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012年第5期下旬刊(总第481期)
时代金融
Times Finance
NO.5,2012
(CumulativetyNO.481)
一、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学校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都是“离任审计”,往往都是“先离后审”、“不离不审”,一般都是在学校领导人暑期变动或正常调动后才交办。
人事、纪检部门还没有真正把中小学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学校干部管理之中,经济责任审计中人事、纪检、审计部门联席机制不健全,存在由内审机构走过场的现象,审计成了“马后炮”、“过河牛”。
多数情况是校长已被调动或已被提拨任用后,才通知内审机构对其进行审计,形成了校长任归任,审归审,导致任用、审计“两张皮”,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学校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也加大了审计意见执行的难度,致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开始或尚未结束,被审计的学校干部已经持令上任或调动,使本来为选拨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失去实际意义,这不仅影响审计结果的运用,也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这种临时交办往往集中在一个时段内,内审工作组就会面临时间短、工作量大、压力重的困难,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大批量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审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和处理缺乏标准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定,任期经济责任结束后,内审机构应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报告,报送人事管理部门,但人事管理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结果不够透明。
而且,对于存在一些问题的校长,该如何处理也缺乏具体标准,包括在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的问题上,
也没有明确的要求。
审计结果运用缺乏具体标准,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容易造成前任不负责、后认不认账的情况,不利于将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
(三)对被审计学校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难以掌握
中小学学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主要包括:(1)学校会计信息质量及学校财务管理是否规范的审计评价;(2) 学校资产管理使用处置是否规范、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审计评价;(3) 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是否规范有效的审计评价;(4)学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相关经济责任指标执行情况的审计评价;(5)学校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的审计评价;(6)学校遵守财经法纪法规情况和被审计领导人的廉洁自律情况的审计评价等等。
但现在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对上述考核的范围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和指标,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人格化的审计,不仅包括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效益审计、财经法规等的审计,更主要的是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履行职责的程度作出客观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内审人员很难做出正确和恰当的评价。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衔接、配合不够
在教育系统,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不单是审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人事、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
一般的中小学校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由教育人事部门根据在校长离任或调任以后根据局长室意见交办,审计部门在年初的时候也无法进行项目安排,人事部门也没有完整的委托审计工作计划。
在人员调任或离任以后才突击交办,基本上都是“先离任后审计”或“先任命后审计”的做法。
而校长调动的话,往往集中在暑期,调动的人员也比较多,内部审计部门接受人事部门委托后要对一大批调动的校长在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审计,加上教育内审专职人员少,多数是抽调学校的兼职审计人员,从而导致审计任务重,审计质量无法保证的局面;而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往往只是被动地等审计结果,对审计中发现的个别违纪违法线索短时间内也无法深挖细究,造成审计存在了一定的风险。
(二)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经济责任不明确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要“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入”,到202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资金的大额投入,中小学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像校安工程、校舍维修、学校资源撤并整合等等。
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学校校长任命时,往往只确定了教育教学目标,而没有明确具体的经济责任目标,因此从哪些方面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缺乏量化的参照,这就形如空中楼阁,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的确定,影响到能否正确评价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三)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权威评价体系
相对于国家审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中小学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起步稍晚,虽然教育部17号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以及《教育部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等内审制度和法律依据都比较全面,但对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怎样的经济责任审计才是到位的?该怎样通过对财政管理和财务活动的审计来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在审计过程中,对有关经济责任指标怎样评价分析、如何达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教育教学指标和经济活动的指标如何结合?评价时又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诸如此类的问题教育部门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规范。
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刘瑾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审计办公室,江苏南通 226300)
【摘要】教育部门的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中小学校长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
本文通过对在中小学开展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下转第28页)26 Times 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