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最新终极猜押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忻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最新终极猜押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
..的一项是
A.脑髓.(suǐ)憎.恶(zēng)脊.梁(jí)负隅.顽抗(yú)
B.倚.仗(yǐ)疟.疾(nüè)奴隶.(lì)装模.作样(mú)
C.沼.泽(zǎo)祈.祷(qí)炽.热(chì)按捺.不住(nà)
D.澎湃.(pài)脐.橙(qí)字帖.(tiè)奄.奄一息(yān)
【答案】B
【解析】
【详解】
B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

A“脊”应读“jǐ”。

C“沼”应读“zhǎo”。

D“奄”应读“yǎn”。

2.《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羽——败走荆州
B.曹操——割须弃袍
C.诸葛亮——六出祁山
D.吕蒙——白衣渡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有误。

《三国演义》中吕蒙智取荆州,迫使关羽败走麦城。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提示默写。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夕阳西下,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_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⑤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⑥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⑧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答案】①归雁洛阳边②马作的卢飞快③断肠人在天涯④所谓伊人⑤晴川历历汉阳树⑥提携玉龙为君死⑦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解析】
【详解】
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处注意“雁、涯、伊、历、携”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李慧
①今年两会期间,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在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②不仅仅囿于古文字、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收获200万次点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那些平时身居深宫埋头修复文物的故宫工匠们,一时间成了“90后”“00后”心中的新“男神”,精美绝伦的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③比纪录片更火的,则是故宫紧跟时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创产品。

在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看来,故宫文创之所以火,是因为博物馆不再“高冷”,故宫的秘诀是“萌”,让皇家文化更接地气。

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感受传统文化也是如此。

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下,越来越多的国人陶醉于古典诗词的芳华流韵、国家宝藏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涵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

⑤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

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无论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里,这些文化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

将其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成为更为现代的文化转化方式。

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

⑥在新媒体与创新创意时代,这两个“新”字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更要以一种更加润物细无声而又令人惊喜的方式走近我们。

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用创意把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还俗于民间。

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

创新,可以让传统无处不在。

⑦今天的我们,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通过各种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才能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

正所谓,国宝不能只躺在“宝库”里,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文化好懂、好听、好读,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传统文化就能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上,越走越宽。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根据文章内容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答案】1.作者先从两会期间的节目与故宫的新变化入手,指出“传统文化已经融入现代生活”,接着又指出“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及传统文化消失的的原因,最后作者指出要通过创新,让公众更好接纳传统文化。

2.运用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苏轼的诗,把“感受传统文化”比作“看山”,指出每个人从不同角度欣赏传统文化可以得出不同感受,从而进一步证明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创新,可以让传统无处不在”,“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本文论述层次的概括。

纵览全文,宏观把握。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再按议论的内容分出层次。

1—4段用两会期间的节目与故宫的新变化引出“传统文化已经融入现代生活”的观点。

5段写“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及传统文化消失的的原因。

6、7段指出要通过创新,让公众更好接纳传统文化。

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引证和比喻论证,证明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

首先要读懂题干,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

如可提取6段的“创新,可以让传统无处不在”,7段的“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文化好懂、好听、好读,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作为答案。

5.腊梅不是梅
①小雪前后,江南阳光还不很单薄,常青植物还绿着,花却少了,猛的闻到浓郁的香气,才知道今年的腊梅开了。

于是拍照,题名“绮窗梅”,朋友笑道:腊梅不是梅。

查资料才知道,我错了很多年。

②腊梅属蜡梅科蜡梅属,灌木,花开多黄色,亦有白色,色如蜜蜡,质地也似蜡质,故称“蜡梅”。

因其花开腊月,久而“蜡”讹传为“腊”;因其香近于梅,故而称之为“梅”。

久之,蜡梅就成了“腊梅”了。

③梅是蔷薇科杏属,落叶乔木,花开稍迟,一般为早春一二月,它的姐妹是桃、杏、李,近亲是玫瑰、蔷薇、月季等,是以从花瓣花蕊上看,梅花还是有一份妖娆的,只不过因为梅花是最早的春花,带着冷艳,与桃李终究不同。

④那么,古人吟咏的梅,究竟是哪一种呢?试以几首诗分析之。

⑤最著名的梅花诗,当属林和靖的《山园小梅》,最有名的句子,当属“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描写的神韵有二,一是瘦,二是淡,典型的东方审美情趣。

腊梅与梅花都是先花后叶,叶与花不相见面,枝干皆称得上“瘦”,都可以疏影横斜。

但在此处,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写的显然是梅,因为
还有“暗香浮动”。

梅的香是淡雅的,而蜡梅的香是浓郁的,崇尚“淡”的中国趣味,必然拒绝浓烈。

是以,岁寒三友里的梅,是梅花而非腊梅。

⑥王安石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也写到了暗香,便让人产生了疑问。

香的浓与淡,除了与其本身的浓淡有关外,还与距离和空间大小有关,仅凭“暗香”不能确然断定。

腊梅凌寒而放,常常枝丫壅雪,是否可以因此而断定此处是腊梅?还是不行,因为梅花紧随腊梅,雪里红梅是常见景致,雪里白梅更得虚实难明的趣味“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处大片的梅绝非腊梅。

那么,怎可武断此为腊梅?
⑦有名的“一字师”的掌故,来自于齐己的《早梅》,名句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唐才子传》载,齐己求教于郑谷,郑谷读到原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拜为“一字师”。

此处是否可以因为时间上的早来断定为腊梅呢?还是不能。

齐己是否能明辨梅与腊梅呢?不得而知,所知的是,早梅不是咏物这样简单,一枝与数枝也绝非谁更“早”这样直白。

齐己早年热衷功名,屡屡受挫,咏物抒怀之时,以高标孤傲的“一枝”凌寒于深雪,更多精神层面的自许。

那么,“素艳”的梅,是否更接近于精神呢?
⑧不仅如此,梅落结子为“梅子”,“梅子黄时雨”的梅子,诗意;而腊梅结子为“土巴豆”,有毒,但可入药——腊梅又落了下乘。

由此看来,梅在中国语境里,代表的是一种孤高冰洁的精神,腊梅不招人待见,便有人写诗笑道:“泾河渭水两分明,偷得梅花半个名。

”其实也不必,腊梅自有自己的好,比如说在严冬时,它芬芳了空气,美丽了枝头,给人以春意,还可以做药医人。

腊梅不是梅,腊梅没有去偷梅的“半个名”,她骄傲地开着,孤独地开着,名既没有,利也缺乏,她只是做着自己。

如果说梅是雅,那么腊梅就是俗,是温暖的俗,而历来的雅,不都是俗的土壤上开出的花吗?就像腊梅开后梅花开,就像疾病去后诗意来,所以她也得到了热情的歌颂:“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

”好一个“破”字!1.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腊梅不是梅”?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回答。

2.文章第⑦段画横线部分的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以第②段为例,简要分析语言特点。

【答案】1.①腊梅与梅科属、花色、花期等不同;②腊梅与梅香气浓淡不同;③腊梅与梅在文学作品中精神意蕴不同;④腊梅与梅果实不同。

2.引用(引资料)。

作用:①说明不能因为时间上的早来断定为腊梅;②说明咏物抒怀中的梅多有高标孤傲的精神意蕴;③照应第④段内容,齐已《早梅》为古人咏梅诗一例;④增添文学色彩,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①准确、严密的特点:“花开多黄色,亦有白色”中的“多”“亦有”、“其香近于梅”中的“近于”都极具分寸,将腊梅花色、花香的特点准确表达出来。

②简洁、典雅的特点:二字、四字、五字、六字句,极简短,无多余字,十分简洁;“多”“亦”“似”“故”“其”“之”“久而”“久之”这些单音字、古汉语常用字的运用,使本段语言既简洁又典雅。

③科学性:用“科”“属”“灌木”这些术语来介绍腊梅特点,体现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说文明开头的作用。

在说明文中,作者在文章开头往往会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用传说故事、引用谜语或者诗歌等。

通过这些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者引起下文,对说明对象的具体说明;运用某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对象的某种特点。

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说明及其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

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事物的特点。

答题格式:说明方法+说明作用+对象特点。

本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岁寒三友里的梅,是梅花而非腊梅的情况。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

作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文章前面所写的内容,再概括后面的内容,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确定补写的内容。

填写的句子要使文章内容衔接得当,往往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做出准确判断,去伪存真。

然后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本题可对文章的2、5、8段相关内容筛选并归纳作答。

6.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后面两个小题。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选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儒林外史》叙述了两个五六十岁年老了才中举的人物,这两个人物是谁?请简述他们的中举经历。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举经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如“摇头”、“伸出两个手指头”的细节,人物的神态描写,如“两眼睁得滴溜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吝啬贪财,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

(2)周进、范进,周进:热衷于科举,人至花甲连个秀才都没中,后通过商人出钱捐了个监生,中举人,后又中进士(1分,意近即可);范进:五十岁时参加科举,遇见周进,周进看到范进的落泊,想起自己当年的惨状,便录他为秀才,后又中举人
【解析】
(1)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的理解。

描写有多种方法,描写人物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还有景物描写:有白描,有细描;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等。

此段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写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还把手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回他是否还有二个亲人不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二、三摇。

二侄子问他:莫不是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

奶妈插话: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挂念。

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只有他老婆赵氏明白他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说罢忙上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细节)刻画出了严监生吝啬鬼的灵魂,可谓画龙点睛、入木三分。

(2)《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

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着不住。

金有余道:你看,这不是疯了吗?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

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

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

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

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

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四、文言文阅读
7.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

十八,归先府君①。

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②。

越二载,生铨③,家益.落。

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④,威党⑤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⑥。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⑦。

,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⑧,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注]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

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

②囊箧萧然:这里是“钱物都用空了“的意思。

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

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戚党:亲戚和乡邻。

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

⑦少痊:病体略做好转些。

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家益.落/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
3.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答案】1.A
2.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言
3.“垂涕”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怜爱,“扑之”表现出母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

文段中母亲不畏贫穷、教子读书、劝夫改过、严格要求孩子等行为值得称赞。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两个“益”都是“更加”,B项为:行走/行为,C项为:过错/到,D项为:停止/阻止。

故选A。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建立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意思断句。

“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的意思是“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

”据此断句为: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文中母亲面对我读书不认真就“流涕扑之”,“流涕”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扑之”又体现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

文中通过描写母亲的生活细节,“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写出母亲不怕贫穷,“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体现出她疼爱孩子,“少痊,辄指壁间诗歌”,“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体现出她教孩子读书,要求严格,“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体现出她劝丈夫改错方法得当。

据此作答。

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名叫令嘉,出身于南昌府名门望族。

十八岁嫁给我父亲。

那时我父亲四十多岁,性情侠爽,爱结交朋友,喜欢把财物施舍给别人,给人家许多钱,使得家里箱柜里东西都一空如洗。

过了两年,生下我,家境更加衰落,她经历了穷困的生活,别人都不能忍受的,我母亲却心情坦然没有忧愁的样子。

亲戚和同族人,个个称赞她贤惠。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

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

父亲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认真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遇到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消了气,又反复劝说,到父亲听了她的话才停止。

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脾气急躁,
我稍有一点不认真,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不理睬我。

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自己疲累。

我从不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

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B.一食
..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食物。

C.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以:认为
D.于是不能期年
..期年:第二年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B.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C.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D.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3.下列对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

乙文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B.两文都告诉我们君主必须珍惜人才善用贤臣,关心、善待人才,才是关键。

C.甲文运用托物寓意地手法,以“千里马”寓人才,以“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D.乙文中有人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严重处罚了此人。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1. D
2. A
3. D
4.(1)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2)死马尚且可以买它要花五百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