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卡马西平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联合卡马西平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0例
沈钦彦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卡马西平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穴太阳、下关、合谷、温流、百会、印堂).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5.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卡马西平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疼痛发作频率,减少不良反应.
【期刊名称】《中医研究》
【年(卷),期】2016(029)009
【总页数】3页(P63-65)
【关键词】针灸;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
【作者】沈钦彦
【作者单位】夏邑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南夏邑47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1+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神经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长[1]。

中老年人群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生率较高,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头面部三叉神经
分布区内出现闪电样、烧灼样或刀割样等无法忍受的剧痛,时间为几秒或几分钟,并且具有反复性[2]。

目前,西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并不显著,而中医针刺治疗
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2013年7月—2015年7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卡马西平
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0岁,平均(59.57±6.27)岁;病程4个月~12.1 a,平均(7.35±2.19) a;三叉神经第一支发
病4例,第二支发病16例,第三支发病20例。

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4~69岁,平均(59.82±6.82)岁;病程6个月~11.9 a,平均
(7.21±2.30) a;三叉神经第一支发病3例,第二支发病18例,第三支发病19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3],并经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
经痛,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进食困难、痛感复杂、眼结膜充血、面部肌肉痛性抽搐、说话困难等,伴随剧烈或突然的刀割样、表浅样疼痛。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由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401,0.1 g/片),初始剂量为100 mg/次,2次/d;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逐渐增加用药频率至3次/d、4次/d,亦可考虑增加药物剂量,最大不超过1 g;同时应按照患者疼痛改善程度来控制药物使用剂量,口服药物2 d后疼痛症状可显著减轻,待患者
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后,酌情减少剂量,维持剂量为500~800 mg/d。

若患者发生口干、头晕、皮疹、昏迷、心绞痛等,应立即停止药物,并告知医师处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主穴:太阳。

辅穴:下关、合谷、温流、百会、印堂。

操作方法:首先从太阳穴入针,沿着颧弓下透往颊车刺针2~3寸,进针过程中应注意手法缓慢、动作轻柔,从太阳穴向颊车进针时若出现剧烈酸胀感,则表明镇痛效果良好;在平刺百会穴0.7寸左右,顺鼻根方向往印堂位置平刺0.3
寸;斜刺风池穴过程中应注意将眼球中心作为主要施针方向,深度为1寸左右,
再进行手法捻转提插,针感需以眼、脑为中心;最后对温流穴和合谷穴分别进行手法捻转提插,直刺下关穴位置1.5寸左右,针感注意在下齿槽部位。

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的疼
痛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低则表明疼痛程度越轻;观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的疼痛发作频率和疼痛持续时间;观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参照参考文献[4]标准。

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各项生命体征完全好转。

有效:疼痛及其他症状均有所改善,各项生命体征有所减轻。

无效:疼痛及其他症状均无任何好转,各项生命体征无改善,甚至严重。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
分析。

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

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1.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6.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 VA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持
续时间对比
见表2。

6.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有2例出现小片色素沉着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对照组有6例
出现头昏,1例发生剥脱性皮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8%。

两组对比,经卡方检验,χ2=4.7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具有反复周期性发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5]。

该病并无明显发病原因,可能
因为洗脸、咀嚼、精神紧张等诱发疾病产生。

在发作时期还会伴有面部潮红、瞳孔散大、流鼻涕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有研究[6]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是因为供氧三叉神经出现动脉硬化引发出血,三叉神经受到变异血管和小血管瘤的压迫、牵拉而刺激神经和半月神经节,而原发脱髓鞘疾病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使得神经节内细胞消失,疼痛传入刺激机制障碍,最终刺激到达到阈值引发三叉神经中枢的兴奋爆发,引发剧烈疼痛。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归为中医学“偏头痛”“面痛”“齿痛”范畴[7]。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位在头面部,因头面部阳明、少阳受阻而引发疾病,多由外感六淫邪气、嗜食肥甘厚味、情志过极所致,且风邪与发病具有显著相关性。

李杰[8]研究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反复发作性强,风邪是主要诱因。

风善行而数变,风邪上犯,头之两侧为少阳、阳明经所过,郁怒伤肝,肝胆疏泄失职,最终逆而化火上攻头面。

目前,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止痛类药物,其中卡马西平片是首选药物,也可以采用氯硝西泮片、维生素B1等进行治疗。

虽然上述药物在短期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但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如嗜睡、眩晕、白细胞减少、皮疹等。

近年来也有报道[9]表明:卡马西平片会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渗出性多形性红斑、肝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而采用三叉神经周围乙醇阻滞术、三叉神经脊束核切除术等也会导致脑干损伤、听觉神经受损、缺氧缺血等并发症。

中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丰富经验,主要采用针灸、穴位注射、中药辨证论治等,其中针刺的临床疗效最为显著。

中医学有“脑为元神之府”“气出于脑”“制其神,令气易行”“通则不通”之说,针刺能够有效转移或抑制导致疼痛的“神”的活动,并且通过针刺使“经气”顺通,起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疗可有效提高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其原因可能为针灸治疗能够通过针刺穴位
而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气血运行通畅,则病症自然缓解;治疗组治疗后7 d、治疗后14 d后VA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海燕[10]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相对于西药常规治疗,针刺镇痛效果更佳,其原因可能为针刺太阳、下关、合谷、温流等可通过阻滞痛觉神经的传导来有效疏通经络,因为外周神经是针刺信号的传入神经,针刺后能够阻断一级感觉神经元的水平传入,进而改变外周疼痛成分,最终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治疗组治疗后有2例出现小片色素沉着症状,症状较轻,且显著少于对照组的不
良反应,说明针灸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研究表明:针刺联合卡马西平片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疗效,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疼痛发作频率,减少不良反应。

然而,本研究样本不大,并且缺乏对三叉神经痛不同证型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因此,此方法今后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