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育人楷模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风采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奖名单
(按姓氏笔划排序)
于漪(女)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
王生英(女)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
石雪晖(女)湖南农业大学
任维鼎四川省平武县南坝中学
吴邵萍(女)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汪金权湖北省蕲春县第四中学
姜伯驹北京大学
徐英杰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金莲(女)福建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
普琼(藏族)西藏自治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全小学
一位师者60年的坚守与追求
——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参与2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评审、领衔名师基地定期培训、指导制定上海‚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82岁高龄的她,依然铿锵行走、奋笔疾书、呼吁呐喊。
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她不遗余力。
她,就是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在于漪心目中,教师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淡泊名利,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攀登。
她就这样努力攀登着,走到峰顶时,自己化作了山峰。
于漪说过三句话,平白朴实却又内涵丰厚,道出了一位师者的坚守与追求。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有一种切身的体会:教师的责任大于天。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认为上课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它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后代、民族的后代。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对孩子,于漪的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她为母语的边缘化而痛心疾首,为功利化的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伤感。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于漪忧心忡忡地说,新世纪中学生的心灵如同干涸的盐碱地,缺少精神养料。
她大声疾呼:‚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
老师们要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对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对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于漪高度认同。
她说,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于一些新教材中传统篇目保留过少、新增篇目太多的状况,于漪隐隐担忧:‚教材固然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开学生的视野,但更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文化。
我们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应该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怀有一颗中国心。
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于漪坚定地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不能动摇。
一肩挑着学生的今天,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
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
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结伴同行。
‛站在为学生成长、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她铸起伟大的师魂,自身也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力量。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于漪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修身养性为人师表。
她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于漪认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首先要教育自己,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倦。
每次上语文课,于漪都力求打破平铺直叙的套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带给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
一位多年追随于漪的教师说:‚于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样内容的课,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
‛于漪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从身边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于漪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孩子,而是找来有关专辑认真试听,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青花瓷》等歌词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种很好的宣泄。
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说:‚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
‛半个多世纪的代沟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活到老,学到老。
‛60年的教育生涯,60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
她已发表几百万字的教学研究文章和专著,留下了‚学做教师‛的探索印迹。
‚我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1951年7月,22岁的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
她先是按照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
第一次登上语文讲台,于漪讲授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组长徐老师在台下听课,她非常紧张。
一堂课结束,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
‛于漪深受打击,记住‚不过‛后边的话,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
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于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
她的心中装着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取经,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别的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不到深夜一两点钟不睡觉。
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于漪把其他17位教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不到3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课堂教学的深刻思想、精湛语言、丰富信息常常引得听课者啧啧称赞,对视界融合、后现代
等前沿概念,她也领会深刻,使用十分娴熟。
于漪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了‚阳春白雪‛,还要弄明白什么是‚引商刻羽‛;听到温家宝总理引用‚明年春色倍还人‛,她穷究这句诗的来龙去脉,让它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在积累。
于漪非常关心教师们的个人成长,从今年1月开始,她率专家组进行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调研,对几十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及现场评审,关注教师们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于漪主持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等师资培训基地,同样将‚两把尺子‛传递给学员。
在基地授课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每名学员都要说课、上课、评课,反反复复地实践,教后评论求其真。
学员之间形成了坦诚交流的氛围,进行思想的碰撞,不避其短,实话实说。
于漪说:‚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捧不出名师的。
不是服从哪一个人,是服从真理,要与真理为伴。
‛
‚从知之极少到知之不断地增加,是发奋学习的结果,要紧扣自己的工作、所教的课程来学习。
‛带着两把尺子,于漪走入了基础教育的大门,登堂入室,成为卓然大家。
【众人评说于漪】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于漪把自己融入到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中,把学生当作民族的栋梁,当作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来培养,展示了一代教育大家的风采,演绎了无怨无悔的人生,是教师们的楷模。
上海市杨浦区的‚让于漪成为我们共同的形象‛这一口号,道出了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特级教师谭轶斌:对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老师有着许多前瞻性的辩证思考。
听过她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她很早之前就反对‚单打一‛,强调‚综合‛与‚立体‛。
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要有形成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只有二者有机统一,教学才能获得综合效应,学生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让贫困孩子昂首走出大山
——记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小学教师王生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太行山脚,红旗渠畔,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山村教师王生英,36年无怨无悔扎根在这里。
36年来,王生英播种知识、辛勤育人,实现了她‚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
36年过去了,一大批山里孩子升入高中、大学,昂首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成为投身祖国建设的人才。
‚小小洹河都征服不了,怎么征服人生‛
1956年,王生英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这是一个半隐在山坳里的小村子。
和绝大多数的农民家庭一样,她家也过着清贫的日子。
不幸的是,4岁时的一场小儿麻痹症,给这个天资聪慧的女孩带来终身残疾——她的一条腿瘸了。
但是,残疾没有吓倒有志气的王生英。
她凭着顽强的毅力上完了高中,1974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民办教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18岁的她暗下决心,要做一棵‚傲岩争春的青松‛,扎根在这贫瘠的太行山区,为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卸甲平村共有6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不是隔河相望,就是隔山而居。
从家里到乡里开会,10多公里的山路,一口气都不歇还要走4个多钟头,对她来说更是一次‚长征‛。
她教学的第一站是离她家两公里外的东平村小学,从她家到东村相隔的洹河,成了考验王生英意志的难题。
每逢雨季,架在河上的木桥被洪水冲断,她只好绕道从河坝上趟着没膝深的河水到学校上课,遇到风雨交加、河水暴涨的天气,她更是战战兢兢涉水过河。
‚连小小的洹河都征服不了,怎么征服人生的坎坷呢?‛王生英为自己的勇气打了高分。
1978年夏秋的一天,雨下个不停。
因校舍破旧,不能遮挡风雨,为了保证学生安全,王生英不顾自己的安危,拿着教科书,踏上泥泞的山路,巡回到方圆几里内的学生家里上课。
风里来,雨里去,数次摔倒,又数次艰难地爬起来,她一直坚持了20多天。
每当乡亲们看见这个身体残疾的姑娘一身汗水一身泥巴的样子,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泪。
而孩子们则哭着说:‚王老师,你不要再挨家挨户跑了,我们都集中到一个地方学习吧!‛
‚在王老师家学习,就像在自己家‛
横水镇的百姓都知道,从教36年、教过镇上两代人的王生英,前10多年是以家为校,后10多年是以校为家。
她从没有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就连结婚这样的终身大事耽误的两天课,她也不折不扣地给学生补上了。
上世纪80年代,在王生英家乡这样的偏远山区,校舍严重不足。
后来,村里找了一间旧仓库做教室。
可是,就连这样的校舍,没过多久也因一场狂风暴雨而被冲垮。
怎么办?让孩子们到哪里去上学?村里再也找不出一间能容下几十个学生的房屋了。
找村委会反映情况,得到的回答是‚村里太穷,实在拿不出钱来建学校‛。
无奈之下,王生英只好领着学生到野外上课。
一个破旧的黑板靠在树上、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围坐在荒草地上听课,趴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情景是那样的凄凉。
这样不是长久之计,王生英便和丈夫商量,想把孩子们领到家里上课。
就这样,王生英家的里间、外间,还有门口台阶便成了3个班学生的‚复式教室‛。
为了让孩子们上课的空间宽敞些,王生英一心想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
而这对于当时每月只有40元工资的王生英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工程。
不过,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王河生的支持,两口子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建房。
‛
在建房的日日夜夜,王生英拖着一条残腿,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
而王生英和丈夫却因建房过度操劳而累倒了,丈夫常常吐血、流鼻血,她也多次晕倒在课堂上。
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为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王生英一家人节衣缩食。
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给他们添臵学习用品。
孩子们说:‚我们在王老师家里学习,就像生活在自己家里一样。
‛
在以后的10多年里,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孩子们的教室也从王生英的家里搬了出来。
王生英也先后在东平、桃园等多所学校教书。
‚学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人们都说,山里的孩子不金贵,摔摔打打又一年。
每当想起这句话,
王生英便想到那些心酸的往事:多少个夜晚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里,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因为没人照顾,害怕地依偎在墙角,又饥又渴地喊着妈妈的时候,她常愧疚落泪。
一个雨天的夜晚,她结束家访,浑身是泥回到家,看见两个孩子相互搂着靠着墙角睡着了。
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还挂着泪珠。
她把姐弟俩喊醒,儿子一下扑到她的怀里,哭着说:‚妈妈,你咋一直不回来呀!‛这时,王生英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伤痛,搂着一双儿女,泪水夺眶而出。
2009年的教师节前,已经上大学的女儿给母亲写来一封信。
回忆儿时的情景,女儿写道:‚那时候,妈妈你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却不见你回来。
冬天,你连夜给学生做棉衣,我们没有棉衣你却不管。
又冷又饿的时候,我们总认为你不是一个好妈妈。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读着女儿的信,王生英热泪盈眶。
在王生英的学生中,有一个下肢瘫痪的学生叫李增华。
他只能靠双拐行走,生活不能自理。
刚来学校的时候,李增华的父亲十分为难,一再说给学校增加了累赘。
望着孩子渴望上学的目光,王生英毫不犹豫地收下了他,并对他的父亲说:‚孩子虽然残疾,但是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此后,王生英每天背着他上楼、下楼,背着他上厕所,帮助他解腰带、系鞋带。
这样一背就是两年。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王生英背着他上楼越来越吃力。
有一次上楼时,她的腿突然一软,他们摔倒在楼梯上,李增华一把搂住王生英,哽咽着说:‚王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再也不想拖累你了!‛
‚老师没事,孩子,摔着你没有?‛王生英赶紧为一脸愧疚的小增华擦干眼泪,鼓励他‚男子汉应该坚强些‛。
这时,刚从地里回来的丈夫二话没说,背起李增华就上了楼。
从此,丈夫毫无怨言地接过了背增华上楼下楼的任务,一背又是4年。
山区的教师是清贫的。
在王生英从教30多年的生涯里,经济的拮据和精神的富有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作为一名山区的民办教师,她的工资从每月5元、10元、30元、40元涨到转正前的70元,别说贴补家里,就是维持自己的生计都很艰难。
‚谁不知道钱多好?谁不知道过清闲的日子好?可为了挣钱就撇下
这些孩子,我心里实在是不忍心呀!‛王生英至今回忆起当年的选择,仍然说自己的选择‚值得‛。
36年来,王生英没有显赫的功绩,没有令人羡慕的收入,然而她无怨无悔。
她说:‚学生就是我最大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回报。
‛
【师生眼中的王生英】
河南林州市横水镇中心校校长贾怀庆:36年的教师生涯,王生英不顾身体残疾,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扎根山区。
‚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她最大的心愿。
‚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不使一个学生掉队‛是她的为师之道。
她用行动展示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
林州市卸甲平村小学2006届毕业生王宁:王老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时,像一个温厚慈祥的妈妈;和我们交流感情、同舟共济时,像一个善良知心的大姐;教我们做人、做学问时,是一个宽严有度的老师。
教师节到了,学生祝您幸福、健康。
扎根农苑苦耕耘――记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石雪晖
来源:中国教育报
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治学严谨,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敢为人先,是一名突出的科技工作者;她淡泊名利,不图索取,长期坚持,无私奉献,是一名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连日来,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石雪晖喜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消息后传开后,地处湘江岸边的湖南农业大学师生奔走相告。
30多年来,石雪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帮助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服务‚三农‛,充分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质,被广大师生誉为‚事业上的好伙伴,学业上的引路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提子‛的进口水果走俏中国市场。
石雪晖了解到,这种‚提子‛就是欧亚种葡萄,以前在我国只有新疆等地可以种植。
在当时,业内一直认为,南方是欧美杂种葡萄种植的非适宜区,更是欧亚种葡萄种植的禁区。
面对权威结论,她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艰难求索!
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南方高温高湿,导致葡萄多病是限制欧亚种葡萄种植的主要因素,于是她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式。
为了引进新品种,她不远千里,时常坐几十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找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求援请教。
为了弄清每个新品种的特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时常是天刚亮就到了葡萄园,天黑了才回家,从无间断地记载着每个品种的长势、开花结果特性、抗病性等,直到对每个品种的特性都很熟悉为止。
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她从建园、搭架、盖膜、修剪、施肥、打药到除草、翻土,事必躬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石雪晖攻克了欧亚种葡萄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效无公害栽培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高产、优质、定植后的第二年亩产纯利过万元的高效无公害栽培,应用前景广阔,居国内领先水平。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石雪晖,1976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受国家派遣去日本学习,看到日本的农业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程度都很高,她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回国后,她不仅在课堂上介绍日本的先进技术,而且在实践中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扩大视野,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严师,总是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
‛正在学校攻读博士的韩艳婷说。
2005年9月,韩艳婷考上石雪晖教授的硕士生时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做梦也没想到能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担忧的是石老师身为专家,事务繁忙,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只怕就不会那么细了。
但令韩艳婷没有想到的是,在读硕又读博的这5年里,石老师对她的指导和交流很频繁。
2009年11月,石老师为了韩艳婷的博士论文选题,亲自找来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8本博士论文、10余本相关书籍。
看着她从家里背来的一本本厚厚的书,韩艳婷觉得石老师背来的不仅仅是参考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2008年,石雪晖去法国、英国等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
正值两名硕士毕业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当时她们以为石老师不在,论文就不用做大的修改了,没想到过了两天石老师就发来短信:‚将完成的论文初稿发到我的信箱里。
‛在国外,石雪晖硬是在考察之暇完成了两篇长达70余页论文的修改。
从论文结构到语法,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
‚作为农大学生,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里。
‛这是石雪晖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
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树立在实践中学的好学风。
她直接负责的葡萄课题组成员都有一个习惯,喜欢带着学生一起下乡,深入农村,通过试验既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也完成了学位论文,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吃苦精神。
湖南澧县的王先荣跟记者讲述了自己在石雪晖帮助下从种葡萄的小农户,成长为一个拥有高学历、掌握先进技术,集科学研究、经营管理、市场销售为一身的农业科技大户的经历。
1993年6月,王先荣种植的27亩葡萄突然出现病症,翻遍手头所有资料,问遍所有能够联系到的专家,还是无法控制病症,急得他背着病苗直奔省城找专家,但当时除了有人知道这个病叫‚黑痘病‛外,没有人找到解决办法。
这时有人建议他去找找石雪晖。
他立即坐上公交车直奔农大。
见到石雪晖时天已经黑了。
她当即找来七八个专家,连夜开出7套整治方案。
两个星期后,黑痘病被全部控制。
此后的17年,石雪晖不厌其烦地对他给予关心指导,他终于从一个普通农民一跃成为中国葡萄协会理事、中国果业委员会会员。
石雪晖坚持为‚三农‛服务,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足迹遍及三湘四水。
她先后多次到桂阳、长沙、宁乡、澧县等50余个县市进行果树生产技术指导,指导农民新建葡萄园3万余亩,为湖南省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解决了数以百计的生产技术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4月至今,她一直在宁乡县金州乡关山村担任科技特派员,重点指导当地农民栽培200余亩葡萄,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种葡萄的甜头。
与大别山的孩子相伴
——记湖北省蕲春县乡村教师汪金权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尽管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在蕲春四中见到汪金权时,记者还是大吃一惊,47岁的他早生华发,双鬓斑白,形容枯瘦,穿着不合身的旧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