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出于情,胜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制,出于情,胜于情
以前时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人的礼教”。
这句话起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近代中国的百年曲辱历史使得人们对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动摇。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明,面对船坚炮利,我们的文化自信被摧毁了。
随着西方民主思潮与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布,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运动。
新文化运动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学说妖魔化,用“吃人的理论”来完全概括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说与传统文化,用愚昧与迷信作为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我国古代科技的标签。
因此,我也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礼制一直都是腐朽的落后的,束缚着人们的感情,麻木着人性,酿成了很多悲剧,甚至,我还有,中国传统思想都是落后的想法。
可是,在读过礼记中的一些文章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
我国古代的礼法是有积极意义的,甚至,对于我们现在也是一样。
礼,并不是不通人情,压抑人情。
相反,礼是出于情,它引导人民更好的表达情感,对情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保证和谐的社会环境。
说“礼制吃人”是片面无据的
首先,从礼制的含义来说,礼制就是以礼制国,通过种种礼仪规范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那么这个“礼”到底是什么呢?首先礼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
《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 。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其次,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再次,礼是社会伦理秩序。
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各色人等要怎样才能和谐共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礼,就把人们的关系划分为“无常”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
并且,规定了相处的原则。
礼是国家典制。
周公之礼作乐,礼指的就是国家纲纪和大经大法。
然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
所以,礼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井然,和环境的和谐才规定的。
然而,在古代社会,人民最盼望的就是安定太平的时代了,礼恰恰顺应这一需求。
怎么能说礼是吃人的呢?
从礼的缘起看,礼记说,礼缘人情而作。
也就是说,礼本于情,是为了更合理恰当的表达人性。
从古人对待死者的态度就可以看出。
礼提倡,“丧之中庸”,就是指,一方面要表达哀痛,父母初死三日要不吃不喝,晚上睡在丧庐里。
另一方面,对被伤过度的人也要加以节制。
丧事第三天,必须进食,辟踊满三次,旁人就会提醒子女要节哀。
这是为了保护生者的身体,避免“以死伤生”。
死者已矣,生者为大。
是极为人性化的。
所以,守孝三年,是要生者慢慢化解悲痛,不要悲痛过度。
而且,礼制的规定,还可以使一些并不孝顺的人被迫的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提升哀情,以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礼和情的关系是既因之而有限制的双重关系。
礼是情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不同的礼法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比如,君臣,夫妇,父子等不同的身份地位都有不一样的礼法制度。
以求相处的得体恰当。
另外,礼可以节制人们的情感,避免感情过于激烈,达到一种中庸和谐的境界。
从礼对情感的解读看。
礼把情感化分为三种:情欲,感情,人性之情。
对于不同的情,礼制有不同层面的作用。
相对于情欲而言,礼是规范禁忌;对于感情而言,礼是细化的可表现于物质形态的礼仪,礼物;而对人性之情,礼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意义。
人们有自己内心的感情来制定并遵守于外在的礼仪规定,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的用西方思想“打倒孔家店”,到“改革开放”时的用西方思想发展经济。
崇尚西化以来,在庸众媚俗的功利趋向下,文化生态失衡,世俗娱乐性文化畸形繁荣;人文精神丧失,阿谀奉承类文章俯拾即是。
“礼制”中一些优秀的文化,现代人已经快要淡忘了,这是中华传统的遗失啊。
由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缺乏对自身的现代意义上的批判意识,使这个运动没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最终以政治意识取代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进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文化与政治之间的不同概念被混淆了,政治问题被知识界当作文化现象,文化现象也被统治者当作严肃的政治问题了。
于是,在政治高压的作用下,道德和礼制这些文化传统也渐渐失落沦丧了。
礼是中国文化几千年超越地缘和血统的核心,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以利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有着形同的理念----礼,这个维护民族团结的核心。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却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于养育了自己的中国文化,犹如好吃懒做之徒,自己不思进取或定位不准,没能升官发财,却不遗余力地责怪祖宗的基因不好,去把祖坟一一刨掉,非要按照比尔.盖茨的模样去整容!为了立于世界现代国家之林而反传统。
真正优良的传统,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等就这么被反掉了,只剩下尔虞我诈,欺上瞒下,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卖身求荣,心狠手辣,厚颜无耻了。
结果呢,不仅传统失去,连文化也堕落了。
相反,亚洲的一些受儒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日、韩、新加坡等,它们不仅未发生大规模的摧毁传统文化的运动,而且将这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了,比我们更早更快地步入现代国家的行列了。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能抛弃传统思想——“礼”。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
”近代以及现代的一些思潮,使得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传统文化被批判抛弃。
丧失了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飘泊的民族,民族自信心与信仰空前缺乏。
乃致陈寅恪说自己“托
命于非驴非马之国”。
中国失去了文化自我,中国人成了没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所以,我们还是要在现代保留一些礼仪精神气质才好,这是顺于人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