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风筝飞上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风筝飞上天
(4)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互评并交流创作经验。
4.实践,拓展,升华。
(1)提问:放风筝需要注意什么?(起飞平稳,放的时候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起飞角度)
(2)师生到操场上放飞风筝,感受春天里放风筝的喜悦(时间不够的话可以安排到课外)。
(3)课外要求学生继续了解风筝的发展史及不同区域风筝的制作特点。
这是一门自主、开放、探究、创新的课程;是一门解放学生,发展教师的课程;是教育回归原生态,回归自然的课程。
教师要尽可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所有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平时课可以少考虑一些,尽可能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下才指导。
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而在此同时,同学们也很感兴趣,因为风筝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熟悉和喜欢的一种玩具,我调查了一下,班里90%的同学都曾放过风筝,而且放得不错,这也是孩子们春天最喜欢的一样活动。
我就从孩子们亲自放风筝的经历入手,请他们谈谈放风筝要注意的技巧,然后引入介绍风筝的历史,然后引出书中的年画《三月三》,请同桌互相说说,都有哪些动物形象的风筝,然后重点介绍了常见的沙燕风筝,并观察书上的三个沙燕风筝,看看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经过观察,知道了沙燕风筝的外形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其中的图案、颜色可以有丰富的变化。
在对风筝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再布置今天的课堂作业,根据孩子们绘画的水平,我分成了三种层次的作业:1是临摹书上的风筝图;2是画沙燕外形的风筝,自己设计丰富的图案;3是设计一个书上没有的新颖漂亮的风筝。
同学们很感兴趣,都认真的画了起来,也产生了许多美丽的作品。
教学背景:体育活动是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相约去放风筝是每个人非常喜爱的休闲活动。
制作自己喜爱的玩具是每一个儿童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情。
教学目标:1、学会仔细观察,发现风筝的特点,简单的设计、绘图风筝,按照要求制作简单的风筝。
并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和知识及构造与平衡的关系
2、初步学会弯、绑、糊等简单的操作技能及简单工具的使用。
3、初步学会小组分工,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愉快,完成作品的自豪心理。
4、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和知识,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5、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及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风筝传统艺术,制作一个左右平衡的对称、美观、有创意的风筝,并放飞上蓝天。
教学难点:扎制一个左右平衡对称,能平稳飞上蓝天的风筝架子,掌握放飞的技巧。
学生)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实物;准备1米长细竹条3—4根、棉线2卷、桃花纸2张、胶水、美工刀、颜料等材料工具;组织四人合作组。
(教师)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实物;2—3个已经扎制好的风筝骨架;半成品风筝(已经制作好的,但没有画图的风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图片激发兴趣
1、先让大家看一些风筝的图片。
多媒体播放各种风筝图片。
(学生不住地发出赞叹声)(板书:风筝风筝飞上天)
2、讲解风筝的起源
3、玩过风筝吗?你见过的风筝都是什么形状的?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三角形、菱形、正方形、鸟形、龙形等等。
过渡:想不想自己也做一个风筝。
(想)
4、出示菱形风筝,让学生仔细观察。
风筝都有一个特点:能看出来吗?
(板书:对称图形)
二、学生自主观察,制作方法指导
(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最简单的风筝。
(二)仔细看看,我们要怎么做?准备些什么材料?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三)设计完成记录表(小组分工)
1、请大家简单分工。
组长、记录员、检验员
2、出示“十字形”骨架,让学生观察。
3、指导步骤和方法
步骤:设计图案——检验、评价——扎骨架——糊纸——绑拴提线——着色
四、学生制作(活动),教师适当指导
(因为制作没有完成,最后一个步骤只能放弃。
)
五、集中展示、评价
组内成员
合作愉快扎线牢固
剪粘平整图案美丽
着色漂亮用材合理
操作安全回去还要
六、加工、试飞
教学反思:
课堂流程不够自然,即教学思路不清晰
1、课的一开始导入部分,用“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引出风筝。
不如看图、直接引出来的风筝,这样课堂更加有效率。
因为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重点是在制作上,课的导入只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制作指导一开始就出现一个“十字形”的骨架,这是对流程的破坏。
应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得出第一步是扎骨架然后引导学生考虑扎的位置,如何扎牢等问题。
接着,我让学生设计图案、检验图案。
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学生完全是仿制简易风筝,根本就不需要设计,否则就成了画蛇添足,作秀之嫌。
再加上起不了什么作用,浪费了课堂时间。
3、指导性错误。
糊纸应该是先糊再裁,可是有几组学生采用的是先裁后糊;虽然也可以糊上,但是“先糊再裁”比较科学,不容易犯错误。
4、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大多数学生只是扎好了骨架,没有时间糊纸,甚至有一
组连骨架都没有糊好。
究其原因,因为本人没有充分考虑到本节课内学生能否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能够在骨架做完后,用双面胶拧成的绳子代替线的捆绑,不仅会容易绑扎,而且骨架不容易变形,容易修改,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有效性的问题。
二、设计思路不清晰,即重点难点把握不准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综合大家的意见,重点应该是三部分。
一、扎骨架;二、糊纸;三绑提线。
其中难点有二。
一是扎骨架时绑线的方法,两根竹条的位置也是难点所在;二是绑提线的位置。
糊纸是先糊再裁,还是先裁再糊,提示一下学生应该可以明白。
重点难点应该是教师心中有数。
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制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特别是学生遇到困难时,如绑四条菱线老是绑不好,可以给学生出个注意,这样不仅使学生活动得以顺利地开展,也可以使教师的有效指导落到实处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理念,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主性的特点,学生能自主发现的,就自主观察,得出结论;学生不能发现的,教师适当引导,或者作为知识直接授予也未尝不可。
1、综合实践活动课提倡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活动。
扎骨架时扎线的方法,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用“X”形,但有些学生认为扎的越多越好,结果不仅影响糊纸,还影响整个风筝的重量,影响了后续活动的有效开展。
作为教师在指导时,可以问学生:绕线怎样才合理?学生一般都能够知道:牢且少。
当然学生实在能够自主发现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直接告诉学生是知识的传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之一。
在绑扎骨架时,材料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同时出现线和双面胶两种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
用双面胶拧成的绳子代替线的捆绑,这是指导学生对材料和工具的选择上,采取思维的优化。
这是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样,糊纸只要为学生是先糊再裁,还是先裁后糊?学生稍微动一下脑筋,就可以很快明白过来。
2、综合实践活动提倡自主活动,但并不反对对知识的传授。
在扎骨架时,两根竹条的位置,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讲:根据许多人反复实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上下比例应该是3:8;左右是4:4的关系。
因为五年级学生对比例还不清楚,教师可以简单的举例说明。
如在一根长竹条上面部分是15厘米,那么下面部分
是40厘米;这样左边和右边也应该是20厘米(比例是1:5厘米)。
在课堂前教师可以把做好的竹条直接教给学生,省去了比例之间的转换。
有人说,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我记住了,我会反思。
所以在知识的传授后,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比较。
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
3、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不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这堂之前,我对制作风筝是一位外行。
有许多专业术语,我根本不懂得。
如绑提线的位置和长度是非常讲究的,我查阅了潍坊风筝网《风筝的升空原理与制作》后,才知道三个知识点:1、提线长度:取风筝面宽度用二倍长最为适宜。
2、.提线位置选择3、提线角度:调节。
当然,这节课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和学会了思考,也提高了我的能力,激发了我对教育真谛的渴望,这是我更加着迷于这门课的重要原因。
同时也明白了这是一门自主、开放、探究、创新的课程;是一门解放学生,发展教师的课程;是教育回归原生态,回归自然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