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幕日南
国
仪举大
式 行学
孔百
子年
像校
子台 像湾
故 宫 博 物 院 孔
武 大 校 园 孔 子 像
在全
韩球
国第
汉一
城所
正孔
式子
揭学 牌院
孔
子
在
世
院非 将洲
界
落首
户家
肯孔
尼子
亚学
孔 子 在 柏 林 首北 都欧 斯孔 德子 哥学 尔院 摩在 成瑞 立典
3.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春秋战国和秦朝不受重视;后经历代不断 创新改造,汉朝至清朝一直是正统思想;
(1)“仁”的主要内容:爱人 (2)实现“仁”的途径:遵循“忠恕”之道,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之 “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孔子问礼于老子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宋代福建泉州老君岩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 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识,精通礼法。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道德经》, 又 称《老子》。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2.老子之思想
(1)哲学思想 “道”
朴素的辩证法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老子》之 “道”
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①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人世 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无形 无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的、无为的自然本体。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论语·为政》
反映了孔子志 向专一,执著 探索,不断完 善自己的一生。
2.孔子之思想学说
(1)政治思想
(2)教育思想
“仁”:仁者爱人 思 想
8、老子和孔子主张的相似之处是 A
A.反对严刑酷法 B.对旧制度实行一定改革 C.维护上下尊卑的统治秩序 D.倒退到原始社会状态
D 9、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思想” C. 唯物主义思想 D. 朴素辩证法思想
D 10、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是因为( )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对“鬼神”有怎样的主张? 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孔子30岁左右开始讲学,培养
出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弟子三千,
七十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
自各诸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
一知十”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
)A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6.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B )
A.“无为而治” B .“忠恕”之道
C.“守静” D.“天法道,道法自然”
7、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孔子和老子阶级立场的是
A.“仁者爱人”“无为而治”
D
B.“克己复礼”“小国寡民”
C.“为政以德”“以弱胜强”
D.“克己复礼” “无为而治”
“礼”:克己复礼 核 心
“德”:为政以德
“鬼”:敬而远之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与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之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性格产 生了深远影响;
3、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 产生重要影响。
想一想: 孔从子凡为人什变么成在圣他人死?后会被神化,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 巩固统治的需要, “仁”“德”“礼”都有利于稳 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 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 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 高了。
《论语》之 “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主张:以德立国,以仁、礼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严刑峻法,用“德”教化百姓。
《论语》之 “鬼”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正名”
“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 “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 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 能追求“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 “仁”以礼来维护。两者是相互制约的。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互相转化。主张“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老子》之 政治主张
材料老一子:倡“导我怎无样为的而治民国自思化想,?我好具静体而含民义自是正什,么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1料、二“:无为使而人治复”结:绳(而无为用:之不,妄为甘,其不食胡作,非美为其,服不为,所安欲其为)居,
教学思想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于
丹
讲
《
论
语
孔
》
子
在
揭庆暨
2、道教把他尊为太上老君,把他神化,充满神秘色彩 。
《老子》名言欣赏:
以柔克刚
大智若愚
——
知人者智
老 天网恢恢
子
《 道
欲取先予
德
经 千里之行
》
大器晚成
以德报怨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功成身退
D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1)“仁” (2)“礼” (3)“为政以德”
②“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提出,有什 么积极意义? 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之 辩证法思想
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材料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柔弱胜刚强。
以上资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与言”的外乡人;就成份而言,除
了孟懿子、司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
孔子讲学图
贵族外,大部分都是平民,如子贡
是做生意的,子张是农民,颜渊
这段材料反映了孔 “穷居陋巷”,曾参“提襟肘见”。
子的哪一教育思想?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夫子之门, 在当时有何意义? 何其杂也”。
——《中国教育史讲稿 》
(2)孔子的教育思想
(4)“有教无类”
A.(1)(2)(3)(4) B.(1)(3)(4)
C.(2)(3)(4)
D.(1)(2)
B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4、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
B 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5、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积极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主张 “无为而治” ,反对严刑竣法——实质是反对 统治者强权政治,体现以人为本,具有合理性进步性。 3、老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 理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小国寡民”思想,是消极避世思想。 消极
乐其以俗“,无邻国事相取望天,下鸡”犬,之反声对相威闻逼,百民姓至。老死只不有相这往样来才。 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
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 具体含义是什么?
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 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道是万物本原
辩证法
无为而治
3.对老子思想的评介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实际上主张 A.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B.事物是对立和统一的 C.杜绝浪费,勤俭治国 D.无为而治,缓和矛盾
A.孔子兴办私学,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 D.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11、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A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利于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