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_前后_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4月No.2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S ocial Sciences )Apr.2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李 瑛(19652),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的教学与研究。

“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李 瑛
(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
摘 要: 二十多年来,隐喻的传统修辞受到了认知语言学的挑战,使人们对隐喻有了新的认识,隐喻并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方位隐喻中的“前后”域的隐喻拓展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方位隐喻 “前后”域 意义拓展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04)02-0064-04
On Orientational Metaphor “Front and B ack ”
L I Y ing
(School of Foreign L anguages ,Xihua U 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Abstract :Metaphor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scores as a kind of figures of speech in language ,which is challenged by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recent twenty years.Such a new cognition toward language brings fresh perspective for peopl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tensional meaning of Orientational Metaphor “Front and Back ”.
K ey w or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orientational metaphor ;“Front and Back ”domain ;extensional meaning
一、引言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空间方位,即上-下(up -down )、前-后(front -back )、里
-外(in -out )、深-浅(deep -shallow )、中心-边缘(central -peripheral )等[1],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三维概念,人
们将其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投射到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从而形成了用表示方位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这就是利用某些事物的物理基础与人们的心理体验之间的相似性,合二为一地产生一种表达方式。

二、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新范式,其表征方法主要有三种: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

其中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也
包括隐喻”[2]。

这样就把隐喻归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
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Lakoff 和Johnson 。

而在此之前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并非如此。

最早的隐喻研究要追溯到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提出了“对比论”,认为表达同一意义的两个词的关系是对比关系。

而后具有影响的还有美国修辞
学家A.Richards ,他大胆地从心理学、哲学、语言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拓宽了修辞学研究的领域,利用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帮助解释修辞语言的各种功能,认为词汇意义必须通过语境才能得到正确理解,同时还认为“隐喻是修
辞学中的一个主要方面”。

[3]
在《修辞学》书中,Richards 提出
了隐喻的互动理论,即语言相似性的关系,例如,cold war ,就
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符号“a kind of war with no firing ”。

[4]继
Richards 之后,Black 进一步发展了隐喻研究理论,他认为隐
喻并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还是思维的方式。

胡曙中先生对传统的修辞学研究理论做了如下的阐述:
“……隐喻只与文字相关,与思想行为无关”[5]。

上述理论均
属于传统隐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世纪80年代,Lakoff (1980)提出了隐喻概念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隐喻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的哲学基础为“体验哲学”,即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靠的是人们以前所具有的身体经验和知识,它
不同于客观主义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独立于人的思想而客观存在的事物。

体验主义认知观认为,人的思维早于语言,人们对隐喻的解读靠的是经验、百科知识及特有的文化。

体验主义认知观认为:思维是基于人体感知的,并具有想象性;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以及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6],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概念结构和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征。

因此, Lakoff“体验主义”认知观极富挑战性。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人们首先认识的是自己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再通过人们的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相关的新认识的、抽象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这样就产生了两个认知领域的投射,由此而产生了抽想意义,亦即我们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并在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时,寻求语言的一般性规律。

在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隐喻被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下面我们将根据方位隐喻理论,对“前后”域所产生的隐喻及其所拓展的隐喻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
“前后”域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方位隐喻属于常规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构建的系列隐喻概念,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共同之处,对世界的认识始于对空间的认识。

方位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意象图式这个基本结构和关系上的,因为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认识的基础上而构成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人们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

Lakoff总结了多种意象图式,如,部分-整体图式(The PART-WHOL E Schema)、连接图式(The L IN 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The CEN TER-PERIPHER 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 SOURCE-PA TH-G OAL Schema)、线性图式(L IN EAR ORDER Schema)等[7]。

而前-后图式(FRON T-BACK Schema)则是其中之一。

人们可以根据自已的经验—“前”和“后”的垂直面关系(vertical plane)来形成一个完形结构,将具体的源域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以形成隐喻概念,这种隐喻概念不是任意的,而是源于具体的日常生活经验。

例如:
(1)He stande in f ront of the building.(他站在楼前。

)
(2)他坐在小张的后面。

(3)The girl showed a bold front.(那个女孩表现出大胆的样子。

)
(4)这事是他背着我干的。

对以上四个句子进行分析,例(1)和(2)都是表示方位的、具体的前后概念,例(3)和(4)却是将具体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隐喻概念,即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前”和“后”
的意义得到了拓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前后概念的投射发生在纵坐标范围之内,语境中的“前”或“后”就无隐喻的拓展意义;如果具体前后概念的投射发生在纵坐标范围以外,语境的“前”或“后”就具有了隐喻的拓展意义。

人类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相同,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就具有基本的、相通的认识,就能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

并且“语言的共性不在语言的形式上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8]。

尽管语言形式不同,但感知和认知能力却是相同的,因此,方位隐喻概念不仅可出现在英语中,也同样可出现在汉语中,并且均能为世人所理解。

下面就对英汉“前后”域方位隐喻的拓展意义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1.先进在前,落后在后
经验基础:身体强壮或表现积极的一般走在前面。

例如:
(1)They are far ahead militarily.他们在军事上遥遥领先。

(2)The America is often in the f ront of scientific knowl2 edge.美国常处在科学知识领先地位。

(3)He has some f orw ard views.他有一些进步的意见。

(4)Because of his long illness,Tom was backw ard in his studies.汤姆由于长期患病,学习上落后了。

(5)In some countries living conditions improved;in some they went backw ards.生活条件在某些国家里有所改善,在某些国家里却越来越差。

(6)They are behind us in technology.他们在技术方面不如我们。

(7)He was never behind in offering suggestions.他提建议从不落在他人后面。

(8)We mustnπt f all behind the others.我们一定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了。

(9)He did not want to be behind-hand in generosity.他不愿在慷慨殷勤方面落后于别人。

(10)They are rather backw ard in coming forward with the needful.在帮助贫苦人方面他们不大踊跃。

从这些英语句子和对照翻译的汉语句子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意义都是一致的,汉语中还有“先进”、“落后”、“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及“起表率作用”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人类认知能力的共性。

2.早/快为前,迟/慢为后
Guyan(1988)认为,空间是时间的表征模式,时间的表示主要是通过空间的隐喻来实现的[9],因为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早于对时间的认识,并且空间比时间具体,也比较容易为人理解。

下列例子均采用空间“前后”隐喻来表示时间的意义。

例如:
(1)A child of four years that can read is f orw ard for his age.四岁的孩子能读书,以其年龄而论是早熟的。

56
第2期 李 瑛:“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2)He knew his lesson and was f orw ard with his an2 swers.他了解他的功课,且能迅速回答问题。

(3)Sprimg is backw ard this year.今年春天姗姗来迟。

(4)He has been backw ard to begin his canvass.他迟迟不着手进行游说。

(5)The postman is behind his usual time today.邮递员比往常来得晚。

(6)The clock was behind.钟慢了。

(7)The train was running behind.火车误点了。

(8)The company falls far behind in his dues.这个公司拖欠应付款项过久。

(9)Hey,back of f a little,I donπget you.喂,说慢点,我听不清。

(10)Tom is a backw ard child.汤姆是个迟钝儿童。

但当空间的隐喻被用来表示时间的时候,“前”不仅能够表示未来,还可以表示过去,它可分为两种:“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10]。

例如:
1)“时间在动”隐喻系统(把过去的、先发生的事件作为前):
before the year1994在1994年前
Come at ten,not bef ore.十点钟来,可别来早了。

We can avoid danger if we get into the habit of thinking a2 head.我们若养成习惯事先思考,就会免去危险。

2)“自我在动”隐喻系统(把未来的事件视为前):
in the years ahead在未来的岁月里
look f orw ard to the future展望未来
I donπt fear what is ahead.我不害怕即将来临的事情。

/我不害怕我们面临的问题。

My joy lies behind.我的欢乐已成往事。

在汉语中用“前”、“后”来表示时间的概念还有许多,在这方面,其词语的用法比英语丰富。

例如: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前赴后继、前涌后挤、前功尽弃、前车之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以前、前天、几天前、前半响、前半夜、前夕;以后、后天、几天后、后半响、后半夜、后汉、年后[11]
3.社会地位高为前,社会地位低为后
经验基础:按照地位的高低依次入场、就坐。

如:“领队”、
“领袖”、
“领导”往往走在前面;高官坐在前面或主席台前,即“主席台前或台上就坐”。

(1)A soldier comes af ter an officer.士兵低于军官。

(2)Jack is at the head of a business.杰克担任一个公司的总经理。

(3)He is the head of the delegation.他是代表团的领队。

汉语的表达法中还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了不管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在法律面前都应得到平等、公平的对待。

4.重要在前,次要在后;重视在前,轻视在后
经验基础:人们做事一般有轻重缓急之分,重要的事情往往先做,次要的事情常常后做。

(1)The Founder puts quality bef ore quantity.方正公司把质量看得比产品重要。

(2)A f ter water,food is the most important need for hu2 man life.食物仅次于水,是人生存的必须。

(3)When we have no strength,we get the back of the hand.我们如果没有实力,就会被人瞧不起。

(4)Donπt turn your back on purchases from second2hand stores.不要小看从旧货店买来的东西。

(5)Next to skiing,she likes hiking.她喜欢步行,仅次于滑雪。

51大方在前,害羞在后;大胆在前,胆小在后
经验基础:大方或胆大的人一般出现在人群的前面。

(1)She is a f orw ard young woman.她是一个大胆的少妇。

(2)Ask her to dance;donπt be backw ard1请她跳舞呀,别怕难为情。

(3)She is backw ard in giving her views.他怯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He said he could swim,but he backed dow n when we got to the lake.他说他会游泳,可是等我们到了湖边却畏缩不前了。

汉语中表示该概念的还有“共产党员要站在……的最前列”(比喻工作或事业中带头的地位)、“勇往直前”(胆大)、“缩头缩脑”(胆小)和“畏畏缩缩”(胆小)等。

这些表达式都是从空间的具体概念引申出来的抽象的隐喻概念,同英语抽象的隐喻概念同出一辙,这都是人类共同的感知、认知能力的结果,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

61公开在前,秘密/隐藏/隐蔽在后
经验基础:公正的事物不怕摆到桌面上来,非公开的事物会藏起来,放置于后。

(1)Y ouπve got to f ront for us.你得为我们作掩护。

(2)The manager was only a f ront for Johnπs special ac2 tions.这个经理只是约翰投机买卖的掩护人。

(3)The joint venture financed a project up f ront.那合资公司公开资助一个项目。

(4)Malice lay behind his smile.他笑里藏刀。

(5)He did it behind my back.这事是他背着我干的。

(6)The society held its meeting behind closed doors.这个社团秘密开会。

66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
(7)S omeone must be at the back of this.这事一定有人在
背后捣鬼。

(8)He kept back a part of the money for his own use.他隐
藏一部分钱为自己用。

该隐喻的汉语表达法还有“恭维背后暗藏阴谋”、“当面
不说,背后乱说”和“前台”
(比喻公开的地方)等。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提供了一个信息:微软的高层会议曾在半开半闭的车库中召开,这表明了会议秘密进行的情景。

同理,操不同语言的人们同样能理解禁闭大门/门背后的秘密行事。

这些又都表现出人类相同的认知心理。

71盼望未来在前,回顾往事在后
经验基础:人的感官,特别是眼睛自然向前看,由于面部向前而导致人的身体自然向前移动,因此,“向前”就能表示一种好的、乐观的精神状态,即人们对未来、前景总是充满希望,而对过去总有一种怀旧、伤感的感觉。

(1)The old often look back on their youth.老年人常常回
顾自己的青年时代。

(2)Y es ,think back ,he had been careless 1是啊,回想起
来,当时他太粗心了。

(3)Once started hitting again ,Dad πs early instruction came rushing back to me .我再次开始打球时,耳边一下回响起父
亲当年的教诲。

(4)As I look back ,it πs clear that he had deliberately kept all of that hidden from us to avoid spoiling our fun.我回头想一
想,很明显父亲有意掩饰了这一切,他不愿破坏这欢乐的气氛。

(5)We are all looking f orw ard to his coming to the meet 2ing.我们都盼望着他来出席会议。

(6)My joy lies behind.我的欢乐已成往事。

(7)In China needle treatment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
在我国,针刺疗法从古代起就有了。

类似的汉语词语还有“前途无量”、“前景广阔”和“前程似锦”等等。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前后”域隐喻拓展意义的语言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英语与汉语的相同之处在于,在非文化认识的范畴中,人类对相同的空间概念的认识是相同的,具有共性;英语与汉语的不同之处在于,英语属于分析性语言,“前后”域所表达的抽象的隐喻概念较汉语更丰富,语言的内在联系即语言的具体意义与拓展的抽象意义之间的联系较明确,英语的用词几乎具有一致性,只是词性的转换,即由介词或名词转为动词或副词或形容词等。

然而,汉语的表达式(汉语对应翻译)却只有一部分与英语相似,有的与“前”、“后”两词毫无相关,这是语言结构上的差异造成的。

综上所述,上述隐喻是将源域“前-后”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上,使这些词的意义得到了拓展。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
投射是“单向的,部分的,而不是随意的”[12]
,与人们的经验
基础息息相关。

由于“方位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类共同的空间概念,不同语言中的这类概念隐喻具有相当普遍的相
似性”[13]。

因此,上述大部分例子都表现出英语和汉语的意
义有极大的相似性。

虽然有的表达方式不同,但人的认知心理却是相同的,人们能够较容易地通过这种认知能力理解词义的内在联系,即通过对某一领域认识的经验去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寻找出语言的规律,以掌握更加丰富的词汇意义。

从这点出发,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也对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扩大词汇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41[2]Ungerer ,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6.251[3][4]胡曙中1美国新修辞学研究[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98~2111[5]胡曙中1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3321
[6]Lakoff ,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Basic Books ,A Member of the Perseus Books Group ,1999.4971
[7]Lakoo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273~2751[8]赵艳芳1认知语言学[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31
[9][10]周 榕1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J ]1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1891[11]王 寅1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3241[12]蓝 纯1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 ]1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4):7~131[13]李国南1辞格与词汇[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871
7
6第2期 李 瑛:“前后”方位隐喻义的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