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听着街头辘辘的马车声,聂赫留朵夫望着朦胧月光下的花园和房顶,望着场(chǎnɡ)院里纵横交错的树杈阴影,望着树枝掩映下的黑魆(xū)魆的矮墙,一时浮想联篇。

B . 我们趋行在人生的旅途中,在坎坷中奔跑,在挫(cuò)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漂洒一地,因而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唯有前行。

C . 近期火爆网络的“佛系”一词,让“90后”们很扎(zā)心,也让长者们担心,担心年轻人与“丧文化”越走越近,殊(shū)不知,所谓的佛系仅仅是他们的一种喧泄方式而已。

D .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diàn)记,是联结(jié)亲情、爱情、友情的纽带,是一种幸福、一缕相思、一份柔意,是一幅浓郁淡雅的画卷,是一丝自然质朴的情韵。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城市的道路,是smart的舞台,NBA的赛场,是科比的舞台。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自由穿梭,大快人心。

B . 作为编辑,安娜从1988年起便在美国版vogue工作;而现在,将她称为时尚界最具权势的女人的文章已经数见不鲜。

C . 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他说:“除了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D . 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3. (2分) (2017高二上·徐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不仅词语由于词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功能和特点,还往往具有相当明显的、多种多样的修辞作用。

B . 高中生的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事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C . 在发射人造卫星时,用于克服空气阻力所需要的燃料要比克服地球引力所需要的燃料多几十倍。

D .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于今年8月公司内部调查时发现,集团下属有四家事务所篡改了质检相关证明,伪造了强度和尺寸等。

4. (2分) (2020高一上·吉林期末) 下列各组句子(①原句,②缩句)中,缩句的意思与原句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 . ①祖父正在找五十年前的照片。

②祖父找照片。

B . ①学业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

②学业来自勤奋。

C . ①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

②伏尔泰面对社会。

D . 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

②立场是明确的。

5. (2分) (2019高一下·重庆期末) 小李说话喜欢引用诗文,下列选项中引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同桌要去国外留学,小李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希望你在他乡继续努力。


B . 同学写作文需要表现读书心得的句子,小李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 重阳节同学们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小李感叹:“如果‘少壮不努力’,就会‘老大徒伤悲’!”
D . 在外地旅游,望着天上的秋月,小李吟诵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 (2分) (2018高二上·鹤岗开学考)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乡试,是明清两代两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

B .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C .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 .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称。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2020·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①
钱起
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

关山惨无色,亲爱②忽惊离。

影绝龙分剑③,声哀鸟恋枝。

茫茫云海外,相忆不相知
(注)①唐广德元年(763),吐蕃入侵长安,唐代宗出逃陕州躲避。

这首诗即作于此时。

后文中“国步移”即指唐代宗出逃一事。

②亲爱:至爱亲人,这里指韩云卿。

③龙分剑:相传晋人雷焕得两剑,一剑送张华,自留一剑。

张华死后,其剑飞入水中。

后来雷焕之子雷爽带着父亲的那把剑经过延平津,剑忽然从腰间跃出飞入水中,转眼间只见两条龙从水底腾跃而出,须臾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面对国家的现状,他无能为力,徒生愁绪。

B . “关山惨无色”承诗歌第二句而来,写吐蕃入侵中原,山河黯然失色。

C . 尾联上句通过写景,表明诗人担心友人的前途,下句表明二人友谊深挚。

D . “死”“愁”“惨”“哀”等词感情色彩浓郁,突出了诗歌的凄凉意境。

(2)颈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 (3分)淇则有岸,________。

(《氓》)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9. (13分) (2017高一下·单县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戴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沿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
矣,无能为也己。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 . 行李之住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 . 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 . 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④⑤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⑤⑥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馬取之?
③顾吾念之,强泰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 (12分) (2020高一下·泸县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乡村复制品
李光彪
从乡村出来,游离于世态,漂泊在异乡,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如果在国外,我会用别扭的英语回答:“我是中国人。

”如果在省外,我会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回答:“我是云南人。

”如果在云南,我会用浓厚的方言回答:“我是楚雄人。


我出生于滇中彝山的乡村农家,从小就受“变狗都要在城市才有更多骨头啃”的影响,历经曲折,不懈跋涉,扬眉吐气,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城市。

端上了衣食有保障的“铁饭碗”,成了“双职工”家庭,拥有了矗立空中的钢筋水泥住房,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刚进城的那些年,带着浓浓的乡下口音,面对陌生的人群和环境,既自卑,又自豪。

自卑的是从山旮旯里来,无依无靠,自豪的是已“农转非”,走出了厚厚的大山。

久居城市,便有许多感
悟。

其实,城市最早原本也是一片广袤的土地。

然后,土地上走来了耕耘的先驱者,筑巢搭窝,有了村庄,繁衍生息,有了物物交换的乡街子和小集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长大,从村庄演变为不种庄稼,只种高楼大厦的城市。

住在高楼里的人,虽然不像乡下人那样,使用农具,饲养家禽六畜,但各自的屁股下都坐着一个职位,立足的脚下都踩着一寸土地。

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走进办公室,电话、电脑、相机、钢笔,犹如农民常用的锄头、镰刀、犁、耙,缺一不可。

办公桌就像一块农民依赖的土地,书写的材料如一茬茬轮回耕种的庄稼,见证着自己的辛劳付出与收获。

若荣升一官半职,掌门一方,单位就像一块农民承包的土地。

要种什么庄稼?是否会有好的收成?全靠自己思谋、指挥、组织,才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漫步街头,那些各式各样疾驰奔跑的车辆,仿佛是行走在乡间牛、马、驴、骡的蜕变;不绝于耳的喇叭鸣叫声,仿佛是乡村的六畜在嘶吼;沙沙的车流声,仿佛是乡村川流不息欢唱的小河。

那些百里挑一的树木,仿佛是从乡村筛选出来选送部队的精兵,栽在街道旁,或是公园、广场、机关,像人一样扎根城市,装点城市的容妆。

那些如牛巨石,也被选美似的运进城市,立在显眼的地方,并镌刻上名人的题字,成为了城市文化瑰宝的象征。

回到家里,看看锅里煮的,碗里端的,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酒、肉、菜、油、盐,以及很多生活用品,都来自于乡村,都是农民耕耘土地奉献的硕果。

即便是那些铁制的、铜制的、木制的用具,或是瓷器、篾器、石器等家具什物,虽然从它们的身上已闻不到泥土的气息,但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加工制作得再精美,最初的原料还是产自于乡村的泥土。

就连自己的住房,所需的砖、瓦、砂、石,同样还是来自于乡村山川的给予,并且都是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淘金的农民兄弟亲手建盖。

转眼,我在挤压的城市里打拼了三十年,不知不觉,在习以为常的岁月里老去,曾经极富诱惑的城市生活,也魅力减退。

反而开始厌倦城市的喧嚣、污染与拥挤,怀旧的心情也越来越重,不时想起老家的山水、道路、村庄、老人、特产等很多事物。

偶尔踏入乡土,住上几天,吃着有泥土芳香的农家菜饭,听着鸡啼狗咬,雀鸟叽喳,虫蚁啾,看着牛羊吵闹,不停蹄的驴骡马,憨厚拱槽的猪,就倍感亲切。

生于斯,长于斯,依存于乡村泥土的一切,原本是那样的和谐自然。

其实,人是泥土的后裔。

每个人不管走多远,离开乡村多久,不论穷富贵贱,不论官商庶民,心中都有一个刻骨铭心的老家,灵魂永远被牢牢拴在了乡村,那片泥土永远是自己的衣胞。

直至生命终极的那一刻,尸骨仍然会像一粒种子,埋入乡村的泥土,坟头上再生的草木,就是自己的化身。

乡村逃兵、城市俘虏的我,像模像样住着村庄一样的别墅,开着飞鸟一样的汽车。

可是,早已脱掉布鞋穿上皮鞋,脱掉粗布衣裳穿上西装的我,总是割舍不下乡村的很多事物,有时总想把自己还原成乡村人的样子。

试图复制一些乡村的事物,养过鸡猫狗兔,或多或少都栽着来自乡村的桃梨果木,种着萝卜瓜菜。

在一茬茬泥土的问候中模拟着一缕缕乡愁。

人生易老天难老,少小离家老难回。

溺入城市的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自己,我究竟是哪里人?却一
直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来生回不去乡村的我,透过记忆的反光镜,不断地反复梳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才恍然大悟:我是一粒被风从乡村吹来的草籽,幸运地落入城市的空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后被城市翻版,变成了乡下人的复制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作者将自己从农村到城市后的生活与感悟呈现在读者面前,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性情,又能引起现代人乡土寻根的共鸣。

B . 本文通过对大量农村事物与城市事物的描写,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眷恋乡村,悔恨进入城市的情感。

C . 本文构思精巧,既有按时间为顺序的纵向安排,也有以地点转换为思路的局部设计,深刻地诠释了“乡村复制品”的内涵。

D . 作者久居城市,但仍从乡土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不可能离开土地,悬空谋生。

E . 溺入城市的作者多次追问自己是哪里人,却一直找不到准确答案。

既照应文章开头,又凸显了现代人在城乡转换中的不知所措。

(2)请简要回答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对文中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我是乡村复制品”的含义。

11. (10分) (2017高三上·成都月考)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

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

(不超过30字)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字)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6题;共12分)
1-1、
2-1、
3-1、
4-1、
5-1、
6-1、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1、
7-2、
三、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8-1、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9-1、
9-2、
9-3、
9-4、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