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1、相关定义
1.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
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包括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因此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终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改善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来实现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创造地转移到使用地, 使使用地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或知识得到增加,劳动工具得到改善,劳动效率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仅指技术成果的转化,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使新产品增加,工艺改进,效益提高,最终经济得到进步。
本文所说的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这种类型的转化,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就是指技术成果的应用数与技术成果总数的比。
[32] 12
1.2、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习惯使用的一个概念。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的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
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发展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2] 。
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国外很少直接使用”科技成果转化” 这个概念,国外使用的与其意义最为接近的是”技术转移” 或”技术创新”。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3] 。
可以看出,技术创新包括发明的生成和走向市场两个过程,它是在利益驱动下并伴随着高度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科技与经济行为。
技术创新的功能在于促进研究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结合[4] 。
1.3、关于私法体系相关概念的认识
马克思在研究和创设私法观的过程中,对相关的私法体系的概念作出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认为私法体系应该包括法的产生、发展、演进、变革。
正是这一历史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概念。
马克思指出”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似乎是从自身的内在根据中产生。
”①随着自身发展和历史的不断演进和发展变化,一系列法学概念被提出,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符合本地特征以及历史传统的私法概念,例如,在美国由于封建专制思想几乎难觅踪迹,所以,在私法条文的创设过程中,一些关于封
建专制思想的私法概念就难以发觉。
但在英国,由于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即使君主仅仅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的主要生产方式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仍可以在其宪章查找到相应的对皇权的适度保护的私法概念。
社会主义私法由于其服务政治体制的独特性以及政治制度和采取的政权组织形式,私法法律制度和文本中突出强调的是保护大多数人的合法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进一步强调私法概念同样应立足社会,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私法制度提出的相应要求。
1.4、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法律定义
2.1.1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任何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文献都不可避免地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概念界定。
严格地说,国外并无”科技成果转化”这一说法,因此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绝大多数是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界定的。
技术创新说: 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在很多情况下互换使用。
例如: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就认为,成果转化问题实质就是技术创新[5] 。
同时,朱高峰又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国家中,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在同一个组织即企业中完成的,因此在他们那里不存在我们这里讨论的成果转化问题。
成果转化问题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作用的一种特有现象。
科技活动说:我国目前的统计资料如科技年鉴等把科技活动分为二大类,一是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三是科技服务活动。
在这一分类中,成果转化被看作是科技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本质上属于科技活动范畴,这与我国长
期以来成果转化活动主要是在科研院所中进行这一事实相符。
商品化产业化说: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徐鹏航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它与技术创新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而是以成果为导向、以水平为中心。
[6] 后续开发说:《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5 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 [7] 形态转化说: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远德玉认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既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亦是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
即科学形态由”科学原理——技术原理——技术发明”;转化过程与技术形态由”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生产技术”的转化过程的统一。
[8] 转移界面说: 国家教委科技发展中心周龙庚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状态指标是技术转移界面,即科技成果有科研开发单位转移给企业时的技术状态,这种技术状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互补相同的,它可以发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这一条链上的任何地方。
[9]例如,我国的技术转移发生在开发研究之后,日本的技术转移发生在应用研究阶段,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界面则力图从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上移。
上述各种观点相互区别,又有内在联系,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内在规律,但它们都只是突出了某一方面的特点,未能从多层面整体地加以分析,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和缺陷。
技术创新说与科技活动说看似相互对立,实际上
却相互补充。
技术创新说着重指出,成果转化是与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及其商品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
科技活动说着重强调成果转化活动离不开研究与开发,是研究活动的继续和延伸,其在本质上属于科技活动的范畴。
后续开发说与商品化产业化说实质上亦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对科技进入市场、一般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过渡环节的特别强调。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揭示了成果转化的实质:科技进入经济活动,实现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至于特有现象说则强调成果转化活动与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之间的紧密关系,它的产生、发展和运行依赖并且体现相应的社会体制和相关政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体制范畴。
综合来看,只有形态转化说和转移界面说是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广义的综合的理解,其余几种看法则相对而言都是狭义的理解。
6 2.1.2 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上对成果转化的定义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的活动。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从各种类型的科技成果的产生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既包括自然科学成果的转化,也同样包括社会科学成果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直至开发研究最后进入社会生产这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的转化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从狭义上来说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环
节和主要内容。
狭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就单单是指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常是指应用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开发或者通过产品开发,产生新产品、新材料甚至新产业,也就是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转化为产品,并实现商品化、规模化、国际化,最终形成科技产业。
商品化可以理解为科技成果进入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可从而实现有偿转让;产业化则是指形成科技产业,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而进行科技成果的规模化生产;国际化需要在全球市场这一广阔的范围内优化资源并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最高要求。
1.5、文化科技融合相关概念
2.1 文化2.1 文化2.1.1 定义2.1.1 定义文化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为一个人类群体所特有的现象,不同的人类群体之间的文化有本质的区别,如中国人的文化不同于美国人的文化,基督教徒的文化不同于穆斯林的文化。
文化在形态上有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之分。
广义的文化主要包括人的实践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其中物质财富指的是凝结并且能够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物质成果。
例如长城、金字塔等。
狭义的文化指人对客观世界反映的知识和信仰的观念系统。
物质成果是否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定义之争中最重要的问题,狭义的文化认为物质成果只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具有外显性,可以从群体中观察到,如文字符号、生活方式、风俗仪式等,文化又具有内隐性,是人精神上的活动。
文化又具有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多方面。
文化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可以传播和继承。
文化显示出一定的
规律性,反复出现,但文化又具有动态性,可以发生变化。
最后, 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
从广义上理解文化能够拓宽视野,避免陷入抽象思辨中,也有利于更直观地审视文化与科技融合。
在此情况下,不但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文化,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财富也属于文化。
而且,广义上文化包含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人类创造和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工艺、技能等,也就是说科技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是一种文化的形态。
本文中的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6、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是时代的大趋势。
当前以美国为策源地和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方兴未艾、势头不衰。
世界各国均在致力于科技兴国,或者是以科技新发展来扩大其霸权,或者以科技强势来占领国际市场,或者以科技进步来维护民族经济。
面对上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加快科技创新是我国的一项最最紧迫的任务,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强国富民的根本前提。
进行科技创新,首先要弄清科技创新一词的含义[22]。
为此先要阐明科技的内涵。
我们把科(学)技(术),规定为三个层面:①有关科技的知识;②体现了科技知识的物质生产技术条件;③适应于①和②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技能。
科技知识首先是指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学科的理论知识。
处在社会经济某一特定阶段的人们总会通过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形成和
积聚一定的与现实生产力相关的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学科的理论。
例如17 世纪的牛顿力学理论,18 世纪的蒸汽发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理论与应用知识,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出现的量子力学、核物理、光学、声学、空气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等新理论及高新技术应用知识,是世纪末某些发达国家生产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技的最重要的表现是使用于生产的物质技术,即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技知识的进步,新理论、新发明,总是要转化和体现在用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手段上。
18 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进步,结出了机器生产的物质技术之果;20 世纪后期的原子核理论、信息理论、光学、生物分子理论等,结出了当前的信息技术和其它高科技之果。
不断把科技新知识转化为新的物质生产技术,用来开发新产品,是市场主体组织研发活动的直接目的,而测定一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和优势,不仅要看拥有的创造发明的专利权的数量, 更主要地要看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技术设备的质和量,更具体地说,要看拥有的物质设备的技术含量,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首要的是看物质设备的信息技术和其它高科技含量。
物质生产手段总是要由人来加以使用和进行合乎目的的营运,从而需要形成相应的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后者是表现为劳动形态和人力形态的技术,它是物质生产条件转化为产品的必要条件。
例如,与手工工具相适应的是传统手工工艺和劳动技巧,与现代物质生产手段,特别是当代计算技术和其它高科技相适应的则是现代智力化的熟练劳动和高智力研发和管理劳动。
可见,按照上述分析,①科学技术知识,②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③劳动方法和
技术,是科技一词的三层内涵或要素。
以上①②③的有机结合状况,决定了经济的科技生产力或科技水平。
以上①②③三者中,有关科学技术的知识是发端和泉源,即”知识为本”。
科技知识首先转化为生产的物质手段,科技知识与物质生产手段二者再转化为生产者的劳动方法和技能,上述两个转化体现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
基于以上阐述,科技创新也就是:①科技知识的创新;②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7 新;③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既然科技是以”知识为本”,那么在科技创新中知识创新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和泉源。
人们可以看到,①科学技术创新的进程,或创新路径的选择;②科技创新的势态,例如是渐进的或是跃进的,是小范围内的或是大面积的;③科技创新的性质,例如是一般工业技术创新,还是信息技术创新和高科技创新。
以上三者,从根本上均是取决于科技知识的状况和水平。
科技以知识为本意味着创新的最终主体是人。
知识本质上是人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力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神奇功能。
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强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也不可能取代人的地位与作用。
可见,科技以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的首要工作是对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1.7、科技乌托邦的概念
科技乌托邦主义(Technological utopianism),也译为技术乌托邦主义,
科技乐观主义等。
科学乌托邦认为,”在现代科学兴起以前,世界上充满了无知和迷信。
一旦科学到来,科学就为获得真正的知识而努力,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更广和更加总体化,因此我们解开任何事物的秘密只是个时间问题。
随着科学的觉醒, 自然地就会带来社会的进步、安逸的工作、个人的实现、甚至是永生。
当然现在还有很多困难,但是它们也将会在未来被克服。
这显然就是乌托邦的方向。
”①初期的科学乌托邦思想与技术没有太大关系,这主要是由于技术一直都被认为是科学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而技术也越来越由科学所促动。
这就形成了”科学化的技术”或”技术科学”(techno science)。
因此,科学乌托邦本身就包含了”技术乌托邦”。
科技无限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危机,人类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人为物役,导致了各种尖锐矛盾的产生。
①方兴东. 技术乌托邦主义.科技中国,HTTP://WWW.Paddyism.de/McLuhan.HTML. 第9 页. - 16- 二、小说中的科技乌托邦小说中的战后社会与美国现实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战争期间科学技术成了助纣为虐的杀人武器,帮助人们取得胜利,战后科技成为最热门的流行。
小说中写道:战争期间成百上千的工厂的经理和工程师习惯了没有工人的大生产,将同行业的所有工厂统统归于一个委员会之下管理,以减少重复和浪费。
战争期间,技术被认为是战胜敌人人海战术的唯一出路,精英分子免于奔赴前线。
几乎没有人力参与的机器生产最后赢得了战争。
这使得易洛魁河北岸的精英阶层普遍认为民主制度归功于技术。
”方法、技术与世界法律终于有出头的一日,把世界变为愉悦而方便的地方,而不怕最后审判
的到来。
”①战后的机械社会沿用了战时的社会运作方式,并加以扩充和细化,新机器不断被发明。
总而言之,科技的威力为科技乌托邦奠定了基础。
战争中每人都尽了一份心力,但功劳却由官僚、工程师和经理人独占,并将之延续到战后的社会秩序。
以杰宏、总统强纳森林、克罗能、保罗父亲乔治、保罗妻子阿妮塔和薛佛等人代表的是战后机械社会秩序的拥戴者。
如拉瑟所言, 这个社会不只建筑在脑力上,而是建筑在某种脑力上,即工程或管理,其他脑力劳动都被歧视。
在保罗等人大学毕业时,没有上战场还曾经让他们底气不足被人歧视,然而,社会最终确立了工程师和经理们的最高地位。
②”现在这种精英主义、优势的保障,以及应以经理人与工程师为首的理所当然—则在所有大学没骨气的大学毕业生中根深蒂固。
”③他们制定了国家的三大信念—效率、经济及品质。
如马克思所言,一个社会占主流的意识形态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意识, 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④。
本阶层的信念被当成全体美国人民的共同信仰广泛传播强化。
因为机器的介入,虽然政府与政客官官相护,却无法主导什么。
这个阶层享有华屋高薪以及持枪等特权,看看保罗被警察上门催缴证件的对话就可以知晓。
- 17- “还有,你也没有交回工业识别卡。
” “抱歉,我也会交回。
” “还有你的武器以及弹药许可。
” “我也会带去。
” “以及你的俱乐部会员卡。
” “我会找出来。
” “还有你的飞机通行证。
” “好。
” “还有你的主管级安全及健康保险,你得换成普通级。
” “一切遵命。
”
①和人类竞争的机器是奴隶,和奴隶竞争的人也成为奴隶,底层的边缘人也是奴隶。
无论机器还是精英分子,都是他们这些掌权者用以维
护阶层利益的工具。
保罗经历的人机对弈说明,人类花费多年心血制造机器就是想要证明机器比人更聪明,直到机器取代所有人类,包括设计机器的精英分子。
他们的使命是摧毁一切阻碍科技无限制发展的东西,这就是他们的乌托邦,一个完美,坚固,高效而聪明的钢铁世界。
受到极度重视与保护的艾皮凯克十五(EPICAC -15,下简称E-15)是掌权者用以代表自身地位和特权的符号,事实上不过是台高智能电脑。
E-15 代表机器统治人类的极端,象征着精英分子推崇的理想导致的人类未来的黑暗,是科技乌托邦的化身。
”EPICAC-15 毫不受情感影响,而且绝不会遗忘任何事—简言之, EPICAC-15 什么都对。
”
②在工程师和经理人眼里,EPICAC 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他面前也如蝼蚁一般。
它的权力极其庞大而可怕,”它可以决定全美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数量及费用,决定第二年所有行业从业的人数,甚至决定有用与无用人士的智商分界线。
”③”在这里,EPICAC-15 和它的控制者国家工业、商业、通讯、食物、资源委员会负责一切思考。
”④- 18- E-15 不能直接实现人机对话,出了故障也不能检修自己,是可以容忍的不完美,而人类固有的不完美、低效和避免不了的情绪和情感,被精英分子视为理应被淘汰的事物。
在小说中,冯内古特诙谐地写道:凯瑟琳不够机械化得令人生气, 她一面打着保罗的讲稿,一面和她的情人布达博士聊着天。
①布达博士是个典型的美国人,脑子里都是一些不安分的古怪点子,从他过度精巧喋喋不休的车子就可见一斑。
因为他设计的精巧装置过于完美,不幸被自己的发明取代。
他原来所从事的工作被机器标注为”不适合人类”,行业
中的其他人和他一起失业。
失去特权的布达仍然念念不忘设计完美高效的机器取代女友凯瑟琳的工作,甚至是保罗的工作。
”到那一步,他的工作也不难被机器取代。
”②这暗示着:在科技发展到最后,科技乌托邦的拥戴者也不免沦落到和布达博士一样的下场:他们的特权和地位将沦为乌有,成为科技和机器的奴隶。
科技乌托邦后继无人,人类将终生被机器奴役。
科技乌托邦者的信念在鬼衫会发往全国的通告中被披露出来: “你们,这些工程师、经理人和官僚,几乎集所有高智商者于一炉,一直相信人类进步与能源的使用程度成正比。
你们对这件事的信念,表现在历史最可怕的三次战争中,正是信念的纪念碑。
”③小说中科技乌托邦的灵魂人物当属保罗的父亲乔治,他声名显赫,担任了代表美国最伟大的委员会主席,地位仅次于名义上更权威的美国总统。
乔治是典型的科技社会的精英,意志坚定,知晓人应当归属何方,信仰什么。
他坚定追求以技术和机器为核心的科技乌托邦,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努力为之奋斗。
乔治认为工程师、经理人和科学家都是社会精英分子,事实上他们确实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阶层特权是这些拥戴者的共同利益。
他们将过去手工匠人主导的时代唤作”工业的黑暗期”,和他们价值观不同的人被看作是脑筋不正常的人,内心对社会秩序稍有怀疑就会被送到心理医生那里接受洗脑。
他们对南岸受机器奴役的边缘人冷漠无情,对反对他们的人则充满戒备,称他们是”持疑者,沮丧者,以及阻碍- 19- 发展的人”①。
他们的工作是”为文明的过程开启新门户”,②此处的文明显然指机械文明。
在怀疑者眼中,则是”在每个人面前把门甩上,让人吃闭门羹。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