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魅力课堂》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魅力课堂》读后感想读书体会
陶一凡
拿到《魅力课堂》这本书好久,但都一直搁置在我那简陋的办公桌一隅,直到学期末,领导布置开学后要交读后感,才悻悻然带回家。
说实话,毕业班工作比较繁忙,平日里甚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和这本《魅力课堂》的结缘,来自于领导的任务,但信手翻阅下来,却欲罢不能。
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已有7个年头,没有老教师的丰富经验,也没有青年教师的敢打敢拼,自己
“欲罢不能”
”
师豁然开朗,犹如新生,吾必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并实践,让课堂焕发真正的魅力!
魅力课堂读后感庄莲花
这本书分别从把握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形式两方面出发,甄选教师们的经典教学设计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案例,并针对案例进行了教学延伸,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加以分析和说明实现高效教学的策略和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这些艺术和方法对于我们每一个一线的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它能使学生更加兴致勃勃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更加高效。
其中提到的孙振教授对《济南的秋天》的文本解读让我佩服教学之美;对钱理群教授在《雷雨》中的注解深深感叹教学的内涵之深;特别对作者提出的“引”、“问”、“比”、“动”、“趣”五字教学形式分析感到收获颇丰,同时感受到教学之灵动。
首先,课堂的魅力来源于教师丰富厚重的文化知识底蕴。
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上学和工作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积淀。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每个老师的的份内工作。
当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有了困难,有了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时候,如果此时的老师表现出的是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会怎么看待?反过来,如果老师寥寥数语、简单的一指一点,在学生看来复杂的问题已被老师迎刃而解,学生什么感想?除了佩服还能是什么!平时与学生聊天中,你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把学生的问题放在科学、专业的层面给学生以正确指导,学生会怎么看待你?学生问了你一个超出你专业的问题,而你跟他解释的头头是道,他会怎么审视你?他会为你所拥有的渊博的学识而折服,并且会产生一种向你学习,以你为榜样的冲动!这不就是你的魅力吗?
其次,课堂的魅力来源于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345
(四)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五)变“勉强”教育,为主动学习,(六)更加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
但是不管什么课型,我认为全部要按照课前延伸,课中探究,课后提升来进行教学设计,再在课中探究部分渗透四个环节,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课的课型不同,特点不同,要有不同的流程,要灵活运用流程中的各环节,课堂是动态的,你固定不变,势必把教师框在模式里面,课堂更加呆板,更加机械,我也多次讲过;“今天的教学,是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当学生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或交叉路口的时候,教师要正确引领,不是老师设计好了,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围着教师转”;“我们不能再把孩子教到教材里面去……”;“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的脖子上再长上老师的脑袋”,“老师要做一个赶海的人,把学生引领到知识的海洋,让孩子做大海中的一条小鱼,他要去寻找海洋
中的微生物作为食物,使自己茁长成长,他要去迎击风浪,在大风大浪中锻炼,他要去躲避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现实,学会生存;他要做大海上空中的一只海燕,搏击长空,自由在的翱翔蓝天……”等等。
试想如果这样固定教学模式,我说的这些老师怎样在课堂上完成?
另外,课前延伸是指什么?教学设计,老师侯课,课前预习,课前演讲,课前搜集资料,课前讨论,课前准备算不算课前?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是指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六个环节,如果说我们把课前延伸只看作是课前预习的话,杜郎口的预习课将怎没上?
再说课中探究环节,我想不管上什么课,都离不开探究,但不能把它作为步骤来死板硬套,要灵活运用,首先要弄清这个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现在许多老师的授课,总是把课中探究作为步骤再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节,我的理解是这四个环节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灵活运用,如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学(自学)——研(合作交流)——展(展示反馈)——教(精
容把握的理解。
而后半部分篇章则是以引、问、比、动、趣来理解如何把握教学形式。
对于我来说,后半本书对于我的吸引更大,对于我的启发也更加的深刻。
1、万事开头难,引问是关键
对于一节课来说,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怎么样能够把学生引入进这节课中,课的开始部分“引问”的创设就至关重要。
为什么有些老师的课听起来很愉快,学生很有兴趣,而且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主要问题还是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教授的知识上,对于他们来说,吸收这些知识的速度明显加快。
因此,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如何把“引”“问”这2个字做到有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课的过程中,有一点也非常值得借鉴。
与学生一起“取舍进退”。
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中,教师在进度与预设效果时会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也做好了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
但是在整节
课的教学过程中,当一部分学生出现很难吸收知识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放下脚步,回头再次引导呢?作者的观点就是“取舍进退”,这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让我们懂得更好的关心学生、贴近学生。
2、择优示范,向学生学习
在体育课堂实践练习过程中,如果单靠教师的教授,那么课堂会趋于一种病态的教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退化,对于未来的成长是致命性的。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学生学会了就是好的了,而是能够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能够让学生会教,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会”。
按照如此说法择优示范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择优示范的优势在于请好的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与讲解,同时以学生出面进行示范,能够让学生更能够体会到可行性,成功性。
“他也能行,为什么我不行呢?”如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愈趋于高涨,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而如此做法,还能够让教师更加融入学生团队,得到学生的喜欢与认可。
3
出魅力!。
什么是
教学必须有趣。
关于学习的古训“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暗示学习与快乐无缘,是艰苦乃至痛苦的。
无趣的、痛苦的学习使学生处于被迫、压抑的状态,他们不会在学习中投入感情,也不会从学习中收获感动,这样的教和学又怎能高效呢?现实中,其实有大量的教师苦苦地教、学生苦苦地学。
但是,有没有高效又有趣的教学呢?肯定的!书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面对重重压力使教学变得有趣确实不易,但这更显示其迷人和美丽,更值得我们教师追求。
对教师来说,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一是把握好教学内容,二是把握好教学形式。
把握好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能够凸显学科教学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这类似于厨师选好的、对的食材;把握好教学形式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恰当的、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精华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富有热情地学习,这类似于
优化菜品的“卖相”和用餐环境。
把握好教学内容体现在五个方面:高、思、实、正、通。
把握好教学形式体现在五个方面:引、问、比、动、趣。
新教改本来形势逼人,我们应该急起直追。
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
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我们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足够敏感,找到问题才能确定改进的方向。
由自己生成的问题针对性更强,由问题驱动的行为哼持久也更有效。
第二,我们要加强知识的学习和储备。
在信息时代,影响进步快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拥有信息的多少和搜寻信息的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面临具体问题时需要收集信息,借鉴前人和同行的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线索;平时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观摩和讨论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
性。
(1
(2
比、
(3
(4
例如: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即可完成;要么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是否理解,只要对照教材,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要么问题指向性不清晰,学生不知如何思考;要么问题确实很难,学生根本没能力解决;要么呈现形式是知识点加练习题,学生学生厌倦。
如何提出好问题?针对学习目标直接提问;将问题置于现象之中将问题置于故事和典故之中;将问题置于现实问题或事件之中;将问题置于学生的认知弱点和价值观的转变之中。
如何提高解决原始问题的能力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建立和强化应用知识。
2、从整体出发,抓主要矛盾,建立正确的简化模型。
3、学会挖掘和挑选有用的数据。
4、运用创造性问题。
5、学会运用信息反馈方法。
结合科学教学的特点,把握好教学形式中的“动”是又一个关键。
审美大事朱光潜指出:“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
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
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
”
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上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等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个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于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这三位大师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共同的期许——让学生“动起来”!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设计大量的小组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探究活动,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有效吸引学生的有向注意;跟踪思维;体验科学事实;理解科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