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绘画作品中女性服饰的“开放性”及其渊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绘画作品中女性服饰的“开放性”及其渊源
作者:暂无
来源:《美术界》 2010年第9期
■TEXT/黎冰颖
当绘画的历史图卷翻开在唐代这一章节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地大物博、雄强大气
的画面。

与此同时,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表现出一种雍容华贵、心宽体胖的艺术形象,绘画作
品中的女性服饰也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审美内涵。

其原因何在?仔细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像唐代一样能够有如此之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它不仅能够大胆地引进外来文化,更为可贵的是,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将这些优秀文化成份
进行消化,进而汉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传统。

而唐代的稳定、强盛、开放与包容,也就自
然而然的引发了文学、绘画、书法、雕塑、乃至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使视觉
艺术展现出异彩分呈、绚烂多姿的局面。

绘画艺术更是具有焕然求备,全面发展的蓬勃之气,
其风格从刚健清新转向了富丽堂皇、精神焕发。

不管是《步辇图》还是《簪花仕女图》,我们
都能从中体会到女性服装所表达出的那种时代特征,呈现出的那种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
“开放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唐代的女性开始挣脱了“非礼无视,非礼无听……”的陈规束缚,演
绎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女性对三从四德、传统礼教反抗和斗争,显示了她们对人类本身美的追求。

服饰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宽袍大衫已不再是唐代女性的唯一选择,女性
独具的形体美在历史上的唐代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在巨大的包溶性中表
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

唐代服饰的“开放性”又具有双重性的含义。

一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绮罗纤缕见肌肤”。

——从人自身
出发表现“人体美”,色彩鲜艳、个性张扬,富丽堂皇。

如果说自汉、魏、六朝以来,人们的服饰审美意识主要着眼于炫耀自己的尊贵、权势和豪富,那么到了唐代,人们更重视服饰对人体的美化功能,更注重利用服装来衬托体态的美或掩
盖体型的缺陷。

唐女喜穿半臂。

其形制为短袖,长与腰齐。

穿时在胸前结带,比较紧身,领口
宽大,呈袒胸状。

与襦裙相配称“半袖襦裙”;从服饰来看,唐代妇女喜欢丰满飘逸的大袖衣、袒露胸部的敞开领、半臂,再加上“披帛”(用印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手臂。

)这些服饰充分体现了唐代思想的开放性。

在审美
方面一改过去以“燕瘦”为美的审美标准而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趋向——“环肥”,
进而从人自身出发表现“人体美”,追求服饰的装饰性、多样性和流行性,表现出雍容华贵、
体态丰腴的风格特征。

唐代女性的服饰与历史以往的服饰出现了很大的反差。

流行窄袖短衫,下套紧身长裙的
“时世装”,这种服饰实现了女性身段的曲线美的展示。

加之裙腰高束直至腋下,长长的裙摆
更显示出女性修长体态和翩翩风姿。

盛唐以后,以露为美的着装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衣领变化
也层出不穷。

除了传统的斜领外,宽松大方的圆领、方领、直领、翻领,鸡心领也应运而生。

其中,最能显示唐代妇女以露为美思想的是一种袒领。

这种衣领开口特别大,不仅脖子全部裸露,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遮的状态。

飘逸舒展、肌肤隐露,其暴露性和装饰性堪称中国古
代服饰史上的奇观。

艺术史学家马克思.J.弗里德兰曾这样讲过:说到文明,一只鞋子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和一座大教学堂所蕴涵的内容一样丰富。

这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确实能从一些实物中寻求到
当时的“时代精神”。

拿唐代著名仕女画家周眈的《簪花仕女图》中的人物为例:《簪花仕女图》高46厘米,长180厘米。

左端开始婷婷而立的是一个贵族妇女,体态丰硕,发髻高俏.上插牡丹花一枝,髻
前饰玉簪步摇,那珍珠流苏似在不停地摇晃,她头上的髻发和短鬓,茸茸地分披在丰满的额前
和耳边.显得那么青春焕发。

她上身不着短衣,从薄纱下透出丰满的前胸和圆润的臂膀.颇有
白居易《杨柳枝》:“罗薄透凝脂”的真实之感。

朱红色的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白花宽带
紧束在酥胸之下。

朱红色的披帛.搭在紫色的纱衫上.从肩后绕过两臂,止于胸前。

再看执长
柄团扇的侍女,她穿得是朱色菱角纹的斜领衣服。

白色圈衣的纱带,绕过纱衫一圈之后,在腹
前打了个结子,从视觉上给人以修长、轻盈的美感。

从绘画里得到的信息也正对应了流传下来
的“胸前瑞雪斜灯照”及“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

而有的学者认为这种长裙服饰是为了掩
盖中原妇女那隆起的腹部、粗壮的腰肢,宽阔的臀围和粗壮的大腿。

总之,不管怎么说,都泯
灭不了唐代女子对服饰的创造性。

二服装样式“兼收并蓄”,富有创造精神,追求多样化,重视服装款式的美化功能。

从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寻味到遥远的秦汉服饰的余香,以宽袍大衫为主的华夏
服饰与散发着边睡野趣的胡服相结合。

再加上唐代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当时的织纺工艺以及丝绸、印染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纹样的题材、造型、构成到色彩都形成了特有的装饰风采,为服
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胡服会在唐初那么风行?追根溯源,李唐皇室起源于北朝胡化之汉人,承异族累叶
之政柄,夷夏观念本来就十分薄弱。

开国之后,加之国运强盛,所以对异族多实行宽容优待的
怀柔政策,异族一旦降服后即视如一国。

唐代又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时期,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文明、先进的国家,加上当时政府.推行的“开放性”政策,这就必然引来大量的外国商人、使者等,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

而唐初对外来
文化是大胆吸收,外来民族的音乐、歌舞、技艺、服饰皆为唐人普遍喜好,刻意仿效。

如《新
唐书》卷八十载唐太宗之子李承乾在东宫“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桐跳剑,鼓鼓卑声通昼夜不绝。

又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似胡者被以羊裘辫发。

”上行下效,这种风气反映在服饰上就是当时“胡服”的流行。

藏嵘、王宏凯《中国隋唐五代习俗史》认为隋唐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胡服”的盛行,主要表现在胡服、胡帽、回鹘装、女着男装的习俗,这在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张宣的
《捣练图》中的女性形象上可窥见一斑。

《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
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迎接公主的故事。

画家选取了唐
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典型情节,它也是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往来,具有很重要的历
史价值。

画中唐太宗和仕女以及禄东赞的服饰一定程度上都受了胡服的影响。

他们襟窄而贴身,长袍翻领,袖子窄而衣身宽大里面另有长裙,下长曳地。

《旧唐书,五行志》也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而且胡服男女服装界限不甚严格,甚至男女通用,如小袖袍、靴子等,男人穿,妇女同样也穿。

鲁迅先生曾精辟指出:“唐
室大有胡气。

”的确如此,胡服以其洒脱自然,注重实用,崇尚实际的质朴精神和自由洒脱的
天性,以及男女平等的古朴遗风,迎得了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的唐代汉人的青睐,
这样的服装能在唐代盛行,也和当时的女性地位相当高有关系。

但在但盛唐之后,胡服便不再
盛行,而是突破了其本身的紧身窄袖,向宽服大袖发展,出现了像沈从文所说的现象:“衣袖
竟大过四尺,衣长拖地四五寸。

”由于“安史之乱”的历史经验,华夷意识加强,服饰审美观
念中传统意识加强,服饰就越加宽大,唐代的宽体长裙,普通用5幅丝帛缝制,最宽的用12幅,
宽度折合3. 48米。

宽大的服饰和唐代女性的丰满玉体相应成趣,这也体现了唐人对美的渴求和创造。

唐代女性服饰所呈现出来的这一系列与众不同的特征,与其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与其开明、开放的政策和唐人兼收并蓄的开阔胸襟分不开。

装饰性、“开放性”共同描绘出了唐代那个强大、包容、拥有无限生机的繁荣景象,是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也为中国服饰的发展画出了永远闪光的一笔。

【黎冰颖,广西艺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