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
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
有诗文流传于世。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文题讲解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
本文为其中一篇。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注重疏通事理,分条陈述。
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3.简介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
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二、先听可见的配乐朗诵,然后集体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三、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学生当堂讨论疏通课文文意。
3.教师巡视解明确疑惑。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2.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
2.同位互换作业本,检查文言知识的整理情况,并查漏补缺。
二、研习课文
研习第1段
(一)首先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补充注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流:泉流,名词。
4.必积其德义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固:稳固
7.臣虽下愚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帝位。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念:考虑。
10.戒奢以俭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亦:也。
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流,名词。
(二)学生齐读本段,然后试着疏通文意。
(三)问题探讨: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
明确: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确: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四)教师小结:
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研习第2段
(一)齐读第二段,然后自由翻译这一段。
补充注释:
1.凡百元首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繁:多。
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取:攻取。
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盖:因为。
以:来。
5.既得志既:已经。
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以:而,表并列。
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至亲之人。
行路:陌生人。
8.虽董之以严刑虽:即使。
之:代人民。
以:用。
9.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
而:然而。
(二)问题探讨: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他们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在“取易守难”吗?
明确:不是。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明确: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
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于何处?
明确:“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三)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魏征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研习第3段
(一)齐读这一段并讨论翻译文段。
补充注释:
1.诚能见可欲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思:想到。
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以之为。
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
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二)问题探讨: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明确: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2.“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三)教师小结: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
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明确: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骈散结合,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五、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整理全文的文言知识(见附录)
四、写作特点
(一)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
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二)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
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
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讨论明确疑。
五、学生进一步诵读,体会文意。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体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张弛有度,生动有力。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可以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
领会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奠定我们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
附录:
文言知识
字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cháng)
夫(fú)在殷(yīn)忧
必浚其泉源(jùn)
虚壅蔽(yōng)
则思正身以黜恶(chù)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miù)
重要字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
2.必浚其泉源疏通、开挖
3.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所有的;大
5.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6.虽董之以严刑督责
7.则思谦冲以自牧谦虚;约束修养
8.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虚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堵塞蒙蔽
11.简能而任之挑选,选拔
12.夫在殷忧深
1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忽视
14.役聪明之耳目劳损,役使
15.亏无为之大道哉毁坏,减损
16.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错误
1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
18.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兴建
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虚心以纳下
3.宏兹九德
4.鸣琴垂拱
5.则思正身以黜恶
6.则思知止以安人
7.何必劳神苦思
以上为使动用法:使后面的宾语具备了使动词的性质
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
9.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大的地位形容词用作名词
10.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危险的情况形容词用作名词
11.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形容词用作名词
12.简能而任之有才能的人动词用作名词
13.惧谗邪奸邪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14.则思江海下百川处……之下名词用作动词
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骄傲。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特殊句式
1.倒装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震之”
2.省略句
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宾语,应为“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文中成语
居安思危择善而从知足常乐水能载舟善始善终骨肉分离恃才傲物根深蒂固文武兼备百川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