秋的凋落萧瑟
寥落,“完成颤抖”“湖沼的蓝睛”“砧声远去”,这些字眼的描摹让人感受到轻柔明净淡远的秋味;“雁子不在秋空”,雁
子消失于秋空的表述使人感受到寂寞辽远的特征。
【2】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歌——给暖暖》中的“暖暖”,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女孩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B.诗中的“落叶”“荻花”“砧声”的消失和远去,“雁子”“秋空”和“十四行”的联想,无一不指向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甜美回忆。
在甜美的情感回味之余,固然也难免某种沧桑之变的感叹。
然而,一切皆因“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
常规的音乐性与非常规的“诗家语”形成鲜明对比,也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C.“暖暖”可以说是诗人生造的词语,也可以说诗人改变了这个本来是形容词的词语的词性,如“暖暖的春天”,在
本诗中还有名词的性质。
“暖暖”可以产生“通感”,强烈地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都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诗又一咏三叹地“强化”这种感觉。
D.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最忌讳词语重复,这首诗却出现了五个“暖暖”(题目中一个诗中四个,诗中的四个恰好与一年四季暗含)十个“暖”(与人类的最高理想“十全十美”暗合)。
一、二两个诗节都用“暖暖”作为一个诗句结尾,两个“独立”的“暖暖”极大地强化了它的效果。
【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秋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技巧的综合考查。
首先浏览各选项,明确每个选项考查的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
A项,“……总之是诗人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不准确,“暖暖”本是形容词,此处的“暖暖”产生“通感”,刺激人的触觉和听觉,从声音上和温度上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暖暖可以是爱人,秋天种种美好事物的远去带有作者对往昔甜美情感的回味,暖暖就是一切,表达了作者对感情的珍爱,视爱情为生命全部的决绝。
暖暖是朋友,在冰冷的世界,暖暖人如其名,给人心灵的温暖和慰藉,朋友的关爱,给人对抗寒冷的勇气和力量。
暖暖是亲人,暖暖什么都不是,是每个人心中最隐秘最纯洁最令人向往的情怀。
2.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选自《黑眼睛》)
【1】“黑夜”象征什么?(不超过20个字)
【答案】象征着“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的浩劫。
【解析】题干问的是“‘黑夜’象征什么”,这是考查关键词的内涵。
首先应把握这首诗歌的题材,这是一首朦胧诗,
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然后
分析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看,“文化大革命”是顾城写下这首诗的背景,尽管事实上文革政治运
动早已淡化,但是在经历过得人的脑海里,“文化大革命”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
年代前期。
最后再结合语境来分析“黑夜”的象征意义,“黑夜”象征“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
【2】“黑色的眼睛”在这里有双重寓意,请用简练的语言将这双重寓意写出来。
(1)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欺骗、熏染(2)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渐渐有了一种适应力和
穿透力
【解析】题干问的是“黑色的眼睛”的双重寓意,要注意括号里字数上的限制,然后分析“黑色”“眼睛”各自的内涵。
“眼睛”是透明的象征,“黑色”,这是诗人心中的感受,也是诗人的深刻反思,这反思是沉重的,后面潜藏着巨大的
恐惧,表达出对黑暗政治的否定、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
“黑色的眼睛”,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
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
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