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
[组成用法]
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
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
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
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许预之曰:非也。
少阳胆经,循胁入耳……小柴胡汤主之,三投而病止,续得汗解(《伤寒九十沦·证四十》)。
有以口苦咽干为主证的,如祝湛予治李某,患病月余,胃纳不适,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血胆红素3.6 mg%,肝功能等检查均正常,证屈肝胆湿热,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服药后诸症渐减,至36剂,查血胆红素降至1.2mg%,无何不适(中级医刊,1979¨0:46)。
有以发热为主证者,如欠数道明治一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患者4岁发病,曾诊断为白血病,最后诊断为本病。
患者经常发高热,体温38~40°C,有时关节红肿,面色苍白,贫血显著,颈、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腹饱满尤以心窝部明显有抵抗与压痛,二便正常,脉浮数。
脾肿5.ocm,肝肿5.0cm,血红蛋白45%,红细胞272万/立方厘米,白细胞6 700/立方厘米。
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无效。
投小柴胡汤,一个月后一般状况日益好转,2个月后体温正常,淋巴结缩小,精神及面色好转。
以后又与连珠饮(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桂枝、甘草)合用,8个月后获愈,停药观察13年未复发(汉方①临床,1968;15(11~12):133)。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一条》载本方治疗“产妇喜汗出”.夏仲方先生由此发挥,将本方用于治疗神经紧张的多汗症,取得较好疗效。
如具治疗一40岁男子,十多年来在吃饭、讲话、工作紧张时面红汗出,多在头面及上半身,下半身毫无汗出,夜眠或白天休息时均不出汗。
舌尖红,苔薄白,脉弦如张弓。
拟小柴胡汤治之.连服月余,诸证悉除(施杞主编,《上海历代名医方剂集成》,学林出版社,1994.556)。
薛己用本方加生地、连翘、丹皮
治疗皮肤病赤晕如霞,作痒发热,身起疙瘩属肝火血燥者\。
对于一些怪病,如胃脘奇痒等也可使用本方治疗。
苏希卿用本方合四物汤治疗“阴阳脸”,即寒热交作时面部以鼻梁为界左右颜色互异,左红则右白,右红则左白(辽宁中医杂志,1983;2:17)。
在具体运用方面,虽说有很强的个体经验性,但总脱离不了经典证的五大方面,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和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提纲证。
在众多的方证条文中,值得重点说明的足“胸胁片满”和“休作有时”。
在《伤寒沦》中,小柴胡汤条文共17条,而㈩现胸胁苦满或疼痛的条文竟达9条之多,是其他方证不能相比的,这也说明“胸胁苦满”对识别小柴胡汤证具打重要意义。
仲景所说的胸胁苦满是有特定内涵的,它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表现为胸胁内有壅塞胀满的感觉。
后者则是医者的他觉,即心窝邢发硬,肋弓下有压迫性苦痛,肝区有抵抗和疼痛等感觉,若用食指与大拇指捏住两胁部的皮肤及皮F组织,可有组织肿胀变厚的感觉,同时患者有痛觉过敏。
这种腹证也有人称为“季肋部浮肿带”。
胸胁苦满的出现与否,是很多疑难杂病是否可以选用小柴胡汤及柴胡类方的最有力证据。
说它是重要的依据,但并不是说它是唯一的依据,临床亦有无胸胁片满证而可用小柴胡汤取效者,辨证用药不可执着。
一般来说,急性病多凭“寒热往来”,慢性病多注重“胸胁苦满”。
所谓“休作有时”是指病证的出现与时辰、季节等有一定的关系,在发病时间上有—定的规律性、周期性和反复性,如子时哮喘,午时瘫痪,酉时嗜睡等,这些也是识别小柴胡汤证的重要方面。
运用小柴胡汤抓主证是关键,但对于或然证也不该漠视,尤其是主证不明显时。
因此,仲景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对于或然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详细的论述。
不过,临床实践中发现或然证远远超出经文范围,而且表现上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具体操作中要有极高的原则性与极大的灵活性。
由于小柴胡汤的或然证较多,这就决定了临证加减必不可少。
对此,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不作赘述。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为了照顾到具体的兼证也常合
方应用。
如与小陷胸汤合方,名柴陷汤,治疗咳嗽痰粘,伴胸胁苦满及心下压痛者,多用于呼吸道感染伴消化道炎症者;与半夏厚朴汤合方,名柴朴汤,治疗胸闷胁痛、咽喉、食管异物感、精神不安定、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苔白腻者,多用于支气管炎、哮喘及神经官能症患者;与五苓散合方,名柴苓汤,治疗小柴胡汤证伴见尿量减少、浮肿、门渴者,多用于肾炎、急性胃肠炎、伤暑、浮肿患者;《景岳全书》的柴平煎,即本方与平胃散合方后化裁,治小柴胡汤证兼腹满,苔白腻者。
尽管小柴胡汤的使用很广,几乎涉及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但只有出现小柴胡汤证时使用它才会安全有效,这就是中医治病始终离不开辨证的道现。
有是证使用是药,有是证便用是方。
没有柴胡证而滥用柴胡汤,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疗效,反而会出现副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丁小柴胡颗粒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有地滋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继续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在当时给小柴胡汤的滥用开了绿灯,再加上厂家通过杂志、学术会议等宣传,小柴胡汤还能治疗各种急性热性病、感冒、肺炎、慢性胃肠障碍等等,人们不论有无小柴胡汤方证,仅仅依据这些西医诊断病名就纷纷争服小柴胡汤。
结果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不断爆发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1994年1月~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问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
所谓日本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主要原因是应用时脱离厂辨证论治的结果。
准确使用小柴胡汤的前提便是对柴胡体质及柴胡证的掌握(关于柴胡体质及柴胡证的内容可参见《中医十大类方》)。
而月。
这也是正确使用柴胡类方的先决条件。
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其先决条件是有柴胡证的存在,否则便不能但见一证了。
即是要先弄清柴胡证的具体内容,确定以何证为用方目标。
[原文点睛]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
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善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
7.大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日。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膳而呕,日晡所发湖熬,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4)
9.妇A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4)10.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以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8)
11.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着,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汤。
(149)12.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脚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29)
13.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230)
14.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231)
15.本大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266)
16.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79)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94)
18.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十一条》)
19.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
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
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
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
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一条》)
20.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若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千金>三物黄苓汤条》)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苹、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论精选]
徐灵胎: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
去滓再煎者,此方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伤寒论类方》)。
曹颖甫:柴胡以散表寒,黄芩以清里热,湿甚生痰,则胸胁满,故用生姜、生半夏以除之。
中气虚则不欲饮食,故用人参、炙甘草以和之,此小柴胡汤之大旨也(《伤寒发微》)。
方有执:柴胡少阳之君也;半夏辛温,佐柴胡而消胸胁满;黄芩苦寒,佐柴胡而主寒热往来,人参、甘、枣之甘温者,调中益胃,止烦呕之不时也,此小柴胡之一汤,所以为少阳之和剂与(《伤寒论条辨》)。
吴谦等:邪传太阳、阳明、曰汗、曰吐、曰下,邪传少阳惟宜和解,汗、吐下三法皆在所禁,以其邪在半表半里,而角于躯壳之内界。
在半表者,是客邪为病也;在半里者,是主气受病也。
邪正在两界之间,各无进退而相持,故立和解一法,既以柴胡解少阳在经之表寒,黄芩解少阳在府之里热,尤恐在里之太阴,正气一虚,在经之少阳,邪气乘之,故以姜、枣、人参和中而预壮里气,使里不受邪而和,还表里以作解也(《医宗金鉴》)。
来源:小柴胡汤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人参(18g);半夏清,(18g);甘草炙,(18g);生姜切,(18g);大枣擘,(12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
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
(1) 呕逆加生姜、陈皮。
柴胡(2) 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
(3)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 若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 咳嗽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6) 虚烦加竹叶、粳米。
(7) 齿燥无津加石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 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 心下痞,去大枣、加牡蛎。
(11) 心下痛,加青皮、芍药。
(12) 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 本经头痛加川芎。
(14) 发黄疸加茵陈。
方义
(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臣。
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
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
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
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方
(1)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汤(崔氏),治同。
(2)本方加陈皮、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5)本方除黄芩、甘草,加桂枝、茯苓、龙骨、牡蛎、铅丹、大黄,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不可转侧。
(6)本方去半夏、人参、姜、枣,加桂枝、干姜,花粉、牡蛎,名柴胡桂枝干姜汤,治伤寒汗下后,胸?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亦治疟发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7)本方去半夏,加花粉,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往来寒热而渴,及劳疟。
(8)本方去柴胡、黄芩,加厚朴,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发汗后腹胀满者。
(9)本方除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名柴胡饮子,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
亦治疟疾。
(10)本方加羌活、防风,名柴胡羌活汤,治瘟疫少阳证。
(11)本方加桔梗,名柴胡桔梗汤,治春嗽。
(12)本方合平胃散,名柴平汤,治湿疟身痛,身重。
(13)本方加青黛、姜汁糊丸,名清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14)本方一分,加四物二分,名柴胡四物汤,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
(15)本方与四物各半,名调经汤。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方解】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
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
本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
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药理作用免疫作用
小柴胡汤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异常增殖细胞凋亡,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明显萎缩。
郑辉等建立大鼠内异症动物模型,探讨小柴胡小柴胡汤汤冲剂治疗大鼠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发现小柴胡汤治疗大鼠内异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Fas 蛋白的表达,促进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而实现的。
左连东等的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对EMS大鼠异位内膜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局部环境中的免疫状态和功能而诱导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小柴胡汤能促进骨髓机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加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增强TH细胞与B细胞活化,诱导干扰素,增加抗体的产生,从而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川喜多卓对小柴胡汤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对促细胞分裂素活性、多克隆B 细胞活性以及佐剂活性均有诱导作用,小柴胡汤能促进B细胞成熟,并促进机体产生抗体。
周红的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对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不全,能通过促进垂体-肾上腺皮质而起明显改善作用。
小柴胡汤在调控免疫反应方面具有多种复杂的机理,以对免疫抑制状态最为有效。
抗炎作用
小柴胡汤具有激素样及非激素样抗炎作用,能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抑制水解酶的释放及抑制巨噬细胞分解白三烯,从而减轻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河福金等观察小柴胡汤对酒精性肝损伤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本方能促进肝内糖、蛋白质的合成,增强肝细胞对有害因子的抵抗能力,能很好地保护肝细胞膜系统,提高其稳定性。
周真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小柴胡汤能够诱导细胞白介素产生,认为这种作用是该方抗炎作用的基础。
刘中景等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对DHBV的复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以20倍剂量组的抑制作用最佳;且小柴胡汤中不同的药味对DBHV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全方作用较半方及单味柴胡为优,显示了复方治疗的优势。
抗肝纤维化作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主要取决于胶原的合成、沉积、降解、吸收的动态平衡。
当胶原合成与沉积大于降解与吸收时,肝内胶原纤维增加,就会逐渐形成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消退的特征是肝纤维化基质的降解和正常肝组织的恢复,提示促进细胞外基质各成分的降解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途径。
动物实验显示小柴胡汤对大鼠肝纤维化有良好的干预作用,可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张琪等采用四氯化碳、花生油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并用不同剂量的小柴胡汤进行干预。
结果表明小柴胡汤通过在肝纤维化早期下调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 mRNA的表达而减轻大鼠肝纤维化的程度。
临床运用
1、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
”(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
)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
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
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
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
腠理者,少阳之分也。
故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症,亦为病之标也;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腠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表症亦可除矣。
”刘渡舟教授之论述,言简意赅,深切临床实际,亦可谓先得我心者也,故详加引述,以饷读者。
由此可知无论经方抑或时方,治疗外感疾病诸方中,能广泛适应,普遍使用者,唯有小柴胡汤而已。
此外,小柴胡汤亦可治疗风温、瘟疫、湿温等初起证候。
如《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
”《得效方》谓:“小柴胡汤治挟岚嶂溪源蒸毒
之气。
”《苏沈良方》则曰:“此药极解暑毒。
”类此之论述,诸书散见极多。
是以知小柴胡汤不仅为治疗感冒风寒之圣剂,亦是其他外感热病之良方。
2、“但见一证”,辨治独特
小柴胡汤之主证,医书每将《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
将“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
然《伤寒论》原文又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对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名家所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
余临证间,以小柴胡汤治愈感冒发热者不知凡几,其中不乏小柴胡汤正证。
然四大证中,仅“发热”起伏有时一证为人人所必具,其余三证及四证悉具者殊不经见,但口苦咽干证则为绝大多数患者所具有。
不过,在以小柴胡汤治愈之病例中,其热型有典型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亦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成一定时间之周期变化。
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即是“寒热往来”之一种形式。
3、不仅外感,内症多倚
小柴胡汤不仅为治外感热病之要剂,用以施治内伤杂病,同样功效独特,非同凡响。
《皇汉医学》曾曰:“凡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肋膜炎、肠窒扶斯、疟疾、胃肠加答儿、肝脏病、肾脏肾盂炎症、妇人病等悉能治之。
”虽已概括十余种病症,其实小柴胡汤于杂病中之治疗范围正远不止此。
如《苏沈良方》又云:“常时上壅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之妙……”罗谦甫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