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闪烁下的色彩交响乐——莫奈作品色彩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光闪烁下的色彩交响乐——莫奈作品色彩观分析
作者:张哲
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11期
【摘要】莫奈的作品不拘于物形精准无误的刻画,而长于光色的瞬间捕捉。

近看其作品,
会发现各种颜色洋洋洒洒布满整个画布,丰富而不艳丽,色调灰而色彩多,充满了光感,犹如
一首首流光满溢的由色彩交织而成的交响乐。

【关键词】莫奈;印象派;光色运用;色彩观
一、莫奈作品不同的社会语境
近年来,随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莫奈这位世界艺术史中赫赫有名的印象派画家的
作品也多次有机会来华展览,每次展览游客都争先恐后地去欣赏其原作,而这种场面在半个世
纪以前是不会存在的。

20 世纪初,我国便有旅法、旅日艺术家受到印象派的影响,并向国人推荐印象派的作品,而那时的印象派却不能受到国人的普遍认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
是当时人们谈起西方绘画时流行的谐语。

加上建国初期我国对苏联美术的推崇,人们对印象派
的认识变为“资产阶级艺术的颓废流派,是资本主义文化没落的结果;印象主义是形式主义的
最后避难所。

”①这种政治上对异国文化的排斥使得印象派迟迟于上世纪80 年代以后才真正
得到认可,但其接受过程中仍不免存有偏见与误解。

时至今日,印象派著名大师莫奈画展受到
全国各地观众的热切追捧,这种接受场面已全然不同以往。

实则,任何一种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事情被新环境接受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艺复兴
时期的画风是对持续了近一千年的中世纪拜占庭绘画风格的彻底洗牌,之后整个西方美术史上,虽然技法和主题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但以后的绘画体系并未离开对文
艺复兴带来的西方理性主义绘画风格的追求。

而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绘画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现代主义接踵而来,20 世纪以来画坛的每一次变革可以说都是空前的。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
初很多流派的名称并非艺术家开始之前所声称的,而是源于批评家对其风格的讽刺与负面评论,艺术家也不会为此不满,而是欣然接受其论调,之后才渐渐转为正式的名称。

印象派的出现与
西方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西方人看来,接受印象派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语境,更何况对我
国这种没有走过工业革命直接进入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从开始的极
度反对甚至反感到今日的正视,经过历史检验之后,真正能够对载入史册的艺术风格进行客观
认识、欣赏与评价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莫奈是19 世纪后半叶驰名于画坛的印象派画家,而“印象派”这一名称也是因其艺术作
品《印象·日出》得名。

他终身都在印象派的风格中探索,他擅长于光色的运用,强调在户外
写生时光线和色彩在环境和气候的瞬间变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光与色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并加
以个人主观化的理解,使画面记录下瞬间的感觉。

而整个印象派的所有画家也都追寻着光与色
在画面中的重要性。

二、透视莫奈作品的色彩观
莫奈生于法国巴黎,少年时期在法国北部港哈弗尔度过,后来主要在巴黎活动。

他一生辛
勤作画,以色彩和光线的精巧运用著称,长期探索着自然界中不同光线、不同时间下所呈现出
的不同景色。

他作为印象派的主要人物,并没有因为印象派活动的消退而结束自己的艺术生涯,晚年的时候因为已比较富裕,有了物质的保证,他建起了一座人间仙境般的人工生态园,为他
创作找到了最好的母题,创作出了《睡莲》系列的大型作品(图1)。

他的作品不拘于物形的
精准无误,而长于光色的瞬间捕捉。

近看其作品,会发现各种颜色洋洋洒洒布满整个画布,丰
富而不艳丽,色调灰而色彩多,充满了光感,犹如一首首交响乐,由流光满溢的色彩组成。

莫奈的学生莱拉·卡伯特·佩里对绘画的观点这样谈道:“记得他曾对我说过‘你去外面
画画时,请忘掉你眼前的一切物象,树木、房屋、一片田野或其他对象。

只要设想一下这边是
一个绿色的方形,这边是粉红色的矩形和黄色的长条,按照你看到的色彩和形状,然后准确地
画下来,直到它成为你眼前景色的最初印象时为止’。

”他不像以往的画家作画时先追求形似
再去塑造色彩等形式因素,而是将眼前的所有景象均视为五彩缤纷的颜色,不根据物体去各个
描绘,而是一块颜色一块颜色地去绘制。

近看是一堆堆颜色,而远看却能感受到浓浓的氛围。

其著名的代表作《印象·日出》(图2)描绘了一个烟雾笼罩的早晨,万物还在一片灰蒙蒙的
主调中,而载人的小舟已驶入我们的视野,一轮红日从远处冉冉上升,映射在水面上的倒影已
不再浑圆,而是随着微风对波浪的拂动,已变为一条条似有生命的红色笔触。

这种画面在西方
以理性与科学为主线发展的绘画历史上,是一种颠覆性的出场。

画面的感觉反倒有点像我国的
水墨画,追求写意而非写实。

笔触看似随意而流动,但却组成了一幅幅让人身临其境的风景画,足见其功底之卓尔不凡。

这种追求意向,从写实走向抽象的过程,在西方美术史上起到了转折
性的重要作用,是现代主义开始的前奏曲。

贡布里希认为印象主义如此具有颠覆性却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被人们认可与接受(起码莫奈和雷诺阿在世时,就已成为受人尊敬的画家了)主要归
因于两点:“一是摄影术的发明,二是日本彩色版画。

”②而后者源于中国艺术的影响。

因此,他的作品才会与我国的绘画看起来更为接近。

他们改变了西方人对于绘画的理解,将作画由室
内带到了室外,从耗时而精细的创作到快速而流畅的挥洒,真正地将我们看到的而不是我们知
道的样子画出来。

而印象主义也正是因莫奈的这幅作品名称得名,批评家不屑而贬义的评论反
倒成为了其日后的真正名称。

除了著名的《印象·日出》之外,莫奈于十年后还创作过一幅《波赫维勒海滨—日落》
(图3)。

这日落时的场景相比于日出,多了许多暖色,这种印象与我们平常的感觉相吻合,
日出时的冷与日落时的暖形成了对比。

日落时分的太阳不像早晨时那般聚拢,而是仿佛在云中化开一般,水天一色,融为一体。

莫奈为了能瞬间画下各色的景象,去各地旅行,很多国家的各个城市均留下了他的足迹,比如著名的《伦敦国会大厦》《挪威科尔萨斯桥》《布威尔海滩》等。

莫奈特别钟爱伦敦,他将那“雾都”中迷蒙的光线与宏伟的建筑用最愉快的笔触呈现给了我们。

《伦敦国会大厦泰晤士河上的倒影》(图4)的光线效果颇具代表。

这幅作品中他将著名的国会大厦从背光的角度去刻画,远景与倒影融为一体,没有边界。

朦胧的轮廓使得宏伟的建筑转而成为了童话中神秘而可怖的幽深古堡,与金色的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金色的笔触看似简单草草,却将波光潋滟的水面呈现在我们眼前。

吴甲丰曾这样描述过印象派画家的风景:“他们的风景画也并不像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只存在‘光’以及‘被光引起的感觉’。

印象派风景画中确实充满着光和色,可是在光和色的笼罩下,却充满着亲切有味的人间风貌。

”③莫奈笔下的世界虽不是“纯粹”的自然,却充满了熟悉感与生动性,将西方美术史上“神化的风景画”转为“人化的风景画”。

《柯荷兹河谷—傍晚印象》(图5)这幅作品中两座山谷前后交错地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傍晚时分的晚霞披在了山顶上,绯红的灰色使得背光的深色河谷不再单调,河水的亮色也与此相对比。

整幅作品简洁而不单调,虽然刻画的景色显得很少,但莫奈那超于常人的色感却能看到无数的颜色,他的颜色不同于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梵高,梵高的颜色纯度极高且丰富艳丽,而莫奈的画面与其对比往往是灰色调,这种调子中却依旧能画出那么多的颜色,其色感绝非常人能及。

能看到这么多的颜色,想必对眼睛的消耗也是相当大,导致其日后患上白内障的眼疾。

他晚年的时候因为看不清就更提高了色彩的纯度。

莫奈终身致力于艺术的追求,晚年的莫奈带着严重的眼疾依旧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912 年他的眼睛几乎失明,但术后莫奈继续用他的画笔探索着新的艺术。

有人说他在眼睛做了手术后看到了许多常人看不到的紫外线,得了紫视症,因此作品总像是蒙上了一层紫色的调子。

晚年的莫奈,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主题便是他花园中的睡莲、百子莲、垂柳、紫藤、鸢尾花等。

这是他自己亲手打造的莫奈花园,这座令园艺家、植物家均能瞠目结舌的花园,与东方的
哲学完美地契合。

景色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不断变化,这个人工打造的生态园不仅仅简单的是
莫奈绘画的题材,而是他自己的真实的生命计划,他毕生的精力均在打造这座属于自己的秘密
花园,从中找寻着自己创作的灵感与生命的体悟。

莫奈的睡莲系列大约包含了181 幅作品,创作时间从1897 年至1926 年。

这些作品可以
看出莫奈的风景画已经炉火纯青,可谓是其巅峰之作。

易斯·瓦多伊的评论对其作品的定位恰到好处:“他最为精妙的作品为水上的风景,早期
的作品没有一幅能与之媲美,其色彩的运用体现了春天的感觉。

在绿色的变化莫测的水面上,
映照着天空和盛开的清香四溢的睡莲。

画中的水有时呈浅蓝色,有时像金色的溶液。

形神兼备,像极了一曲曲春天的赞歌。

”它们不仅代表了莫奈艺术造诣的升华,更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笔下的睡莲(图6)是对绘画中色彩高度的敏感性的革新,天空的倒影映射到水面上,正显示
了一种时代的浮躁感,这是那个时代人们最为恐惧的,莫奈通过他变幻微妙的色彩记录了下来。

莫奈的睡莲作品很多,有两米长的睡莲作品,黄紫色的睡莲分别聚在画面的左下与右上角处,中间那绿色的水面让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而水藻的不规则出现,则增加了画面中的情绪,使得那一丝温暖与宁静也被打破。

睡莲的紧凑聚集似乎也让人感到不安。

到了莫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画面更加张扬肆意,《维吉尼花园》几乎要接近抽象画,
主题几近消失,只剩下色彩的舞动,就像是他为自己的生命所谱写的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三、莫奈绘画色彩观总结
莫奈以研究科学般的精神去追求色彩运用的准确性,他记录下了稍纵即逝的时间。

他为著名的卢昂大教堂所作的不同时段、不同角度与不同光线的系列作品达40 幅左右。

虽有人认为他为了追求瞬间光色效果而破坏了物体应有的形状和结构,但实则他对光色关系的研究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象的形体。

他曾表达过希望自己生来就双目失明,突然有一天恢复视力,这样才能在完全没有定势思维和固有颜色理念的干扰下描绘色彩。

印象派诞生的时代正是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多产的时候,对光的物理研究与颜料的化学合成,这些理论基础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敏感地描绘大自然的色彩。

印象派画家认为:
(一)物体的固有色只是白光下的实际色彩,是物体应该具有的本身颜色,但非我们应直接记录在画面中的颜色,因固有色会受到环境、反光与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最终发生新的改变。

(二)物体的阴影在印象派之前,也通常被画为黑色或灰色,印象派画家却给了它们更丰富的色彩,融入了物体的反光和环境色。

(三)他们还发现补色运用的区别,比如在小块应用时,补色并置远看二者则由观者的视觉自然调和,而大面积并置时才会反差强烈,因此后来支生出的以修拉为代表的新印象派运用点彩画法,喜欢将原色以小点的方式放置于画面。

于是,就出现了远看有清晰的视觉效果与形象,而近看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楚,具体的物象与轮廓都难以分辨,也导致我国早期会有“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的说法。

因此,印象派的绘画需要观者观看时选好合适的观看位置,视觉就会自然地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调和成清晰可辨的客观物象。

总而言之,莫奈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从中看到现代主义的萌芽,虽然他还未开启现代主义的大门,但他对其后一个世纪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他作品中对光色的研究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一曲曲流光满溢且色彩斑斓的交响乐,不仅是视觉上,更是心灵上的倾听。

注释:
①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②[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③吴甲丰.印象派的再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张哲,太原工业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