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及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此,麦克·杨提出一种实践的建议,即学生 在 16岁以前主要接受学术性的学科知识,16岁 以后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专门化教育,才能使学 生在学业及就业上做出最好的选择,为未来做好 准备,促进教育公平。这也体现出 “强有力的知 识”作为介于极端的知识客观性与极端的知识社 会性之间的中间体,兼具客观性与社会性。正如 麦克·杨所说:知识的社会性并不损害其客观性, 恰恰相反,这是它的条件。[4]220
(一)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协调 从思想发展上看,麦克 · 杨提出 “强有力的 知识”经历了从坚持保守的传统主义知识观到倡
收稿日期:20170619 作者简介:张维忠(1964—),男,甘肃天水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燕巧(1994—),女,浙江东阳人,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褚 小 婧 (1984—),女,安 徽灵璧人,浙江师 范大学 教师教 育学院 博士研 究生。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族数学与数学课程改革”(15YJA880107)
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理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协调不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才是更好的知识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系统性知识的获取追求教育公平等理念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知识取向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安排实施渠道的拓宽实施效果的提升课程最终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都有所启示
2018年第 3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二)“更好的知识”是不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 “强有力的 知 识 ”被 麦 克 · 杨 视 为 课 程 知 识 的核心。他认为,学校有神圣的责任,把所有的年 轻人带到我们所能了解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最 好知识中去。[4]186-194即学校课程知识是从人类知 识中选择出的最好的知识,也是指不同领域、不同 阶层中最好的知识,赋予所有人知识权,追求“什 么知识最有 价 值 ”,围 绕 着 “知 识 是 什 么,知 识 如 何用”等 本 质 性 问 题 展 开,不 带 有 任 何 的 政 治 色 彩。而“更好的知识”这个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 度上表明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分度:职业性知 识、日常生活经验与学科本位的知识是不等价的。 具体来说,“强 有 力 的 知 识 ”具 有 以 下 特 点:区 分 经验性知识与学术性知识,克服经验知识的局限 性,把握知识的一般化规律;知识的系统性学习, 克服零碎的片段式的知识学习;知识的专业性学 96
95
导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观,最后转向社会实在主义 知识观;从片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到片面强调知 识的社会性,最后强调知识兼具客观性与社会性 双重属性。从思想内涵上看,“强有力的知识”理 论对知识客观性与社会性的把握尤其体现在对学 校知识与日常经验的区分上。与其早期普遍强调 “谁的知识”(theknowledgeofwho)不 同,麦 克 · 杨在“强有 力 的 知 识 ”理 论 中 指 出 学 校 知 识 与 日 常经验是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知识:日常经验是 知识的重要资源,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学校知识则 是一种更具有系统性、高于日常经验的知识。因 此,他指出日常经验是教学层面需要关注的知识, 而在课程层面应关注的则是学校知识,后者才是 学生在课程 结 束 后 应 获 得 的 “最 好 的 ”知 识。 在 这个意义上看,课程的知识理论应在把握知识的 客观性前提下把握其社会性,做到客观性与社会 性的协调统一。
习,每门学科在自身发展中形成其固有的特性,有 特定的研究对象、概念及方法等。[5]
(三)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系统性知识的获取 麦克·杨 “强 有 力 的 知 识 ”思 想 结 合 当 时 的 时代背景及课程知识取向,经历了兼具历史性与 逻辑性的发展过程。从学理基础分析,麦克·杨 在《把知识 带 回 来 》一 书 中 深 入 分 析 爱 弥 尔 · 涂 尔干 (EmileDurkheim,1858—1917)、伯 恩 斯 坦 (BasilBernstein,1924—2000)及 维 果 茨 基 (Lev Vygotsky,1896—1934)等人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 及其在处理知识问题的影响,[6]试图弥合知识的 客观性与 社 会 性 这 两 种 看 似 对 立 的 立 场,为 “强 有力的知 识 ”思 想 的 发 展 寻 求 理 论 依 据,并 深 入 探讨每位学者的知识理论及其差异性,为自己研 究知识的本质、知识分类及各类知识与学校教育 的关系等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之前的三位学者都 注重区分学校知识与日常知识,强调学校知识的 重要性,为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的客观实在 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进一步表明,学生在学 校里应该收获的知识是系统化的科学概念,是区 别于日常经验的系统性知识,应提供更可靠的解 释与思考世界的方式,帮助其超越个人经验的限 制,促使其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社会世界。[4]38-76 (四)对教育 公 平 的 追 求 是 学 校 教 育 的 长 远 目标 教育公平是麦克·杨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 他批判“未 来 一 ”课 程 取 向 造 成 知 识 的 阶 层 性 与 教育的不公平,为了进一步打破知识分层与促进 教育公平,提 出 “未 来 二 ”课 程 取 向;但 在 理 论 与 实践的检验下,发现“未来二”虽然试图去解决知 识的阶层性,肯定各个社会阶层的知识,但这样反 而造成知识的阶层分化更加严重:知识由有权者 所掌控。麦克·杨基于对上述两种课程取向的反 思,提出“强 有 力 的 知 识 ”,希 望 家 庭 环 境 不 利 的 学生能够在社会的重新分配中处于有力的地位, 希望社会上知识分配的不公平可以尽可能减少, 希望学生能为未来做出最好的选择。[7]
关键词: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8)0300950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直接 经验,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旨在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 合运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与学校大量设置的 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并不在于替代分科课程、以学术性为取向,而是作 为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以创造性自我探索、体验 和表现为其价值志趣和取向。[2]随着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中的有序推进,很 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对它的课程 理念和价值进行了剖析,并建构了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模 式 等。[3]同 时,由 于 过 于 关 注 学 生 的 个 体体验,忽视公共经验,导致其在课程内容和课程 效果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而麦克·杨(Michael F.D.Young)近期提出的“强有力的知识”理论或
摘 要: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忽视公共经验,导致其在课 程内容和课程效果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理论强调知识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协调、不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才是“更好的知识”、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系统性知识的获取、追求教育公平等 理念,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知识取向的确立、课程内容的安排、实施渠道的拓宽、实施效果的提 升、课程最终目标的达成等方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
(总第 216期)
(SocialSciences)
No.3,2018 GeneralNo.216
Vol.43
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

及其对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启示
张维忠, 任燕巧, 褚小婧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许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
一、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概述
麦克·杨在批判“未来一”的知识(即只对精 英阶层开放 的 学 术 知 识 )和 “未 来 二 ”的 知 识 (即 “当权者 的 知 识”“任 何 知 识 都 可 成 为 课 程 知 识”)后,从社会实在主义出发,在 《把 知 识 带 回 来》一书中提 出 了 “未 来 三 ”课 程 知 识 观:知 识 并 非是等值的,而是具有区分性的;在教育中存在能 够使普通学生突破阶层壁垒、获得更好生活机会 的“更好的知识”。这种知识被麦克·杨称为“强 有力的知识”(powerfulknowledge),其基 本 观 点 归结梳理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