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论文:行政诉讼变更判决适用范围显失公正
我国司法变更权立法点滴反思论文

浅议我国司法变更权的立法与点滴反思一、我国现行司法变更权的特点1、适用范围有限制。
现行法规定了司法变更权的只有三处:一是《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可以判决变更。
行政处罚是国家主管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违法管理论文” 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法规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作的一种惩罚。
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依据规定,可以对行政处罚明显失却公正的行政行为适用司法变更权,判决变更行政决定的具体内容。
二是行政赔偿案件中,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损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赔偿标准应给与相对人合法赔偿。
如果因赔偿问题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可以对不服赔偿数额的诉讼请求,依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判决变更具体的赔偿数额。
三是关于行政裁决争议,学界有观点认为因行政裁决争议提起的行政诉讼也是变更判决适用的范畴,理由在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规定“被告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裁决违法,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一并解决相关民事争议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
”笔者认为:1、行政裁决案件应纳入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但是仅仅依据此条法律规定,不足以认定。
现行法涉及司法变更权的规定目前只有三处,由此可见,可以适用司法变更权的情形较少,其适用范围及其狭窄。
2、适用条件有限制。
只有行政处罚明显失却了公正性,法院才能对行政决定予以判决变更。
受处罚人的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其受到的行政处罚明显不相称,或者受处罚人所受的行政处罚与其他犯相同或相似违法行为的人所受的行政处罚相差悬殊。
但是,“明显不相称”、“相差悬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尺度,何谓“显失公正”,没有明确的标准,在行政案件中,必须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才能予以判断。
3、可以选择适用。
法律明确规定,行政处罚明显失却公正时,人民法院可以适用变更判决,也可以不适用变更判决。
论我国行政诉讼中的司法变更权——有限扩张主义视阈下的更新观

的, 法官的方法是客观的 , 遵守着 他的法律 观念 ; 行 政官的方法是经验式 的, 是权宜之计 。 ” 行政权天然 地具有官方性 , 这种鲜 明的倾 向性往往表现在这样 的事实上 : 政府 总是更关心 自己的行政效能与社会
监控 呢?除了裁量基准这种 “ 自治性” 道路外 ,既然 “
、
行政诉讼变更权 : 理论缘起与价值依 归
表现 。¨换言之 , ” 来源于行政领域的行政行为决定权
被移植到 司法领域 , 故其 已脱离 了行政权 的范畴, 而 归 于司法权 的范畴 。 并且 , 在变更判决 中, 法院直接 对行政机关 的处理结果进行变更 , 体现 出的已不仅
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 民主法制水平 的提高 ,审判 “ 权 与行政权之间 的对立冲突构成 了行政诉讼制度 内 在 主要矛盾” 在不懈追求行政法治与尊重 ‘ 政 自 , 行 主权” 的对立 与沟通 中 , 司法变更权应运 而生 。行政
21 0 1年 7月
湖北 警官 学 院学报
J u a f Hu e Un v ri o lc o r lo b i n i e st f Po ie y
J l 201 uy. 1 NO 4 Se . . rNo. 2l 1
第 4期
总 第 11 2 期
论我 国行政诉讼 中的司法变更权
有 限扩张主义视 阈下 的更新观
马驰骋 马传 江 ,
(. 1 东南大学 法 学院 , 江苏 南 京 2 18 ;. 1 19 2 柳州市公安局第一看守所 , 广西 柳 州 5 5 0 ) 4 0 1
【 摘 要】 行政诉讼 中法院的司法变更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 司法实践中, 在 行
论行政诉讼中“滥用职权”审查标准——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刘云务案为例

论行政诉讼中“滥用职权”审查标准——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刘云务案为例摘要行政诉讼中滥用职权司法审查标准不一,不仅是法律条文存在模糊性,而且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不同所导致。
本文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案例,梳理相关案件裁判要点从中获得司法实践中所认定的情形并发现滥用职权准在判决中的适用存在的现状及其问题,通过介绍学理上关于“滥用职权”的相关学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得出对“滥用职权”审查标准的完善。
关键词滥用职权司法审查明显不当一、案情简介及案件的裁判要点(一)案情内容2006年12月12日,刘云务雇用任治荣驾驶该车辆行驶至太原市和平路西峪乡路口时,晋源交警大队的执勤民警以该车未经年审为由将该车扣留并于当日存入存车场。
2006年12月14日,刘云务携带该车审验日期为2006年12月13日的行驶证去处理该起违法行为。
晋源交警大队执勤民警在核实过程中发现该车的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看不到,遂以该车涉嫌套牌及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无法查对为由对该车继续扣留,并口头告知刘云务提供其他合法手续。
刘云务多次提供材料,但晋源交警大队以其不能提供车辆合法来历证明为由扣留该车。
刘云务不服,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晋源交警一大队的扣留行为并返还该车。
(二)裁判要点和裁判理由晋源交警一大队扣留车辆后,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作出相应的处理。
但在该案中晋源交警一大队不返还机动车,又调查核实车辆来历证明,也不要求刘云务提供相应担保并解除扣留措施,而是多次重复要求刘云务提供客观上已无法提供的合法来历证明,其滥用了法律法规赋予的职权。
本案中法院认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兼顾相对人现实情况,对相对人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时,应当遵循比例原则。
行政机关在实施扣留等行政强制措施,应以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便于查清事实等为限,不得长期扣留不作为。
因而,该行政机关实施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
二、滥用职权标准的司法适用本判例之前,各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并不多见,在具体适用行政诉讼法上的滥用职权标准时,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适用,“公报”公布的案例呈现分离型和结合型两种不同的裁判逻辑。
行政诉讼的程序违法

行政诉讼的程序违法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因具体行政行为产生的民事纠纷,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一种诉讼形式。
行政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对于维护公民权益、保障司法公正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行政诉讼的程序往往会存在违法行为。
本文将探讨行政诉讼程序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程序违法的现象及原因1.审理权限和程序的乱用行政诉讼中,一些法官或法院可能滥用审理权限,将不应由行政法院受理的案件纳入行政诉讼程序。
这种行为违反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理权限,容易导致无效的审判和资源浪费。
2.违反诉讼程序的时间限制行政诉讼的程序中存在诉讼时效和诉讼期限等时间限制,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效率。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无视这些时间限制,无故拖延程序。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3.证据收集和质证的违法行为行政诉讼中,当事人提供证据和质证是保障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
然而,有些行政机关可能未按照规定收集或保全证据,或者法庭未准确质证证据。
这违反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收集和质证程序,影响了案件的审理公正性和实质正义。
4.裁判文书和送达手续的违法行为行政诉讼的结果通常以裁判文书形式公布。
而有时,法院裁判文书的内容、结论或者配送有违法违规情况,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一些行政机关或法院在送达裁判文书时不按照规定进行通知,或者选择不当的送达方式,也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
二、改进措施1.加强行政法官和法律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行政诉讼中的程序违法问题部分源于法官和法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不足。
因此,应加强对行政法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水平和职业操守,以确保行政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强化行政机关对诉讼程序的尊重和遵守行政机关应加强对行政诉讼程序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行政法规定的诉讼时效和诉讼期限的遵守,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判决类型

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判决类型行政诉讼判决在行政诉讼制度建构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4条确立了一审判决四种判决形式,即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履行判决和变更判决。
《解释》也增加了确认判决和驳回诉讼请求判决两类判决形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不足,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行政诉讼判决直接影响到一国的公法秩序,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对行政相对人的救济,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行政诉讼判决种类加以完善。
(一)履行判决中行政不作为界定不清,造成该判决适用范围受限《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该规定确立了对行政不作为的救济方式,然而,由于这一款规定得较为简单和模糊,这就造成认识上的不统一,不利于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法学界一般认为,所谓“不履行”就是“指行政机关明确表示拒绝相对人提出的申请或请求”。
根据这种观点,履行判决一般适用于下列案件:第一,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第二,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第三,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不履行是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的申请不给予答复。
而行政机关明确拒绝相对人申请的行为,是以拒绝为内容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正是在履行法定职责,不是不履行法定职责,是属于作为的行政行为。
因此,对于上述三类案件,不应只适用履行判决,而应分别情况,作出不同判决。
第一,如果行政机关明确拒绝相对人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合法的,应作出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第二,如果行政机关明确拒绝相对人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是违法的,应作出撤销判决并可判决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第三,如果行政机关对相对人申请未作出任何答复的,应作出履行判决。
(二)有些行政诉讼判决适用案件范围的设置不科学,对显失公正的规定过于简单这一不足主要表现在变更判决和撤销判决中。
扩大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适用范围必要性研究

(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李德仁
江苏南京 209) 1 7 0
摘 要: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的行使涉及到司法权对行政权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目前司法权对行政权维护有余而监督 在
不足的 大环境 下 , 急需扩 大其 适用范 围。扩大行政 诉讼 适 用 范围也 是(-z  ̄C 诉讼 法》 t 护权 价值 的要 求 , 并且 有一 定 的理 论依 据, 因此扩大行政诉讼 司法变更权 的适用 范围势在必行 。
【 收稿日期] 0 — 3 0 2 6 0 —1 0 [ 作者简介】 严新龙(93 )男 , 1 一 。 江苏南京人, 8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维普资讯
讼, 法院可 以加重 对部 分原告 的处 罚 。法 院对 显 失公正 的行 的总要通过一定 的运 行机制 来实 现 , 确认 人 民法院行 使 司法
件时, 依照法律、 法规的有关的行政纠纷程序, 部分或者全部 法 变更权只适用 于行政处罚是否适用 于行政强 制措施法律没 变更行政机关作 出的行政 处理 决定 的权力o ] i( 司法 变更权 有明确的规定根据《 呻 L 行政诉讼法》 第十一条的规定的 8 种类型 的行使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 , 对司法变更权适用范 可诉具体行政行为。 可适用司法变更权的即使包括行政强制
维普资讯
*
*
*
第 2 卷第 3 6 期
绥化学院学报
Ju l f uh a U i ri o ma o iu nv s y S e t
2O 年 6月 O6
Jm.0 6 i 20
V0.6 N . 12 o 3
扩 大 行 政 诉 讼 司法 变 更 权 适 用 范 围必 要 性 研 究
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审查与处理-123

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审查与处理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四)项规定:“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
”这是为了解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不合理”的问题,但立法和司法解释都未对其涵义作出说明,亦未对其表现作出列举。
笔者认为,从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条文涵义分析,显失公正是“明显的不适当、不合理”。
一、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审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界定,实践中主要靠审判人员依照立法精神,参照政策要求自行把握。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表现为处罚结果的明显不合理、不公正,一般包括以下五种情况:畸轻畸重、同责不同罚、过罚颠倒、没有考虑被处罚者的实际承受能力、反复无常等。
行政处罚的情况十分复杂,有些行政处罚虽然在表现上不是显失公正,而是属其他违法形式,但如果撤销该处罚让行政机关重新裁决,不仅影响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而且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可视为显失公正而由法院直接判决变更。
主要有:第一,行政机关认定的主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次要事实有误,导致显失公正。
第二,法律、法规未规定认定情节轻重的具体标准,由行政机关自由裁量,并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幅度,行政机关认定情节有误导致处罚显失公正。
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处理(1) 掌握司法审查的“度”。
为行政效率计,行政机关必须享有一定的自由栽量权,而为了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自由裁量权又必须受到司法监督。
司法审查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掌握司法干预行政ai由裁量权的“度”。
行政诉讼法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这说明司法干预行政自由裁量的程度是有限的。
只有自由裁量行为非常不合理,过分地偏离了法律的内在要求,以致在实质上丧失了合法性时,法院才能予以变更。
如果仅是行政处罚轻一些或重一些的轻微不合理问题,法院一般不予干预。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认知能力的限制,客观上难以认定一条绝对合理的标准,行政处罚轻一些或重一些的现象难以避免。
如果法院一概予以干预,就侵犯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行政诉讼不当得利

行政诉讼不当得利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法律途径。
而行政诉讼不当得利则是指在行政诉讼中,当事人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而损害了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探讨行政诉讼中的不当得利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行政诉讼中的不当得利现象行政诉讼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途径,旨在维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然而,在实际行政诉讼中,不当得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申请人滥用行政诉讼程序。
有些申请人利用行政诉讼程序滥施权利,企图以此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他们可能采取恶意起诉、多次无理申诉等手段,以图干扰行政机关正常的运作,滥用司法资源。
2. 律师利用行政诉讼谋取私利。
有些律师在代理行政诉讼时,为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可能通过串通行政机关、收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取非法利益,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 行政机关与当事人勾结。
在一些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可能与当事人密谋,通过非法手段达成协议,以获取非法利益。
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不再充当公正中立的行政机构,而变成了他方的代理人。
二、不当得利的危害不当得利的存在对行政诉讼制度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1. 损害司法公正。
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是维护公正,而不当得利的行为直接侵蚀了司法的公正性。
申请人滥用行政诉讼程序、律师谋取个人私利、行政机关与当事人勾结等行为都破坏了司法公正的原则和机制。
2. 扰乱司法秩序。
不当得利的行为扰乱了司法秩序,耗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滥用行政诉讼程序、恶意起诉、多次无理申诉等行为给法律机构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同时也延长了诉讼的时间和成本,影响了其他正常诉讼的进行。
3. 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不当得利行为导致当事人权益受到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和维护。
滥用诉讼程序、律师追求私利、行政机关与当事人勾结等行为都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行政诉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诉讼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出的诉讼。
它是一种行政争议解决方式,是维护行政法治、保护公民、法人权益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行政诉讼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给公民、法人权益的保护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一、行政诉讼管辖权问题行政诉讼管辖权问题是指案件交由哪个行政法院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行政法院的设立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而行政区域的划分历经多年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因此在行政诉讼中,管辖权问题占据了重要地位。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完善行政诉讼管辖权的规定和取消异地行政诉讼的限制。
具体来说,应当建立一个详细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行政诉讼管辖权的具体规定,防止由此引发的案件受理问题。
同时,取消异地行政诉讼的限制能够让公民和法人依法在其他行政法院申请行政诉讼,保护了他们合法权益的最大化。
二、证据难以获得问题行政诉讼中,证据是判决结果的重要依据,缺乏证据势必导致判决结果失去公正性和合理性。
但是,有些证据并不是直接面向公民和法人,而是需要经过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士才能获取。
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强行政机关及有关部门的协作和建立封闭式证据系统来解决证据难以获得的问题。
在加强协作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协助行政法院收集必要的证据,同时公民和法人也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开具行政行为相关的证明文件。
在建立封闭式证据系统方面,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关于行政行为的登记和记录机制,记录下行政机关的决定和相关手续,便于之后的审判。
三、程序复杂繁琐问题行政诉讼的程序比较复杂,需要公民和法人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尤其是案件的逐级上诉,往往令人望而却步。
这是需要尽可能的简化程序,提高公民和法人自主权和参与度。
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出发:1.行政法院应当制定详细的流程规定,将程序变得更加简单和易于操作;2.支持公民和法人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手段提交证据、开展调查,并依法采纳;3.加强行政法庭的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案效率。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研究论文5篇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研究论文5篇第一篇: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研究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完善和健全,证据在各种诉讼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决定当事人胜诉或者败诉的关键因素。
而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制度又与民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制度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区别又集中体现在诉讼当中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担上。
民事、刑事诉讼当中的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而行政诉讼当中的举证原则是被告负举证责任,并兼顾原告、第三人合理分担举证责任。
这是由于行政诉讼具有它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行政诉讼中的被告都是具有某种社会管理职能的行政机关。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行政法律关系中特殊的地位决定着在行政诉讼当中特殊的举证责任分担。
本论文试从行政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一般性规定入手,论述了行政诉讼当中这种特殊的举证责任制度的现实意义。
并分别从被告,原告和第三人分担不同的举证责任的理由,分析对诉讼结果所产生的效力和影响。
同时也对行政诉讼当中法律对举证责任所作规定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说明了行政诉讼举证制度在我国行政诉讼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一、举证责任的一般性原则规定我国行政诉讼法针对行政诉讼的特点,对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行政诉讼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由此可见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民事、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二、举证责任的涵义举证责任是执行政诉讼当事人必须承担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①。
举证责任的基本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由谁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即提供证据责任的承担;二是指当时能提供证据证明案件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
行政诉讼文书范文(3篇)

行政诉讼文书范文第1篇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对加强行政系统的层级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及时化解行政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各乡镇(场、街办、管理区、开发区,下同)政府及市政府部门要把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无论本机关作为行政复议机关还是作为被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首长都应亲自听取汇报、研究案件、审查把关,对涉及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有重大影响的行政复议案件,要亲自督办和处理。
对行政机关确有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该受理行政复议的坚决受理,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纠正的坚决纠正,决不允许行政不作为或行政滥作为,决不搞官官相护;要推行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提高案件的审理质量,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公信力;要认真研究行政案件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探索解决行政争议的新机制,实现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市政府作为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工作由市政府_承担。
对于撤销、变更、确认违法、责令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复议案件,由市政府_集体讨论,向市政府领导汇报,提出意见,行政复议决定书经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审核,报市长审签;对维持的行政复议案件,报市政府秘书长审核,分管副市长审签;其他行政复议文书,报市政府秘书长审签。
具有行政复议职能的市政府部门,行政复议工作由该部门的法制科(股、室)承担。
行政复议决定应经本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行政复议决定书由该部门行政首长审签;其他行政复议文书,由部门分管负责人审签。
对社会关注或重大影响的行政复议案件,部门行政首长应亲自听取申请人的请求,必要时召集和主持行政复议听证会。
以市政府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案件,原则上统一由市政府_组织参加行政复议。
其中,被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主管部门的(如颁发林权证、土地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由该主管部门市政府办理,市政府_负责协调督办;没有主管部门的,由市政府_市政府直接办理。
行政机关在我院行政诉讼中败诉的原因及对策

行政机关在我院行政诉讼中败诉的原因及对策
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原因及可能的对策:
1. 证据不足:行政机关在诉讼中未能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持其决定的合法性。
对策是
加强对证据的收集和保全工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留下充分的书面记录以备诉讼需要。
2. 违法决定:行政机关的决定存在违法行为,如超越权限、违反程序等。
对策是加强
行政决策的法律咨询和审查程序,确保决定的合法性。
3. 不当使用裁量权:行政机关在行使裁量权时存在滥用或错误的情况,导致决定被撤销。
对策是加强对裁量权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机关的决策符合法律、公正合理。
4. 不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执行行政行为时过于严厉或不公正,触犯了当事人的合
法权益。
对策是加强对行政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5. 诉讼策略不当: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策略安排,导致败诉。
对策是加
强对诉讼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合理安排律师团队,提前准备好辩词和证据,充分保护
行政机关的权益。
总之,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原因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胜诉率。
论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

【 键词 】 关 行政 诉讼 ; 变更判 决 ; 司法 变更权 ; 用范 围 适
其次 更判决能够 满足行 政纠纷 解决 的效率要 求。赋予 法 院司 法变更权能使保护当事 人合 法权 益 的基 础上 降低 诉讼 成本 。再 次, 变更判决体现着司法终 裁的法治 原则 。法 院相对 独立于 社会, 不直接分配人们之 间 的权 利义务, 因而在社 会 中属 于一 种 中立 的 力量 。他们 “ 能够呤 静地重新思考’ 而可 以表达 出我们最基本 的 从 价值 观念 ”[ ] 然拥有巨大的裁量权, 3旦 然而他们 “ 不专 断行 事, 很 注意规则 、 价值观和准则 ” 。这就使 得法 院具备最终裁判者 的资格 和条件 。而变更判决则体现 了这一法治精神。
变 更 判 决 的 基本 理 论 ( ) 一 变更 判 决 的 涵 义
一
我国《 行政诉讼法 》 5 第 4条第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规 定:行 政处罚 显失 公正 “ 的, 可以判决变更 。最高人民法院《 ” 关于执行( 行政诉讼法 ) 若干 问 题的解释》 5 条规定:人 民法院审理行政 案件不得对 行政机关 第 5 “
政法律关系 的建立, 并不只是局限于行政处罚行 为, 政裁决 、 政 行 行 确认 、 行政许 可行为 等同样可 以建立行 政法律关系, 这些法律 关 在 系中行 政机关都是 占主导地位且作 出的行政行为都有 可能“ 显示 公正 ” 。既然法 院可 以对显失公正 的行政处 罚进行干预, 什么就 为 不 能对显失 公正 的其他 行政 行 为进 行 干预 呢?而且 随着 “ 处 滥 罚” 滥罚款” “ 现象逐渐得到治理上 述其 他方 面的显失公正 问题相 形 之下就益显得 突出并亟待解决 。 第二变 更判决仅仅适用于 “ 失公正 ” 显 的行政处 罚 , 成我 国 造 司法实践中行政变更判决 的适用 范 围单 一和稀 少。何 为“ 显失公 正” 显失公正” ?“ 是一个 比较抽象和难 以界定的的词 , 畸轻畸重 、 处 罚不平等、 责罚倒置 、 没有 可行性、 反复无 常等都可归 为显 失公正 , 所以不利于变更判决的实际具体操作 , 流于形式。加上没有具体标 准, 致使司法机关往往有多种考虑' 认为行政机关在认定事实上 比自 己更专业, 自己不好判 断藏 者害怕 自己作出变更判决有 司法权代替 行政权之嫌或 者有种种外在的压力而不敢作 出变更 判决 。 第三对 显失公 正 的行政 处 罚适 用 司法 变更 权是 有 限制 的。 在一般情况下对 显失公 正 的行政 处罚进行 变更 时, 变更判 决不 得 加重对原告的处罚, 不得加重对原告处 罚的原则” 即“ 。另外 , 院 法 对显失公正 的行政处 罚可 以变更, 对于行 政机关 没有 给予行 政 但 处罚 的人, 即不是行政处罚 的相 对人, 院无 权对其 在变更 判决 中 法 进行处罚 。而且对于行政处罚 显失公 正的人 民法 院不一定会 用变 更判决 的形式 , 以在 “ , 可 撤销 ” “ 和 变更 ” 间选 择 , 样更 凸显 变 之 这 更判决适用范 围狭小 。 三、 变更判决适用范围受限的弊端
比例原则及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由一个具体案例引发的思考

比例原则及其在行政诉讼中的适用——由一个具体案例引发的思考一、引言:一个案件的判决理由报载这样一个案例:(注:参见20XX年6月7日《人民法院报》第2版。
)某市规划局为华达公司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意华达公司将其临沿江大道的二层楼房改建为三层楼房。
其后华达公司又申请增建两层,但未获批准。
一年后,华达公司建成五层楼房一栋,命名为华达商厦。
规划局察知,即向华达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
其中认定:华达公司超出批准范围建成华达商厦,属违法建设;商厦所在沿江大道是历史名街,该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沿江大道景观之保护规定要求“从整体环境出发,使新旧建筑互相协调,保证完美的风貌”,而商厦第4 -5层遮挡了沿江大道的典型景观武陵阁,严重影响了沿江大道的完美风貌。
根据《城市规划法》第40条规定,限华达商厦60日内整体拆除商厦的第4-5层。
华达公司复议请求减少拆除面积,遭到拒绝后,遂诉至法院。
法院经现场勘查确认: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
基于上述事实,法院认为:华达商厦第4-5屋确属违法建设,市规划局有权责令华达公司采取补救措施,但由于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故市规划局要求华达公司整体拆除第4-5层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从而可能给华达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合理的,所以处罚决定显失公正,依法应予变更。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4)项、《城市规划法》第40条的规定,法院判决将处罚决定变更为:拆除华达商厦4-5层的遮挡武陵阁的部分,对违法建设的其余部分处以罚款若干。
宣判后,双方均服。
二、评判:本案判决理由论证上的不足应该说,本案在实体处理(即判决结果)方面是很妥当的,争讼双方均服判息诉就是明证。
然而,笔者认为,本案判决理由的论证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和理性地评判。
在该案中,法院认为:由于华达商厦第4-5层只有一小部分遮挡了武陵阁,故市规划局要求华达公司整体拆除第4-5层明显超出了必要限度,从而可能给华达公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合理的,所以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依法应予变更。
浅谈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的存在基础和适用

点 只 阐述 了变 更 判 决 产 生 的 大 背 景 和 基 础 , 于 变 更 判 对
决 的适 用 违 背如 “ 法 性 审 查 原 则 ”, 不 告 不 理 原 则 ” 合 “
等 基 本诉 讼 原 则 却 难 以很 合 理 地 说 明 。 对 于 变更 判 决 , 是 由 于其 存 在 司 法 权 摄 取 行 政 权 正 的 倾 向且 其 界 限难 以 具 体 限定 , 多 国家 如 法 国 、 国 很 德
而 是 对 目前 行 政 判 决 中 的 变 更 判 决 的 存 在 理 由做 一 分 是 大 陆法 系行 政 诉 讼 的 传 统 功 能 。 法 院 在 这 种 诉 讼 体
析 并 谈 谈 如 何 更 好 地 适 用 变更 判 决 。
变 更 判 决 的 理 论 基 础
在 各 国普 遍 采 用 的 三 权 分 立 的 国 家 权 力 分 配 模 式
和 我 国 台 湾地 区都 是 非 常 有 限 地 允 许 变 更 判 决 的 存 在 ,
立法来确 立 行 政 权 和 司 法权 的边 界 , 国也 不 例 外。 我 < 政诉 讼 法 > 5条 明确 规 定 , 人 民法 院 审 理 行 政 案 行 第 “ 件 , 具 体行 政 行 为 是 否 合 法 进 行 审 查 ” 由此 确 立 了 对 ,
我 国 同 属 于大 陆 法 系 国家 , 此也 借 鉴 了上 述 国家 的做 因
法 , 审 查 的广 度 和 深 度 上 都 予 以 了 限 制 , 查 的 广 度 在 审
只 限 于 “ 政 处 罚 ”, 度 只 限 于 “ 失 公 正 的 ” 行 深 显 。
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简析

的 五种 情 形 ,这 五 种 情 形 虽 都 与具 体行 政 行 为 违 法 相 联 系 , 却
到 畸 轻 畸 重 的程 度 时 , 能 称 得 上 显 失 公 正 , 严 重 违 反 的 情 才 在
行 不 能反 推 认 为只 要 是 具 体行 政 行 为 违 法就 适 用 撤 销 判 决 。事 实 形 下 , 政 处 罚 违 反 择其 最 善 原则 也 才 能 被 当作 显 失 公 正 的 一 虽 上 , 有些违 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就不 一定适用撤销判 决, 对 比如 种 表 现 形 式 。如 果 行 政 机 关 滥施 处 罚 , 处 罚结 果 在 法 律 规 定
处 罚 显 失 公 正 , 民法 院 判 决 时 毫无 疑 问应 采 用 变 更 判 决 。 由 人
十 分 重 要 。 对 如 何认 定行 政 处 罚显 失 公 正 , 学者 们 一 般 认 为显
行 滥 用 职权 引起 的显 失 公 正 是 采 用 变 更判 决还 是采 用 撤 销 判 决 ? 失 公 正 的表 现 形 式 有 行 政 处 罚 畸 轻 畸 重 、 政 处 罚 反 复 无 常 及 方 世 荣 教授 认 为 , 虽然 行政 处 罚显 失 公 正 的 结 果 是 在 实 体 法 规 同种 情 况 不 周 等 对待 或 不 同种 情 况 同等 对 待 等 。这 里 存在 两 个 定 的 处 罚 幅 度 内 ,但 引起 显 失 公 正 的滥 用 职 权 行 为 却 是 违 法 问题 : 是将 畸轻畸重 与其 他并列 , 一 二是直接将行政 处罚反复
不 容 易被 重 视 , 文 欲 对行 政诉 讼 变 更 判 决谈 几 点 认 识 。 本
司法考试行政诉讼的判决

行政诉讼的判决(一)行政诉讼一审判决1.维持(主判决):具体行政行为正确无误1.诉不作为不成立的1.被告2.驳回(不适合维持的)2.合法不合理胜诉3.合法但需要变更或废止3.确认合法或有效1.撤销同时可以判决重做,但重做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基本相同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撤销的除外),否则法院可撤销同时提出司法建议;不及时重做会影响有关利益1.撤销(主判决)的,可以限期重做。
具体行政行为违法2.撤销将造成有关利益损失的,可①判决被告重作具体行政行为②责令被告采取补救措施③向被告和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2.原告议④发现违法犯罪的建议有权机关处理胜诉3.复议决定改变原行为错误的,法院判决撤销复议决定时应责令复议机关重新作出决定2.履行判决:被告必须履行职责且履行仍有现实意义3.变更判决1.不得加重对原告的处罚,但加害人与被害人同时起诉的情况除外(处罚显失公正)2.对行政程序中未处罚的人,不得直接判决处罚1.一般适用:①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②违法但无可撤销的内容;③行为本身不成立或无效4.确认违法2.特殊适用:如撤销判决将给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无效不能判决撤销而应:①确认判决②责令补救③判决赔偿一审判决具体适用图解合法需要维持效力维持效力不存在或不适宜维持驳回作为无效或不成立确认无效需要消灭效力撤销违法效力不存在或者不适宜消灭效力确认违法违法履行没有意义不作为履行还有意义履行合法驳回注:1.改判必须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做出判决;2.二审法院发回一审法院重审,一审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照部门规章。
论我国行政判决制度的三大缺陷

释》 增加 了四种判决 , : 回诉讼请求 ( 行诉解 释》 ) 即 驳 《
第五十六条 ) 确认合法或有效 ( 行 诉解释》 、 《 第五 十七 条第一款) 确认违法或无效 ( 行诉 解释》 、 《 第五 十七条 第 二款) 责令采 取措 施 ( 、 包括 重作 行政行 为 ) 的判决 ( 行诉解释》 《 第五十八条 、 五 十九条 ) 第 。对这八种判 决可按不同的标准 进行 进一 步 的分类 , 于其 非本 文 鉴 的讨论重点 , 文仅把 维持 判决 、 回诉讼请求 、 本 驳 确认 合法或有效归为肯定 判决 , 做一个简单的区分 。
律 以及相关司法解 释没有明确禁止 。按照行政法 的有
种分类基本满足 了行 政判决 的需 要 , 但仍 然存在若 干
缺陷 尚待解决 , 文拟对其 中的主要问题 进行 了剖析。 下
一
、
各种行政判 决缺乏明确的法定适用范 围
按照上文的思路 , 理论 上 可 以把行政行 为 肯定 从 判决类 、 撤销 判决 、 变更判决 、 履行 判决、 确认 违法或无 效、 责令采取措 施 ( 五 种 可 以归 为 否定判 决 ) 这 六 后 ,
行政判决是 司法 监督行政的具有终极权威 的法律 文件 , 法院通过不 同 的行 政 判决形 式表 达对具体行 政 活动 的肯定性或否定 性法律评价 。我国行政诉讼 法主 要具体规定了八种行 政 判决 ( 包括行政 附带 民事诉 不 讼、 行政赔偿诉讼 ) 《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行 政诉 讼 法》 ( 以下简称《 政诉讼 法》 规定了四种 , 维 持( 行 ) 即: 具体 行政行为 的) 判决 ( 行 政诉讼 法》 五 十四条第 一款 《 第 第一项 ) 撤销判决( 行政诉讼法》 五十 四条第一款 、 《 第 第二项 ) 履行判决( 行政诉讼法》 五十 四条第一款 、 《 第
论文范文:行政诉讼司法自由裁量权研究

论文范文:行政诉讼司法自由裁量权研究引言对于行政自由裁量,人们不难理解,因为行政管理不仅客体广泛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问题受时空的影响很大,需要行政执法者灵活处理的情况很多。
至于司法自由裁量,现在还很少有人提及,通常认为司法是对业已发生的争议的处理,法官只能严格依法对争议作出裁判,不可能也不应该有自由裁量参与其间。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司法和行政一样,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自由裁量。
第一章司法自由裁量权之辨析一、从行政自由裁量谈起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它是一种思维性质(mental quality),一种审慎的、思虑周详的态度。
这个用法没有特别的法律意义。
因而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依《牛津法律大辞典》,它是指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并且这种决定应是正义、公正、正确和合理的。
法律常常授予权力主体以权力,使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自由裁量。
有时是根据情势所需,有时则仅仅是在规定的限度内行使之。
[1]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自由裁量权,首先得从行政领域谈起。
尽管行政自由裁量是各国通用的概念,但却难以寻找到一个统一定义。
戴默克(Marshall. E.Dimock)认为,对行政管理者而言,自由裁量就是自由进行选择或者自由根据自己的最佳判断而采取行动。
[2]而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对行政自由裁量解释为:行政人员所享有的在他认为合适或必需的情况下行为或不行为的选择权;如果没有表明滥用裁量权,这种行为或不行为不能被推翻。
[3]从上面的阐述可知,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内涵是选择权。
不同之处则是“在什么情况下拥有选择权”、“选择权自由行使的幅度的大小”等。
行政自由裁量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近代传统行政中,行政自由裁量权曾受严格限制。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采用“机械法治主义”,要求政府的任何行为都必须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凡是涉及个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都必须严格限制,提出了“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行政也仅限于国防、外交、税收等少数一些领域。
行政案件情况说明范文

行政案件情况说明范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案件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行政案件是指政府机关依法对行政行为所引起的纠纷进行审理的案件。
行政案件的发生往往涉及到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否合法、公正、合理等问题,对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一个具体案例进行行政案件情况的说明。
某市政府因要进行城市改造,决定对一处老旧建筑进行拆除并提供相应的补偿安置。
然而,该建筑的业主对政府的行为提出异议,并提交了行政诉讼请求,要求政府保护其合法权益并提供合理的补偿。
首先,该建筑的业主认为政府没有依法进行相应的程序,没有进行必要的听证和公示,违反了行政程序的要求。
他们认为政府的行为属于滥用行政权力,损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业主在诉讼请求中要求法院撤销政府的拆除决定,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其次,业主主张政府在拆除决定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补偿安置安排。
他们认为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没有提供适当的交代和解决方案。
业主要求法院要求政府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并补偿相应的费用。
对于该案件,法院首先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审理,以了解政府的行为和业主的要求。
法院认为政府在进行城市改造时应当遵循相关的程序和规定,不得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法院也认为政府有权根据公共利益进行城市改造,但必须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利益,并进行相应的补偿安置。
在审理过程中,政府提出了相关的证据,说明了拆除的必要性以及提供的补偿方案。
政府认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业主的权益,经过多次协商和沟通,提供了相应的补偿方案和安置安排。
政府表示愿意继续与业主协商解决问题,并保证按照法院的判决进行相应的补偿行动。
在经过法院的调解和裁决后,最终判决如下:一方面,法院认定政府的行政程序存在一定的不合法性,要求政府进行合法的程序补正,并进行相应的听证和公示。
另一方面,法院认为政府在补偿安置方面提供了合理的方案,要求政府继续与业主进行协商,解决相关问题,并履行相应的承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诉讼论文:行政诉讼变更判决适用范围显失公正
【中文摘要】变更判决是我国行政诉讼中的一种重要的判决类型,这种判决类型体现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直接博弈,是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有力手段。
变更判决的适用,不但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有利于实现诉讼经济,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有力监督方式。
司法变更权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守夜人式国家”向“现代福利国家”的转变应运而生的,在“守夜人式国家”时代,行政权相对弱小,缺乏自由裁量的空间,而“现代福利国”对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却广泛赋予,由此产生了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监督的强烈“市场需求”,于是司法变更权就符合时宜的出现了。
目前,在我国,变更判决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率非常低,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究其原因,在立法上,《行政诉讼法》起草时,立法者对此种判决的认识不足、对立法的认识有偏差,导致了变更判决的立法规定过于简略;在适用上,适用范围窄,对“显失公正”难以界定,导致了变更判决的适用率非常低,2000年的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虽然对行政裁决案件适用变更判决做了一个模糊的规定,但因为此条款本身的争议性,导致其在实践中也鲜有运用。
本文通过数据和案例,对目前变更判决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结合变更判决制度的历史嬗变、国外立法、理论基础,从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和具体适用条件两方面对变更判决的改革和完善进行阐述,建议扩大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至行政裁决、行政给付、行政赔偿等领域,并规范和完善变更判
决的适用条件,最后在总结前述讨论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
【英文摘要】Modified judgment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judgment in China’s administrative lawsuit, which reflects the direct rivalry between judicial power and executive power and acts as a powerful method for the supervision of judicial power on executive power.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judgment, as a powerful method for the supervision of judicial power on executive power, can not only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of the parties, but can realize litigation economy. The judicial modification right actually emerged at the right moment when the laissez-faire capitalism“night watchman country”was transformed to“modern welfare state”. In the“night watchman”times, the executive power was relatively small and lacked space for free discretion while in“modern welfare state”period, the free discretion of executive power is widely endowed so that the strong“market demand”for the supervision on the free discretion of executive power is generated and the judicial modification right emer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occasion. Currently, the modified judgment is applied rarely in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and it doesn’t play its proper role. There are two complicated reasons for this problem. Firstly,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was drafted, the legislators had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is judgment and had a mis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so that the legislative regulations for modified judgment are too simple. Secondly, it has a narrow scope for application and it’s hard to define“obvious unjustness”so that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modified judgment is extraordinary low. Although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for 2000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has made a fuzzy regul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ified judgment in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cases, it’s seldom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as a result of the controversial items. The paper will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bove problems available in the current modified judgment based on statistics and cases, then combin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odified judgment system to illustrate the reform and improvement of modified judgment from the two perspectives o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specific applicable conditions, propos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o administrative adjudication, administrative supply and administrative compensation field and to regulat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modified judgment, and finally put forwards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discussions.
【关键词】行政诉讼变更判决适用范围显失公正
【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
【英文关键词】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Modified judgment obvious unjustness scope for application
【目录】行政诉讼变更判决研究摘要4-5Abstract5绪论7-90.1 选题的意义及背景70.2 研究现状评述7-80.3 文章的主要内容80.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8-9第1章变更判决的涵义与产生背景9-15 1.1 变更判决的概念与内涵
9-10 1.2 司法变更权的历史嬗变10-12 1.3 变更判决存在的必要性12-15 1.3.1 司法变更权存在的理论前提13-14 1.3.2 司法变更权存在的现实需要14-15第2章我国变更判决的现状15-26 2.1 我国变更判决的立法现状评述15-18 2.1.1 我国变更判决的立法现状15-17 2.1.2 我国变更判决现行立法的问题
17-18 2.2 我国变更判决的适用现状评述18-26 2.2.1 我国变更判决的适用率过于偏低18-20 2.2.2 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过窄20-22 2.2.3 对“显失公正”的定义不明晰22-26第3章变更判决的改革与完善26-39 3.1 拓展变更判决适用范围
26-35 3.1.1 拓展变更判决适用范围的必要性26-27 3.1.2 法规裁量权的范围是变更判决适用范围的基础27-31 3.1.3 变更判
决的拓展适用范围31-35 3.2 规范变更判决的适用条件
35-37 3.3 改革变更判决的立法建议37-39参考文献
39-41致谢41-42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