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技术:将手机对折,放进口袋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柔性技术:将手机对折,放进口袋里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第7期
文|马迪
下一次智能手机革命的主角很可能就是它了。

在触摸屏智能手机成为市场主流之后,手机造型百花齐放的年代便一去不复返。

越来越硕
大的触摸屏严重束缚了设计师的手脚,不同品牌智能机的外观越来越相似——连苹果公司也不
得不随大流,为iPhone6配上了4.7寸大屏,远远看去形似国产山寨机??究竟什么技术能让外
观千篇一律的智能手机突出重围,令人眼前一亮?
显示器市场研究公司Displaybank的一份报告称,柔性显示的市场规模将在2015年达到
11亿美元,2020年将进一步飙升至420亿美元,占到整个平板显示市场16%的份额。

似乎过于
乐观,但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这的确是一项可能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消费者期待的技术。

下一次智能手机革命的主角很可能就是它了。

薄如蝉翼的柔性屏幕
以三星2013年推出的Youm技术为代表,柔性屏幕通常使用超薄的OLED材质。

OLED具有
自发光的特性,当有电流通过时,有机材料就会发光,因此并不需要背光源。

传统OLED屏幕一般采用6层架构,而Youm屏幕只有4层架构,因此更加轻薄,仅有0.6mm,可以轻松实现弯曲、扭转,但还无法像报纸一样随意折叠。

除了三星以外,还有很多厂商也都在研发这种OLED柔性屏幕,并且已经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早在2011年,诺基亚、三星都展示过柔性屏幕的实体样品。

柔性屏幕不止在手机领域火热,在平板电脑领域也成为一种趋势,英特尔甚至还联合Plastic Logic展出过使用柔性屏
幕的平板电脑。

拥有大屏幕的电视也毫不落后,在经历对清晰度的狂热追求后,电视生产厂商开始尝试柔
性屏幕。

LG等多家厂商推出了可弯曲屏幕的OLED电视——屏幕内凹,有一定的弧度,让用户
可以体验到传统电视无法带来的全景效果。

尤其是在观看浩大壮观的场景时,无论从哪个角度
都可以使用户和屏幕处于相同距离,很好地保证了观看画面时眼睛的舒适度。

仿佛是为了配合以上小伙伴的节奏,玻璃生产商康宁适时推出了可以弯曲的玻璃Willow Glass,其厚度仅为0.1毫米,柔韧性好、可以轻松压弯,号称“可以像报纸一样卷起来”。

不过这个玻璃也有一个缺憾——弯曲过度了还是会断掉。

虽然康宁表示未来将会把精力放在增强Willow Glass的强度和可靠性上,但我们还是不要指望它能像“大猩猩”玻璃那么坚固。

保驾护航的柔性电池
柔性屏幕的技术已经真实来到我们身边,但真正意义上的柔性终端,除了屏幕外,主板、
电池、外壳等也都应该是可直可弯,这些元件也都需要进行特殊设计。

目前已经有望解决的是
电池部分。

智能设备太耗电一直是用户的心头大患,因此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开发各种新式电池,其
中就包括了一些非常轻薄、可以弯曲的产品。

目前为止,我们数得出名字的柔性电池,就包括
斯坦福大学的可粘贴太阳能电池、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毫米级别微型锂电池、韩国蔚山国立科
技学院的可变形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等等。

除了这些实验室研究成果,一些公司也毫不落后。

LG开发出一种外形如同电线的柔性锂离
子电池,这种电池具有极好的柔韧性,能够经得起较大幅度的弯曲和变形,甚至在打结后仍然
能够正常工作。

这种线型的柔性电池显然比平板状电池更灵活,也能够更好地融入柔性产品的
设计中。

除了电线状,薄如纸张的柔性电池也已经出现。

台湾辉能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超薄可弯曲
柔性电池(FLCB),厚度仅0. 33mm,可以像纸一样任意裁剪,即使刺穿、撕裂、撞击甚至枪
击都不会漏液。

和纸不同的是,FLCB还能耐高温,1300 摄氏度也不会起火或爆炸。

除了这些“怪异”的功能,作为电池来说,一块182×230×0.4mm标准的FLCB电量为1000-1400mAh。

这种超薄的柔性电池,除了能支持柔性智能终端外,也非常适合用于可穿戴式设备上。

人们对柔性技术真正的期望,是能够改变终端产品的形态,但处理器、存储组件、电路等
必备元素尚没有一个完美的柔性解决方案。

已经上市的少数几款以柔性屏幕为卖点的手机,机
身虽然呈现弧形,但仍然无法实现自由弯曲、变换形状的效果。

这远远没达到我们理想中的形态。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最终极的目标,是能够实现完
全折叠的设备。

比如可以将7英寸的大屏幕手机对折,然后轻松放进牛仔裤口袋里。

但在找到
其他零部件的柔性化解决方案之前,短期内我们应该还无法看到这样“科幻”的产品。

尽管柔性技术还有许多潜在的问题尚未解决,但市场的需求最终会倒逼技术的进步。

尤其
是当可穿戴设备大潮来袭,市场将更崇尚舒适、可调整、轻便、灵活的用户体验,这些也正是
柔性技术一直追求的目标。

一旦一款柔性技术产品被市场所认可,必然会引领众多厂商的跟进,相关的技术也会突飞猛进。

从事工业设计的小伙伴,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就要到了——欢迎来
挑战用户的想象极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