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民居调研报告
第一篇:山西民居调研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不同风格的环境艺术设计,民居建筑,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空间设计。

2、通过参观考察,了解古民居的建筑设计、装饰元素等,以及它的景观规划,通过学习借鉴积累并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当中。

3、如何吸取民间传统的艺术特色,构建自己的艺术特质。

4、收集、积累设计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准备。

二、实习内容
随着中式文化的复苏,中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设计的灵感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所以能够亲身体验山西民居的特色能够帮助我们在以后的设计中有更多的灵感来源,也能够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让自己的设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们更应该去发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艺术造型和装饰艺术,如何去运用去开发对我们以后的设计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借着此次的山西之旅去实地感受山西民居的魅力。

山西传统民居,以其类型丰富、独具地方特色而引人注目。

固有的地理环境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诸因素的影响,使得山西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也颇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其晋商建筑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华。

所以作为学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到山西考察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山西的民居中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就是平遥古城中的民居建筑,还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因此平遥古城成了我的首选之地。

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已有2700年的历史。

古城占地2.25平方公里,共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蚰蜒巷,是完整的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中轴明显,
布局左右对称,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古城内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有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民居风貌,是中国明、清时期县城的活标本。

在我看到古城的那一刹那,我不仅感慨万分,那是一种饱经岁月洗礼的古老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我不仅为古城保存的这么完整感到惊讶更深深的被它的内容吸引。

从跨入的那一刻起,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汉民族的城市街道之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仿佛时光穿梭让我来到了明清盛世。

在这里没有任何的现代建筑,全部都是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的房屋,立柱横梁,画栋雕栏,飞檐斗拱,石礅木扉,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一切都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古代城市面貌。

我在惊讶感慨之余不仅庆幸它没有受到战火的毁坏也没有受到现代气息的侵扰,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飞驰而过的汽车,没有杂七杂八的广告牌霓虹灯,有的只是古朴的建筑,弯弯曲曲的街道。

这次调研主要是民居,所以当然要看平遥古城的民居建筑。

平遥民居的形式以四合院为主,平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和汉民族其它地区的民居一样,在建筑布局形式和规划等级上都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

这些四合院多为清代所建,也有部分为明代遗存,平遥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虽然同属于北方的四合院类型,可是两者在四合院型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

其地方特色突出表现在四合院房屋的建造上,其中下层砖窑洞、上层木屋合成二层楼建筑较多。

平遥四合院以其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平遥民居院落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布局与构造丰富多样,细部华丽精美,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平遥古民居中的正房是窑洞式民居建筑,称为锢窑,属于地上拱窑。

平遥古城处于黄土高原,当地土层深厚,土质呈竖直节理不易倒塌,地下水位低,雨水少,地表层易保持较干燥的状态,这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建造锢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锢窑既保持了一般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通风、采光良好,院内排水,克服了土窑洞的缺陷。

平遥锢窑的一般做法是,墙体内外各砌一皮砖中间添碎砖石,
并用黄土夯实,由于边跨侧墙需抵抗侧推力,其墙体可厚达二三尺。

型式正房外檐常加设木结构披檐,披檐下成为过渡空间,同时保证屋内采光。

正房锢窑常为三孔或五孔,以五孔居多。

锢窑顶部平台可供晾晒或休息之用,平台墁砖至排水口,屋顶上的雨水可通过窑洞两侧楼梯内的暗道经排水空至院内,正房锢窑有时建木构的二层,这在别处很少见到。

由于当地盛产烟煤,民居室内都筑有火炕。

平遥民居锢窑的拱券制作精良,曲线优美,技术成熟,这种成熟的拱券技术往往在住宅的其它部分多有所见,如常见的拱券大门(图-
1、图-2所示)。

图-1
图-2 在平遥古民居中,都有一些制造精美的建筑附饰物。

有建在屋顶上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彩塑;有在门前建有照壁;有在门洞左右建有土地神龛、门神神龛;还有的在大门旁筑有石狮子和拴马桩、上下马石、柱础、泰山石敢当等,这些附饰物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均有吉祥图案,每件附饰物无不具有含义丰富的寓意。

院落中还有大量的木雕、石雕、砖雕、玉雕等,装饰元素非常精美。

(图-3到图-8所示)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平遥四合院宅基多为长方形,一般外墙高大,且对外不开窗,外观封闭,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但内部俊秀,反映了正统的礼制思想。

内院平面长宽多为2:1,而且由外院到内院,院落的宽度不断变窄,比例更显狭长。

形成这种院落比例关系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晋中地区属于黄土高原,风沙较大,为了避免正房被风沙直接吹拂,两厢房向院内靠近,部分遮挡正房;另外可以节约土地。

由于山西植物生长期短,院内一般用方砖铺满地面而较少种植花木,这样
一方面使贼人不易攀入院内,增强了安全性;另一方面不易遮挡狭窄的院落内有限的光线。

平遥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形成了多样的组合形式,归结起来一般分为串联型、并联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串联型就是院落沿轴线纵向联合,以垂花门或过厅串联起几进院落,这一类型的四合院层层递进造成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空间效果。

通过轴线上院落形状、尺度以及建筑形体的变化表达建筑空间的内外主次,区分出建筑的等级,形成由外及内、由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层次过度。

平遥四合院落中串联型四合院最为常见。

并联型是通过四合院的横向联合,形成多轴线的建筑群体。

并联型四合院各院落往往不是并列放置在一起的,而是根据院落尺度、比例以及四合院周围的建筑物形体差异形成某种对比,暗示院落间的主从关系。

混合型四合院多出现于大型宅院,群体组合中既有院落的串联,又有院落的并联,空间层次较为丰富,一般为富贾家宅所有。

正房是四合院里最重要的部分,院落与厢房层层递进关系的主要作用是对正房烘托和陪衬,因此正房在院落的最为宏伟,等级也最高。

传统风俗讲究的“连升三级(脊)”,即由外院向内院各屋脊逐渐升高,借以表示家族昌荣,后继有人。

这种风俗是当地人向往仕途、望子登科心态的集中显示。

在正房屋顶有时加建风水楼或风水影壁,以求得神灵保护,反映了平遥民居处处体现“风水”的民俗特色,易学理念在平遥民间建筑中远不是添加物,而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内院坡顶的厢房与锢窑正房的高度相差无几,使正房威势不足,风水楼与风水壁增加了正房的高度,弥补了内院空间在视觉上的缺憾。

图-9
图-10
平遥四合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

窗子的格式有仿明酸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

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的、
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图-
9、图-10所示),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品味无穷。

平遥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三雕”,也就是木雕、砖雕、石雕,这些精美的雕刻内容多为瑞兽、吉祥花果、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此寄托种种吉祥的祈盼和祝愿,同时有些雕刻内容对晚辈还有一种警示与教化的作用。

这些雕刻遵循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原则,其造型儒雅大方、庄重严谨、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其中大量采用了象征、隐喻、谐音等手法,将各种吉祥的寓意暗含于雕刻中,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雕刻主要还是北方风格,比较敦厚、比较粗犷,但是有些地方,也显得有南方的纤细,秀丽的地方也有,这也跟主人的修养情趣有关的。

古城内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给人厚重结实的感觉。

其中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微妙维肖,栩栩如生,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浓的晋派气息。

其建筑实用性强,艺术品位高,以北方民居特别是晋中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又兼有江南庭院建筑的风韵,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外雄内秀”是平遥民居的特色。

实习总结:通过这次民居实地调研让我受益匪浅,我切身的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它的建筑形式、装饰元素、组合方式等独有的特色深深的吸引了我,院落模式的环境给人安全感强烈的私密性,细节处理的非常讲究,给人美的视觉感受。

这次实习让我加深了对我国古民居建筑文化的认识,为我的建筑理论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纵然有些许不适应现代建筑的步伐,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当中应该吸收其精华,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应用到当代的建筑和建筑空间设计当中去。

第二篇:海口民居调研报告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环艺专业古建、民居调研报告
分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践地实践类型
□个人实践□团队实践
目录
一.
二.
三.
四.封皮目录摘要调研报告
内容摘要
暑假我对海口当地古建进行调研,在为期约几天天的调研时间里对它的结构,背景,文化,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对祠的了解:
古代代建筑手法和“礼制”, 名人祠多是就名人故居、庐墓,或名人业绩斐然之地兴建。

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间集资共建。

多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事。

很多祠堂设于风景区内,或是就祠堂兴建园林,成为当地文化名胜之区。

名人祠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古建、民居调研报告
实践地点概况:
海口起源于汉代,开埠于宋末元初。

“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

从汉代起,海口地属广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划归广东。

唐代公元627年,海口始隶属于琼山县。

1926年12月,海口从琼山县划出,独立建市。

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历史长河,载述海口市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也记述海口市光荣的革命传统,展现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

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
——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583年的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为抵御外侮而于1891年建成、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有始建于1919年的中共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出生地的冯白驹故居,有1926年6月召开的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始建于1926年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牺牲的2万多烈士而建于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而始建于1952年的云龙改编旧址,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英雄烈士而建于1957年的金牛岭烈士陵园,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赴琼指导武装斗争而英勇就义的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李硕勋而建于1986年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

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海口涌现出一批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海南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多许多传世的亭台、陵墓、庙宇、园林、名宅…..海南古代建筑不仅是海南现代建筑的借鉴而且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遍布在海府城区的60处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的积淀,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公祠被评选为海口的久景名胜之。

位于海口市海府路于红城路湖路交叉炉口的五公祠,红墙碧瓦,庭院深深,绿阴如盖,古韵悠悠。

这座喽整体结构为放松歇山式,鸱尾高翘,华栏低回。

上层东向,全面6门,南北各有拱门,壁前设神台,台上设神龛,龛内供奉五公司五公木质神牌位。

在主楼的东边,有学圃堂和五宫精合,两者组成
曲尺形。

五公词
该祠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市接壤处,由五公词、苏公饲、观稼堂、学圃堂、五公精舍、琼园等一组古建筑群构成,人们习以五公祠统称。

有“海南第一楼”之誉,海口市八景之一的“圣祠叠彩”就在这里。

这片园林式结构建筑群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陆续建至本世纪初。

这里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

该祠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得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

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

至今已有百余年。

这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屋顶,素瓦红掾,为海南最早的楼房,故称海南第一楼。

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

钟楼位于海口长提路海甸溪畔,是海口市一座标表形历史建筑,这是挺拔的钟楼,见证了海口历史古城百年沧桑,红墙只顶,俊俏挺拔。

楼畔溪水清,海口钟楼,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

钟楼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钟楼为混合结构,占地面积16㎡,高5层,以红砖砌筑,顶端四周共筑8支箭簇形尖角,每一方均有3支。

总结:
海口市的古建反映了古代代建筑手法和“礼制”, 名人祠多是就名人故居、庐墓,或名人业绩斐然之地兴建。

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间集资共建。

多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事。

很多祠堂设于风景区内,或是就祠堂兴建园林,成为当地文化名胜之区。

名人祠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钟楼位于海口长提路海甸溪畔,是海口市一座标表形历史建筑,这是挺拔的钟楼,见证了海口历史古城百年沧桑,红墙只顶,俊俏挺拔。

楼畔溪水清,海口钟楼,形成一道特别的风景。

钟楼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钟楼为混合结构,占地面积16㎡,
高5层,以红砖砌筑,顶端四周共筑8支箭簇形尖角,每一方均有3支。

总结:
海口市的古建反映了古代代建筑手法和“礼制”, 名人祠多是就名人故居、庐墓,或名人业绩斐然之地兴建。

往往由地方官吏首倡、民间集资共建。

多有文人雅士参与其事。

很多祠堂设于风景区内,或是就祠堂兴建园林,成为当地文化名胜之区。

名人祠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美德!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五公祠来历:
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1889)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

祠内奉祀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唐)李德裕、(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

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

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
九八一年重书。

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

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
八0年重书。

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

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这些楹联惊天地、泣鬼神,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

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广东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

五公祠(海南第一楼)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处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抢救性的维修。

抢修后的海南第一楼,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再现了百年古楼的风采和雄姿。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五公祠来历:
清朝雷琼道台朱采于光绪十五年(1889)主持修建,同时增建和重建了观稼堂、学圃堂、西斋(又名五公精舍)。

祠内奉祀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唐)李德裕、(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

五公祠为楼阁歇山顶建筑,建筑面积498.88平方米,高12.26米,后墙柱处砌墙,其余三面辟为廊,整座大楼由18根木柱和10根石柱支撑,其建筑风格有鲜明的海南地域特征,带有南洋建筑的痕迹,也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五公祠
五公祠正门悬挂“五公祠”的金字匾额,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采”,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

楼下供奉五公神位和展出五公史迹,大厅圆柱挂楹联二副,其一:“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原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一九一五年撰联,著名学者容庚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其二:“於东坡外,有此五贤,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论;处南首级中,别为一郡,
望烟云所聚,天涯万里见孤忠”。

原为民国广东学使徐祺撰联,著名学者商承祚一
九八一年重书。

楼上大厅圆柱有楹联二副,其一:“唐嗟未造,宁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

由清朝海南举人潘存撰联,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先生一九八0年重书。

其二:“五贤系两代兴衰,报国投荒,唐宋迄今留正气;一身睹万民憔悴,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

为民国琼崖镇守使黄志桓撰联。

这些楹联惊天地、泣鬼神,正气浩然,雄姿勃发,充分表达了五公高风亮节和刚正不阿的品质和精神。

五公祠历代有重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

解放后,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广东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后拨款对这组古建筑进行修缮。

五公祠(海南第一楼)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国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处共同出资对其进行抢救性的维修。

抢修后的海南第一楼,光彩夺目,焕然一新,再现了百年古楼的风采和雄姿。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第三篇:新民居建设调研报告
新民居建设思考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民居建设的意义
支持新民居建设将加快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
伐,统一科学的规划将会极大改善我乡各村的村容村貌。

新民居建设会推动本地商业、服务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改善居住条件、改变生活方式。

在农村,大部分农民传统的住房观念未能得到扭转,传统农村住房的基本结构始终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