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读后感三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和分享。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山川草木,泥墙黛瓦。
究竟是什么在梦境里时隐时现?是自然的造化还是本心的感受让我看见落照里白帆点点的月夜的海,听闻那海潮如诉衷曲的絮语。
行走在中国的文化檐廊里,天空的白云貌似永久飘逸,覆成桥畔的垂柳给人无限的遐思。
月总是出现在诗人的心腑里,“坐久浑忘身世外,僧窗冻月夜深明”,静穆的月夜不禁让人寒意顿起。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又被描摹成念乡的使者。
诗人对月的无尽感怀使月的姿态丰富多彩,美渗透在诗人的笔下。
朝阳下无意瞥见一枝带露的花,感觉着它生命的新鲜,生意的无尽,自由而无所挂碍,便产生了无穷的不可言说之美。
美还在同情里,美在同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中,美在同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中,美在同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中。
无限的同情对于星天云月,鸟语泉鸣,死生离合,喜笑悲啼。
同情是一种情感的交融与共振,亦是美之所蕴含。
罗素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他从对人类的同情中获得幸福的动力,但是同情更是可以移至山川草木,亭台瓦楼乃至万事万物,就像是虽然走进原野,发现花能解语,鸟亦知情,亦觉得山水云树,月色星光是我们有知觉,有感情的姊妹同胞。
这样,美就漫步在纯洁的同情之中。
再转阁游行于文学艺术境界之中,恍惚如乘上一叶小舟游荡在山水诗画中观摩亭岸垂柳,飞鸟掠痕。
方士庶在《天墉庵随笔》里说“山水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美学散步》读书心得「篇一」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散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散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散步风格。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经典之作。
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系统完整的理论骨架,但能感受到宗白华先生的娓娓道来,层层展开以及语气的和蔼亲切;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抽象难懂的理论,但能在他深入浅出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在《美学散步》中,你看不到排山倒海般的引证,但能从他信手拈来的例子中明白它真正的内涵。
而这一切的一切皆是因为宗白华先生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细腻的感觉。
丰富的学识使他的文章饱满、圆润和谐而又充满张力,敏锐细腻的感觉使他的论述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
然而在这么美的一本美学经典之作中,宗白华先生正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重要的观点:美是心灵节奏的自由表现。
那何为“美学散步”?如果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研究是美学散步的话,他的散步就应该是在广泛的研究对象之间,在中西美学之间的研究方法。
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
我们从宗先生的《美学散步》中看到了“散步”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本书中看到“散步”的无拘无束的特点:以唯美的眼光看世界,追求艺术化人生,体现出风神潇朗的人格品质。
宗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学散步读后感1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
他更是一位欣赏家。
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漫步》读后感1《美学漫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会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漫步归来,我觉察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会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肯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讨论不重哲学的分析、规律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规律定义和概念辨析动身,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动身;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商量,而是凭借自己肤浅的心胸去充分领会、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艺术作品的美确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畅,和生命力是否被欣赏者所感受到而产生共鸣。
维纳斯雕像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是秀丽的,是由于它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顺滑流畅,没有一丝的滞涩,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共鸣。
也就是维纳斯雕像的创所给予维纳斯雕像的是一股流畅的生命力,并且使这股生命力深深地隐藏在维纳斯雕像这一件作品当中,并且让欣赏的人也感受到这股力气与情感的流淌。
一段音乐之所以悦耳,也是由于创的灵感行云流水,以体会一种生命力的流畅感为动力,并没有加以任何的修饰,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协调。
宗白华美的看法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现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布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觉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觉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清澈,是不行能发觉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好像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颜色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
《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1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
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
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
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
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
“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
”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
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当代社会机器轰鸣、网络发达,人们早已没了赏月的闲情,更别说这晚无月的中秋。
问题是这样的美境就丢失了吗?如果所有的物质我们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么“世界是不是就变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了?”都市人常常要么困惑生活无趣,要么只顾忙碌焦虑,无法发见身边的美,为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心里找不到美,那么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如果一个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不会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的波动、思想起伏,不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心的圈子里,不只是在自己的心里而是到广阔天地里去寻找美”,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美。
这大概是我这样的都市人去找这样的书来读的原因吧!《美学散步》的读后感范文2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一)《美学散步》读后感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二)《美学散步》读后感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里给我印象较深的是以下内容:诗、画的美及两者的关系、书法、音乐和建筑、国外的雕塑,以及艺术意境和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哲学理念。
作者的文字流利、内容丰富优美、见解独到。
关于诗和画的分界,作者认为:诗传画外意。
诗留给人更深长的想象空间,他列举了达芬奇用了四年时间画出的蒙娜丽莎的眼睛。
有时候诗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一样,能够拔高艺术作品境界。
另外,诗还能咏时间,而画只能捕捉瞬间。
很多诗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龄的《初日》: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多么美妙的一副香闺画啊。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
”“太阳的光,洗着她早起的灵魂。
天边的月,犹似她昨夜的残梦。
”自然无往而不美。
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
照相片无往而美。
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
要有发现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诗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王安石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往往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
作者将中国传统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归纳为两类:芙蓉出水的美和错采镂金的美。
其中,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
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1500字系列书籍能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不同的人读完作品以后,都会有各自的感受,读后感应该具有现实针对性。
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下面是栏目作者精心为你整理的“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宗白华《美学散步》读后感【篇1】经老师介绍,我开始阅读宗白华老师的《美学散步》。
《美学散步》这本书,是宗白华老师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著述之一,里面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
据了解,这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
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宗白华老师用他细腻的笔锋,联系古今中外,娓娓道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境界。
这本书通过分析诗与画的分界,分析中国与希腊艺术中美的体现,在轻松的氛围中,讲述了“美”的含义及体现。
这是一本讲述美学的专著,在我看来,这也是一本古今中外经典文学的摘录集,更是一本中外艺术展集,一本哲学专著。
记得有一次,我向一位朋友提到《美学散步》,他很快地问:“是不是宗白华的书?我们在上山水美术鉴赏时老师经常讲到它。
”是的,在这本书里,宗白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中国的山水名画,在这些名画的介绍与讲解中,告诉我们美的所在。
读完整本书,感觉就是在美学与文学中,在中外的艺术中慢慢地散步了一回,品味着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
在书中,宗白华老师说,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他说,文艺站在道德和哲学旁边能并立而无愧。
美,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丽,美,是一种抽象。
它需要通过艺术的雕琢来体现,却又不仅孕育在艺术的雕琢之中,宗白华老师在书中讲到:“最高的美,应该是本色的美。
”他又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本来就是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里,“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话,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在讲,可是,当人们的年龄逐渐增长,在世俗中逐渐被污染,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肤浅。
《美学的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的散步》读书心得第1篇:《美学的散步》读书心得《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那么大家知道《美学散步》读书心得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美学散步》读书心得”,供您参考。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美学散步的读书笔记美学散步读书笔记(一)《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
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
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
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
《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散步》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
美学散步读后感.docx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下面是为你整理了“美学散步读后感” ,希望能帮助到您。
美学散步读后感 1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
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
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
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
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
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
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
《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
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 20 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
”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美学散步读后感 2 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美学散步》优秀读后感
《美学散步》优秀读后感《美学散步》优秀读后感《美学散步》优秀读后感1《美学散步》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优秀读后感2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自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美学散步》读后感集合8篇
《美学散步》读后感集合8篇美学历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因为美正常依附于历史,文学,艺术等存在,并成为历史和文艺的灵魂。
一直以来,美学家谈美学都是从历史或者文艺入手。
譬如《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按照历史的发展梳理美学。
从远古到商周,从盛唐到明清。
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细碎事件被从历史中筛出来串联在一起,组成了几千年来绵延不绝,若隐若现的美学脉络。
这种在千年历史中拿捏,为美学把脉的能力,无疑对审美的敏锐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其实另一位美学大家朱光潜,也按照历史的经络阐述过美学。
在西方美学史中,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美,更是西方历史文化的结合体。
是雅典学园到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对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鉴赏与思考。
不同的是,朱光潜把人作为一个观赏者,看美的发展,美的升华与变化,把“我”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记录者,记录下了浩浩百万字的美学体系,森严而宏伟。
李泽厚则对这种态度持否定态度。
他认为美是随着人的出现而出现的。
人是美的鉴赏者,更是创造者。
美的感觉起源于人的思维,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
不能说两位大师孰是孰非,只能说这是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的碰撞。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感受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抚摸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吟哦气吞山河的盛唐诗歌,欣赏清雅超然的山水画作比严肃地审视厚重的历史,探究一部部哲学论著带来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共鸣。
不妨再将眼光放到《美学散步》上来。
同样是负有盛名的美学著作,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按照中西历史发展来梳理美的脉络。
正如书名所说,这本书就如同散步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步。
走到哪里,拾起什么,便对它讲解一番。
看上去,似乎这本书根本就不成体系,根本就是随笔,山水,素描,雕刻,书法,哲学,诗歌无所不谈。
但就在这杂乱无章中,宗白华先生却又有条有理地带我们探究了一个个美学的大问题:虚与实,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蕴。
在虚与实,阴和阳,充塞与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对立的碰撞与融合中,一切已达化境,因而产生了美。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最新范文5篇
If you want to rise, there are two things, that is, you must be an eagle or a reptil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美学散步》读书心得最新范文5篇《美学散步》读书心得范文一最近读到一两本关于美学的书籍,我庆幸自己能够想到读它们,因为在此之前对于美学我是个门外汉(现在也不算内行),更不了解到底什么是美。
读易先生的《破门而入——讲美学》,才知道美学不是教你“装房子、买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当大的一个社会科学,它原本是在各艺术门类学科之上的学科,是个统领。
抽象而枯燥其实才是美学研究的特点,因此西方美学的大家也都是哲学家,比如柏拉图、苏格拉底,还有康德和黑格尔。
既然美学也是哲学,她就必定具备哲学求真理的特点,但什么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学里其他问题一样,往往是没有统一答案的。
虽然易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读此书我仍然费力,因为它需要一颗极其抽象的哲学的头脑。
真正有点感觉的是读宗先生的《美学散步》。
此书较为具体,如同书名,仿佛是在美学的境地里做一次心灵的散步,诗乐书画,悠哉美哉,还可收获良多。
正如他在前言里说到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弃,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说这两本书究竟与我与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对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来干系的。
宗先生在“美从何处寻”这章中,讲到了寻找美的两种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
移我情就是改造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使之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的表达美,以成为艺术。
“我们的情感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小己的私欲和厉害计较才能发现深度的美。
”移世界就是改变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
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来美化世界。
虽然宗先生一直强调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我看来,无论移我情还是移世界,都将是人为的主观的对美的探寻。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美学散步》读后感(4篇)《美学散步》读后感1当我把《美学散步》从图书馆给借回来后,发现它的内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全是专业术语而且文诌诌的学术著作,而是文辞优美、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的美学奇葩。
阅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透彻的感悟引领读者体味中西艺术的精髓,待我们“散步”归来,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得到了很好的净化和升华。
宗白华先生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感受着世间万物,并用行云流水般流畅美妙的文字将其诉诸笔端。
在宗先生看来,散步是自由的,但并不因此就绝对是非逻辑的,亚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体系性思想,庄子在“散步”中领悟到了宇宙的玄妙,达·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谛。
在各种美学现象和艺术门类之间,“散步”是梳理美学、艺术学思想、亲近艺术灵动的方法;在中西美学之间,“散步”是凸显中国传统美学个性精神的方式。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上网搜索过一些关于宗白华先生的信息,原来宗白华先生与朱光潜、蔡仪、高尔泰、李泽厚并称为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治学特点是不建体系,而是注重对艺术的直接感悟。
就正如刘小枫对宗白华先生的评价那样:“作为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基本立场是探寻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在宗白华先生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使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生成和发展于中国面临军事和学术危机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古老的祖国既面临政治、军事的压力,又面临学术的危机。
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风潮中,他并不随波逐流,坚持以中国传统的美学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为参照,凸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阐发。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
他曾坐在《蒙娜丽莎的微笑》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我不禁为宗先生对艺术对美近乎痴狂的态度而惭愧,在这个灯红酒绿的繁华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可以有着这么平静的心态去欣赏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散步读后感三篇美学散步读后感篇一闲闲的碎语,但字字珠玑,品味雕琢的文字,畅游美学的境界,仿佛美玉一般,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体会一份清闲的淡泊,感悟一遭情景交融,宁静的心中,独恋一份美的意韵。
宗白华先生美的态度即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
他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这里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
宇宙之大,无非虚实相生,美无处不在。
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学”,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
新鲜活泼的心境,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宗白华先生似乎轻而易举的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这种境界是“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意义丰富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的一层真实。
”它不是从无边的空间指向无限,而是从无边回到万物,返回自身,回归“小宇宙”。
它属于有限之中,又让人从有限中发现永恒。
可以说,宗先生中的美学思想已然把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儒佛道三合而一了。
在阅读中思考,我感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皆是一颗珍奇的宝石,它们折射着理性与感性的光芒。
或论诗画与书法,或论音乐与舞蹈,或论建筑与雕塑,自然与艺术的乃至整个人生宇宙之美的事物。
凡宗先生所论及的,他总在直观的把握后,欣赏它,赞美它,评判它。
他以散文的抒情方式,以诗人灵感闪现时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精辟的美学见解。
如他在评罗丹的雕刻时这样写到:“我这次看到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你看那自然何等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这大自然的全体不就是一个理性的数学,情绪的音乐,意志的波澜么?一言以蔽之,我感到这宇宙的图画是个大优美精神的表现。
”读了这样的文字,谁会以为他是在评价艺术作品?而又有谁能说这不是在评艺术作品呢?清代王船山在论诗时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好一个“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正是可用来总结《美学散步》中所体现的宗先生的美学追求。
其篇幅短小,其笔墨简淡,而微言大义昭着。
“他是真理的探寻者,他是美学的醉梦者,他是精神和肉体的劳动者。
”宗先生对罗丹的评语又可恰如其分的用来评价他自己。
艺术的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和感情,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的心中。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魂,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因人于世界接触关系层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或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的境界;或是因人群公共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的境界;或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的境界;或是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的学术境界;或是因欲近本人归真,冥合天人而有的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
对艺术的投入,就有美感的诞生;对艺术的展示就有美丽的缩放!或许一切美的光都来自心灵的源泉。
一个意韵,我想就应该是一个情与景的结晶,深入了才可得镜中花,水中月。
散步于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芳香泗溢!美学散步读后感篇二慢慢合上《美学散步》一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
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
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
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
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
宗白华曾在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
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
在他之前,也有很多艺术家也曾发掘过这样的美,但是都无法像他那样灌入一种极其深沉挚厚的人格生命的自觉,这样一位源生于传统文化、洋溢着艺术灵性和诗情、深得中国美学精髓的大师以及他散步时低低的脚步声,在现今也许难以再现了。
然而如何在日益紧张的异化世界里,保持住人间的诗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现代人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吗?而《美学散步》正好能给我以这方面的启迪。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然的,又是世俗的。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
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
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
同时,他还提出,中国绘画中往往可以感到线条的力量,流动的线条是最富美感的,所以古代人常常把形体转化为飞动的线条,这就是我国古代绘画带有舞蹈意味的原因,敦煌壁画《飞天》很好说明了这一点。
正是因为重视线条,我们看到了“笔墨”对于作画的重要。
笔墨技法表现在“骨力、骨法、骨气”上,“骨”就是笔墨落纸有力,突出从内部发出的一种力量。
这是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骨节相同的因此我们见得每一幅国画都有一种坚固的形象组织和坚定的内在生命力量。
我们应该透过“骨”去领略“风”,这才能得到享不尽的愉悦之感。
《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
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
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说到建筑和园林,我想前立刻会浮现出气势宏伟磅礴的紫金城、颐和园;含蓄温婉的苏州园林和风细雨下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如果不懂得中华民族的飞动之美和空间艺术,是不会深刻的。
飞动之美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刻上,还表现于建筑园林之上。
只要看看北京几大宫殿中的装饰:飞腾的龙、愤怒的猛兽、展翅的鸟雀、扑翼的凤凰、转来转去的蛇、伸着脖子的白鹭、顾影自怜的仙鹤、互相嬉戏的猴子、还有神仙、玉女飞天的场景和妖魔鬼怪狰狞鬼脸……就能充分感受到我们民族人们内心涌动的生命活力,那典型的“飞檐”,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宗白华还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他说中国人注重“可游,可行,可望,可居”,而“可望”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游”、“行”、“居”都是为“望”服务的,所以我开始明白了中国的窗、亭、台、楼、阁、廊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角色,它们构成了“望”的途径。
窗子使其内外发生了交流。
一扇窗就如一幅画框,窗外的景色构成了框内的图画,并且它总是变动不居的。
在窗内任何一个角度看窗外,都会得到不同的景致,这同样也体现在亭台楼阁廊上。
中国人喜欢设亭台楼阁,喜欢设窗,是和许久以来的民族审美传统分不开的,独坐窗前、独倚亭边、独行廊中,都会让自己的视觉得到一次很好的旅行和放松,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在大自然里品味变化万千的韵致和美丽。
中国从六朝以来,艺术理想的境界就是“澄怀欢道”,在拈花的微笑里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百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
”这就是他追求的“禅”的心灵状态,就是“出水芙蓉”的至高意境之美。
在清幽、自然秀丽中生发,产生“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清真可爱”的情感体验,正如温婉的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出水芙蓉”是宗白华的一种在深度上追求人的生命本真和自然本真的意境创造,为了达到他艺术和人生的至高清纯境界,表现了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对人“真性”的挖掘体悟。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
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
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
美学散步读后感篇三《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
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
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
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
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
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