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一)
一、选择题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与史实不符;、不是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答案]
.有人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
不会五彩缤纷。
这句话体现的“百家争鸣”的意义不包括( )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大变革,而不是“百家争鸣”引起了社会大变革,即项是原因而不是意义。
[答案]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
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
是因为孟子主张( )
.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民贵君轻.得道者多助
[解析]三民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先生重视民权和对民生的关注,这是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发展而来的。
其他选项都不能准确反映民权和民生的思想。
故选。
[答案]
.小成语大文化。
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道家、墨家、儒家.墨家、儒家、法家
.道家、墨家、法家.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与道家思想流派相关,“取义”与儒家思想流派相关,“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选。
[答案]
.下图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老子.荀子.墨子.韩非子
[解析]老子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
化的,故漫画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答案].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
(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解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属于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故项错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故项错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属于老子辩证法的思想,故项正确;“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属于韩非子“以法治国”的思想,故项错误。
[答案].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
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
该思想流
派的创始人是( )
.老子.墨子
.荀子.韩非子[解析]战国时期的墨子宣扬“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
奢侈浪费。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答案].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
.墨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解析]题干提供的材料体现的是重视法律、严酷管理的思想,这
是对法家思想的典型概括。
[答案]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学生甲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
天气热少穿一点.学生乙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
穿什么样的衣服.学生丙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
服也未尝不好.学生丁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
样的制服就可以了[解析]儒家强调“礼”,重视长幼尊卑。
项“穿衣服体现了人们
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符合儒家的思想。
项符合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项符合墨家节俭的思想,项符合法家思想。
[答案].“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
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
之间的争鸣( )
.儒家、道家.儒家、墨家
.法家、墨家.墨家、道家
[解析]材料出现两种观点,重礼、等级差别和兼爱、节俭,应该
分别是儒家与墨家的主张,故项正确。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
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下列与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解析]儒家提倡“仁”,看重的是君子;墨家代表下层人民的利
益,希望侠客为百姓打抱不平;道家主张修身养性,归隐山林;法家
要求建立统一国家,盼望着出现英雄人物。
[答案].“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故圣人之治民
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此语蕴含( )
.变革进取的精神.公平公正的理念
.自由平等的思想.推行刑罚的原则
[解析]题干意为:时代有了发展而统治方式一成不变的,社会必
然危乱,智能提高而禁令规定一成不变的,国家必被削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法制和历史时期同步发展,禁令和智能水平同步变更。
故
体现的是变革与进取的精神,项符合题意。
[答案]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
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
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
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
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
资料》()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则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
是什么?
()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
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解析]本题通过“如何治理国家”这一论题,考查了不同的学派
对此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熟记各个学派的基本思想主张。
同时还要注意: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理解和分析各派所持思想观点的原因,二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
一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一主
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
材料四主张重罚。
()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的主张。
()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
原因:因
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对后世
影响最大的是:材料一的主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
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韩非子·五蠹》
材料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德经》()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材料二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些主张?
()指出材料三表达了哪些观点?试列出该学派的一些其他思想
主张。
()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
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解析]第()题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问,注意
结合孔子“仁”的思想分析归纳。
第()题,注意紧扣材料二,从社会变革、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三个角度分析归纳。
第()题,注意首先判断材料三体现的是哪一学派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即可。
第()题,结合“百家争鸣”的状况,分析这一现象及其意义即可。
[答案]()主张:“仁”“礼”。
理解: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凡事站
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按照现实的需要去
进行改革。
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表达了祸福相互依存、弱能胜强的观点。
其他思想主张:“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
()历史称谓:百家争鸣。
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