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中考语文第十四讲小说人称及配角作用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人称与配角的作用
课前知识过关单(十四)
一、基础选择(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A.幼稚.(zhì) 鲲.鹏(kūn) 吞噬.(shì) 媲.美(bì)
B.挑衅.(xìn) 迷惘.(wǎng) 滑稽.(jī) 苔.藓(tái)
C.雾霭.(ǎi) 迁徙.(xǐ) 蹼鹬.(yù) 颈雉.(zhì)
D.惩.罚(chéng) 秤砣.(tuó) 哂.笑(shěn) 诺.言(nuò)
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C )
A.混淆深邃赋予不过尔尔 B.考察戈壁清澈绵延不绝
C.郭煌干涸崩塌混然一体 D.端详焦躁收敛不可思议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公审大会上,法官面对着穷凶极恶的罪犯,满腔怒火,振振有词....地痛斥这帮罪犯。
B.屈原受到诬陷,被投到监狱,虽然浑身上下被打得遍体鳞伤....,但是仍然勇敢地与暴政作斗争。
C.遇上月黑风高
....的晚上,飞砂走石,满地乱滚,村子里的人谁都不敢出门。
D.作为苏州园林代表的拙政园中既有怪石嶙峋、千山万壑....,又有碧潭清波,小桥流水,可谓美不胜收。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
A.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B.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D.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文言文选择(每小题3分,共12分)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
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
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也。
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
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其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选出加点词与“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的“于”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三顾臣于.草庐中
C.皆以美于.徐公
D.骈死于.槽枥之间
6.选出加点词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翼然”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将军身披坚.执锐
7.下面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A )
A.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纵横散乱,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就是喝醉了的太守。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一篇游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C.文章第二段写了山中春秋冬夏四时之景及宴游之乐。
D.文章末段写了“乐”的几种境界,以“太守之乐”为最高境界,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醉
翁之意”。
小说人称、配角的作用
【学习目标】
掌握小说人称及配角的作用
【重点难点】
小说配角的判定及作用分析
【考点梳理】
一、常见题型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中为什么描写(配角),有什么作用?
二、知识梳理:
(一)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
①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便于直抒胸臆;
③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2.第二人称作用:
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如“你不会做这么鲁莽的事情。
于是你果断的启用了腰带上系着的毒药。
”有对话之感。
3.第三人称作用:
是以“他”叙事。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
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二)配角(次要人物)及其作用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形成对比。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
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
清晰。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对次要人物的着墨非常少,但他们却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文中的
“我”面对穷困潦倒的于勒,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这说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正义
感的人。
在这里通过对次要人物“我”的简单描写,就把菲利普夫妇冷漠无情、虚伪自私的特点充
分地衬托了出来。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文章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
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推动情节发展。
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
如《孔乙己》,在酒店这样一个场景里,充分发挥小伙计“我”的作用,通过“我”的耳闻目
睹和感受,从几个方面来描写孔乙己的个性和悲惨遭遇。
由于“我”担当的是只管温酒这样一种清
闲无聊的职务,心里很烦闷,因此就有机会观察顾客们的动静,作品通过“我”的眼睛,正面描写
孔乙己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片段,突出地塑造了他那迂腐可笑、屈辱自尊的性格。
作品又通过“我”的耳朵,听人家在背地里议论,侧面写孔乙己的屡试不第、偷书挨打,概括地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
遭遇、癖好,并点明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我”确实是个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说出至
关重要的话,做出重要的事,掀起轩然大波,把事件推向高潮。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会出现群众场面,这些场面中的群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
正是这些次要人物
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基调的作用。
《变色龙》一文中,围观者先是起哄看热闹——“还有人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
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
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当
厨师把狗领走后,他们竟然一下子对着首饰匠赫留金哈哈大笑。
他们不敢嘲笑警官的多变,而只敢
嘲笑倒霉的人——这样既让他们非常开心,又无丝毫的危险性。
这样一群小市民,虽然脸谱各异,
性情有别,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麻木不仁、愚昧无知、荒唐无聊、奴性十足。
他们既为
奥楚蔑洛夫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性格提供了典型场面,也展示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中
一副真实的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社会现实。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不只和主要人物息息相关,也和作品的主题思想血肉相连。
也就是说,次要
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
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又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写了菲力普的两个女儿、女婿。
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
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渗入
了铜臭。
三.答题思路
1.在某些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混合人称的叙述方法,要把握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称,再对应具体的人称作用答题。
2. 配角的作用:首先需要明确配角与主角的关系或者是于文章的作用,其次结合配角出现的场
景作具体分析。
【例题精讲】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火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
灾民。
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
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
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
鼎鼎有名的。
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
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
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
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
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
是假的。
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
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
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
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
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
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
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
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
赢得了好名声。
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
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
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
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
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
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
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
一天活。
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
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
可以留下。
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
就难了。
”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
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
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
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
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
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
“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
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
”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
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
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
在意。
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
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4期,有删节)
1.请分析小说中达老爷子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形体消瘦,吝啬(勤俭,节省)持家;②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③教子有方,深谋远虑。
(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2.小儿子在文中两次出场,第一次为粥的质量同父亲据理力争,第二次为父亲遣走家里的佣工表示
担心,认为父亲心狠。
其作用有:①衬托主要人物。
小儿子是陪衬人物,更好地衬托了达老爷子的
形象;②在结构方面,推动情节发展,避免情节单一;③在内容方面,作者通过“小儿子”的言行
传达一种善的理念,丰富了小说内容。
(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课堂精练】
绝鉴
何一飞
隐逸斋是做玉器生意的。
老板姓陈,叫陈若尘。
原是历史老师,不知什么原因,辞了职,开了
家玉器店,取名隐逸斋。
陈若尘四季皆藏好茶,有两个半茶友。
那两个,一个是他的发小,县教育局长冯有为,用陈若尘的话说,冯有为斯文还在,可以为友;
一个是宝峰寺的方丈法缘和尚,轻易不说话,一开口则是口吐莲花,让人醍醐灌项。
有次喝完茶,
法缘和尚盯着陈若尘端详了许久,幽幽地对他说,“施主面相与佛有缘。
”至于那半个,本县县委书记,是冯有为带过来的。
喝过几次茶后,发现并无半点官场俗气,就被陈若尘列为半个朋友。
陈若尘做玉器生意是因为他善鉴玉,尤其善鉴古玉。
曾经有省城玉器玩家高价购得一枚汉代龙
凤纹玉环,却被专家鉴定为高仿品,也不知玉器玩家从哪打听到陈若尘,跑过来请他鉴定。
陈若尘
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最后对玩家说从玉质和线刻技法可以断定是真品。
后来玩家又把龙凤纹玉环
拿到北京,北京的大师也鉴定为真品。
陈若尘一鉴成名,被人誉为省内古玉鉴定第一。
鉴宝这行只要肯放手是能赚大钱的,所谓放手就是玩家给钱,拿假货让鉴家出个真品证明。
许
多玉器玩家都找过陈若尘,陈若尘冷面相拒,再高的价也不做。
隐逸斋的生意不好不坏,陈若尘不
像他老婆那样着急上火,说是要老是想着挣钱,那就是人被钱玩了,不值得。
豁达的陈若尘最近也有些豁达不开,那是因为女儿的事。
女儿大学毕业两年,因右脚残疾,找工作
辗转了几十次,都被用人单位拒绝了,弄得女儿连家门都不愿走出一步。
作为父亲,除了呆在他的
隐逸斋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别的他实在无能为力,他感到愧对女儿。
这事不知怎么给县委书记知道了。
这天晚上,县委书记和冯有为来喝茶,聊了一会儿,书记放下茶盅,拍了拍若尘的肩膀,“老弟,别那么清高,你的难事也就是咱朋友的事啊!”说着从包里拿出一份调令递到陈若尘手里,“明天叫孩子到财政局报到,孩子学财会的,正好学以致用。
”
陈若尘犹豫一会把调令接了,说;“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你这样的大恩,当得以死相报
啊。
”
时间就这样不急不慢地走。
茶友们很久没来了。
陈若尘有些想念,想打电话约他们过来喝茶,拿起电话又放下了,笑自己
像没经过事的人。
这天晚上正念着,书记一个人来了,陈若尘喜得连忙去泡荼。
喝了一阵茶,书记
从带来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用黄绸裹着的东西说:“若尘,你给看看。
”
陈若尘小心接过,揭开黄绸,心就扑通、扑通跳了,一只品相良好的青玉碟子在灯光下发出幽
幽的沁人的光。
这碟子叫清代菊纹盘,清中期皇家用具,虽说不是孤品,但存世的也不足五枚,香
港拍卖行前几年拍卖过一枚,拍出了近百万的价。
仔细看过几遍,确定无疑后,陈若尘才对书记说:“这是真品。
”
书记笑着说:“这碟子是家传的,我岂不知它是真品。
”
书记踌躇着说:“若尘,我们是朋友,你帮个忙,给它出份赝品证明。
”
陈若尘明白了,他这是要把真当假,只不知是为了送个安全还是收个安全,聪明啊。
良久,陈若尘站起来踉跄出了茶室。
片刻,拿了印鉴纸笔回来,坐下写好鉴定证明书、盖上自
己的印鉴递给书记、懒懒地说,“你要它假就假吧。
”然后,端起茶做了个送客的手势,书记尴尬站
了起来,从包中掌出一个大红包,陈若尘不接,把书记半拖半拉推出了门。
第二天,隐逸斋关了门,门上贴着八个字:“若尘已死,停止营业。
”
街坊邻居不信,问陈若尘老婆,老婆又气又恨地说:“死了。
死了好。
他死他的,我活我的。
”
陈若尘哪去了?有上香的人在宝峰寺看见了他,原来已皈依佛门。
书记也听说了,怎么也想不明白,陈若尘为了一件小事就去做了和尚。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花城出版社2014年1月) 1.结合全文,谈谈小说为什么以“绝鉴”为题?(4分)
2.简要分析冯有为、法缘和尚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
3.理解文中划线句“若尘已死,停止营业”的含义和作用。
(6分)
4.小说写到陈若尘“皈依佛门”本就可以结尾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句话(画线句)?试结合全
文加以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1分)一语双关:(1分)陈若尘精于鉴玉(1分),最后又决绝地与尘世告别。
(1分)
2.从人物形象刻画上看,作为次要人物,二人衬托出陈若尘淡泊名利,不阿附权贵的品格;(2分)从情节安排上看,冯有为的存在引出了下文陈若尘与书记的交往事件,法缘和尚的话则预示了小说
的结局,使小说情节发展更合理。
(2分)
3.(1)照应前文的“以死相报“;(2)认为自己出假证明违背了职业道德,良心已死;(3)决心与尘世诀别,皈依佛门,凡心已死;(4)表现人物清高正直的品格。
(每点2分,答到其中3点即可)
4.(1)深化主题(1分):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是陈若尘却以皈依佛门永不鉴玉惩戒自己(1分),更凸显出陈若尘做人之真(1分);警醒人们不要对社会的不正之风麻木不仁。
(1分)
2017年春季班家庭作业
——小说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抢盐
刘永飞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
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
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
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
儿子还说,别
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
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
再说了,儿子
是不会骗自己的。
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
个好消息告诉白文举。
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
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
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
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
此时
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一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
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
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
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
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
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
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
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
让她后悔
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
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
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
”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
老东西睡
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
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
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
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
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
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
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
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
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
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
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
在地上哭起来了。
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众人无奈,
只能悻悻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