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下《了解土壤》研究学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土壤》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
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
2、认识土壤的成分。
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
4、拓展部分: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科学知识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
学生回答。
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
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
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扬州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
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