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期中试卷带答案解析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xxx 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其原因有 ①北方战乱,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③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④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是在( ) A .五代 B .唐朝 C .北宋 D .南宋
3.秦朝时修建了哪一工程,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交通?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长城 D .京杭运河
4.西汉时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A .太学
B .大学
C .京师大学堂
D .国子监
5.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建立省级行政区制度最早在( ) A .秦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6.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开发边疆而实行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兄终弟及制
D .分封制 7.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 ) A .辽兵南下掠夺 B .宋军为夺取幽云地区 C .辽国需要岁币 D .宋真宗懦弱无能
8.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曹操“志”在何方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献帝
D.建立魏
9.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10.“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

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二、判断题
11.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维吾尔族。

( )
1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是姚崇。

13.判断题 (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
我国境内原始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居民和山顶洞人。

()
14.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这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
15.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越窑在今浙江省内,唐朝是其工艺最精湛时期,所产青瓷有类玉类冰之称。

三、填空题
16.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
是和。

17.名人辈出。

(1)“尊天子,攘四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________。

(2)“破釜沉舟”,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的是________。

(3)收揽民心,以弱胜强,建立西汉的是________。

18.明朝时期,君主专制逐渐强化,如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考
试题目只能来自;而在政治方面,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
权的高度强化。

19.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_______,改国号为_______
20.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示意图,请你填出其中所缺内容。

(3分)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表题
2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__________的话。

22.诗歌是历史的重要载体。

(1)“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鬼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体现了李白诗
歌的特征。

(4)“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中国古代民间节日是今天我国的。

五、问答题
23.阅读下面材料:
“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

”——苏轼《栾城集》
完成(1)~(3)题:
(1)辽与朝廷的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它也有消极影响。

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
《后汉书.黄埔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
六、综合题
25.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的“桓公”是谁?(2分)材料一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4分)
(2)在桓公之后称霸的国家中,哪一国与桓公称霸的途径是相同的?给你什么启示?(4分)
2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1分)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事件的主要内容?(3分)
(3)请说说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2分)
(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 .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得以开发,主要原因有: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三,
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统治者重视经济建设。

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点评: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使得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转向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从而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
心逐渐南移奠定基础。

2 .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现象。

考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南宋时期,南宋虽偏安于淮水以南,但
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
高的一个王朝。

3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渠,古
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
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
凿成通航。

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
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4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知识点。

结合课本所
学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我国
古代的最高学府。

故答案为A。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5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度知识点。

题干提供
了关键信息“省级行政区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元朝时期,为对
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
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6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为巩固统治,在地
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选D。

ABC项不是西周时期实行的。

7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
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第一子目澶渊之盟中的内容:“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的地区,几次北伐,都遭到失败,转而采取‘守内
需外’的消极防御政策。

”可知,宋辽战争的直接起因是北宋为夺回被辽
占领的地区(幽云地区),故选B。

考点:澶渊之盟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
内容,还可以考查澶渊之盟的背景、时间、结果和影响。

8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曹操的相关史实。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
据一方的军阀。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不断增强。

官渡之战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
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写下明志诗。

208年率领二十多
万大军南下。

想要统一南北。

所以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9 .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北宋建立,因其以武力夺位,再加上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情况特
别多,故特别害怕部下掌握兵权的将领效法,重文轻武,压制武将,这
样虽然确保了王权的稳固,但也带来了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在抗击辽,金等北方强敌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B项符合题意,重农抑
商是历代统治者保护农耕的措施;唐代与少数民族和亲会盟;清代对
外闭关锁国,以致落后挨打。

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0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对
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
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
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1 .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回族的形成。

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

故本句错误。

12 .错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判断历史史实的正误。

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
百多次的是魏征。

13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远古人类出现时间先后的认识。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通过考古发现,在云南元谋县通过考古发现的元谋人,生活
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
年至二十万年;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都是母系氏族公
社的繁荣阶段;距今约l万8千年前,山顶洞人出现。

我国境内原始人
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半坡居民。

故此题排列
的顺序错误。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人
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的农耕生活
14 .正确
【解析】元朝时为了管理辽阔疆域,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区,这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故此题表述正确。

15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陶瓷业的典型代表。

唐三彩是唐代彩
色釉陶的总称,由于它烧制于唐代,所烧作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黄、绿、白三种颜色,称之为唐三彩,被誉为陶器艺术珍品。

唐朝的越窑在今浙
江省内,所产青瓷有类玉类冰之称。

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
16 .水稻,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最早种植的两种农作物。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种植粟,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
原始居民的生活
17 .(1)齐桓公(2)项羽(3)刘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
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破釜沉舟是在巨鹿之战中,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
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
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建立汉朝的是刘邦。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8 .四书五经厂卫特务机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表现。

明朝在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在政治方面设置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
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宗教祭祀与军事征伐是君主专制的头等大事,
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古代中国的“王”字,有两种解释。

一是
董仲舒的看法,参通天地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为斧的象征,故
而历史传说中的周公“负斧依南向而立”。

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使人们思想日
益僵化,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也遭到遏制。

明朝
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清初还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加强对知识分子
和人民的迫害和压制。

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

明朝实行的厂卫制度、清朝军机处的设立等使民主
制度就更难以形成了。

所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主集权的高度强化。

19 .武则天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武则天的相关知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发
展农业生产,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她的统治被称之为“政启开元,治
宏贞观”。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20 .A.禅让制B.禹C.启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传说继炎帝黄帝之后,我国黄河
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

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是推举产生的,这种制度就是禅让制。

所以A为禅让制。

B为禹。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所以C为启。

考点:禅让制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识图读图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是对禅让制及世袭制的记忆。

21 .戚继光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诗句,意即:封侯拜相并不是我的追求和理想,我想要得到的是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宁静的海疆。

22 .(1)安史之乱(2)杜甫(3)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4)春节(正月初一)
【解析】(1)根据题文中“霓裳羽衣曲”可知是唐玄宗时期,这几句诗描绘的是一场动乱局面,因此,是唐玄宗后期的安史之乱。

(2)根据所学知识,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

因此,郭沫若的对联概括了杜甫伟大成就。

(3)根据所学知识,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因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体现了李白诗歌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

(4)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受重视,元旦前几天人民就洒扫庭户,准备过节,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由此可知,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中国古代民间节日是今天我国的春节(正月初一)
23 .(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

(3)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

第(1)问从苏轼的诗中“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依据教材内容,辽与朝廷的和
好年深得益于澶渊之盟。

第(2)问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1005年。

依据“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前锋直指
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
的主张,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

”可知,当时在职的宰相是寇准。

第(3)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0课辽、西夏与北
宋并立,第一子目澶渊之盟中的内容:“1005年,辽宋之间订立和义: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娟等钱物,称为‘岁币’。

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可知,澶渊之盟对北宋来说是个屈辱的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

考点:澶渊之盟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澶渊之盟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
内容,还可以考查澶渊之盟的背景、时间、结果和影响。

24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农民起义的原因。

根据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导致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总之是因为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导致了黄巾起
义的爆发并得到天下响应。

25 .(1)齐桓公。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2)晋国。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齐桓公争霸的措施。

齐国在齐桓公时,任
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公元
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
时第一个霸主。

所以,本题答案:桓公就是齐桓公;管仲的做法是:改
革内政,发展生产,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

(2)本题主要考查晋文公争霸的措施。

晋国晋文公做国君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
已发展到黄河流域。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军在城濮大战中大败楚军。

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对比齐桓公争霸的措施,可知两者做法是
相同的。

由此也可知,改革能增强国家实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题答案:晋国。

启示:改革能使国家富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思对即可)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26 .(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1分);说明:当时社
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分)
(2)事件:商鞅变法(1分);内容: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战;推行
县制等(3分)
(3)作用:使秦国富强起来,增强了秦军战斗力,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分)
(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支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问
考查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

根据图一,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出现,牛耕
也得到了推广。

劳动工具的改进必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故本题答案为: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本题第一问主要考查材料二反映的事件以及事件的主要内容。

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可以判断是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来阐述,主要有改
革土地制度;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等。

故本题答案:商鞅变法;内容:
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战;推行县制等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个改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去分析。

变法涉及到奖励耕战,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是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故本题答案为:使秦国富强起来,增强了秦军战斗力,为统一全国奠定
基础
(4)本题主要考查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可见其变法触动了贵族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
的反对。

秦孝公死后,商鞅缺乏统治者的庇佑。

最终被车裂而死。

故本
题答案为: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了支柱
考点:冀人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