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
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
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
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
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撅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
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
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
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
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
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
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
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
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
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
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
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哩”“呢”不分,又爱说什么“悁”:大家还是听不懂。
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
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悁,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
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
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
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
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啘。
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
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
”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
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
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节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
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似乎“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毫无生气。
B. 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C. 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D. 老子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写了五千个大字的讲义,用绳子穿起木札,计两串,来敷衍他们。
2. 这篇小说是如何生动地表现老子学说的深奥、玄虚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看水
汪曾祺
(1)下班了。
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
(2)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
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
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3)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
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4)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
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
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
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
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
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
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
(5)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
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
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6)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
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
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
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
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
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
水面上隐隐有一根黑影。
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7)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
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
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
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
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
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
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
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
(8)四周围安静极了。
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
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
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
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9)小吕觉得,月光暗了。
抬起头来看看。
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
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
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
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
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10)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
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
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
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
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
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
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11)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
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
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
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
——它知道身后有人么?它在想些什么呢?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
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12)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
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
他很清醒,很理智。
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
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
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13)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
没有,狼没有回来。
(14)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
他并不怎么害怕。
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
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
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
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痠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
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
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15)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 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了天亮。
C. 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 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5.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这种人性美。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
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
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
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
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
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
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
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
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
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
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
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
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
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
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
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
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
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
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
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
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
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
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
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
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
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
“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
问题很普遍。
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
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
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
”恒老八对着扑出灶堂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
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
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
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阉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 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 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干部。
D. 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8. 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写作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橱,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
”弃疾曰:“勿忧。
”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
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以言者落职。
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没,伪学禁方严。
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寻;不久
B.期终月至城下发粜期:一整月
C. 帝嘉之,进一秩。
秩:俸禄
D. 辛弃疾雅善长短句雅:一向,向来
1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B.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C.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D. 申伤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有远见卓识。
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论述敌我形势以及晋汉两代的人才,持论正直,他的建议被采纳施行。
B. 辛弃疾有主见,善斡旋。
皇上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采买军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
C. 辛弃疾决事果断。
修建飞虎营时,需要瓦二十万。
辛弃疾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没有二天都齐备了。
D. 辛弃疾重情义,有胆识。
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却为他写祭文来吊唁。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疾素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14. 辛弃疾既有政治军事才略,又关怀民生疾苦。
他是如何解决江西饥荒的?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
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
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