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谷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质量监控生物试

第一部分选择题
1.下列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后,导致其功能丧失的是()
A. 解旋酶使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
B. RNA 聚合酶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
C. 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 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但功能未丧失,如DNA解旋后进行复制和转录。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结构改变,其功能也改变。

【详解】A、解旋酶使DNA 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只断裂氢键,DNA功能没变,A错误;
B、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DNA仍能发挥作用,B错误;
C、抗体成分是蛋白质,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使其变性失活,功能丧失,C 正确;
D、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通道打开,离子能通过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仍具有活性,D错误。

故选C。

2.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线粒体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需氧
型细菌演化而成的,而叶绿体则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光合细菌)演化成的。

下列叙述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
B.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 和RNA
C.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
D.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原核生物含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A正确;
B、原核生物体内含DNA 和RNA,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 和RNA,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B正确;
C、原核生物只具有一层细胞膜,无其他复杂的膜结构,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形成囊泡包裹原核生物,原核细胞膜+真核胞吞的膜共2层膜,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C正确;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其他细胞器膜、核膜等也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不能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叙述正确的是()
A. 两种酶都能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不具有专一性
B. 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且仅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
C. 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D. PCR技术扩增DNA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两种酶
【答案】C
【解析】
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的区别:
①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苷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②DNA连接酶是同时连接双链的切口,而DNA聚合酶只是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
③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而DNA聚合酶需要模板。

【详解】A、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都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DNA连接酶只能连接相同的黏性末端,具有专一性,DNA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不能催化核糖核苷酸,也具有专一性,A错误;
B、两种酶均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内、外均能发挥催化作用,B错误;
C、两种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两种酶的作用实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C正确;
D、PCR技术扩增DNA片段过程,反应体系中需要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DNA连接酶作用的位点是磷酸二酯键,与限制酶的作用相反。

4.培养下列微生物,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碳源的是()
A. 蓝藻
B. 酵母菌
C. 醋酸菌
D. 毛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配置培养基时一般要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及pH等因素。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含藻蓝素、叶绿素,能利用二氧化碳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故不需要添加碳源,A正确;
B、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B错误;
C、醋酸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C错误;
D、毛霉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D错误。

故选A。

5.人体肌肉由快缩肌纤维(细胞)和慢缩肌纤维(细胞)组成。

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几乎没有线粒体存在,后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

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机体总需氧量、实际摄入氧量和血液中乳酸增加量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运动项目
总需氧量(升) 实际摄入氧量(升) 血液乳酸增加量 马拉松跑
600 589 略有增加 400米跑
16
2 显著增加 A. 马拉松跑主要依赖快缩肌纤维,400米跑主要依赖慢缩肌纤维
B. 快缩肌纤维供能过程产生过多CO 2,导致400米跑的人呼吸加速
C. 长期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骨骼肌中慢缩肌纤维比例
D. 快缩肌纤维会产生乳酸,慢缩肌纤维不会产生乳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 6H 12O 6(葡萄糖)2C 3H 4O 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 3H 4O 3(丙酮酸)+6H 2O 20[H]+6CO 2+少量能量( 2A TP )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 212H 2O+大量能量(34A TP )
2、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 6H 12O 6(葡萄糖)2C 3H 4O 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2C 3H 4O 3(丙酮酸)+4[H]2C 2H 5OH (酒精)+2CO 2
或2C3H4O3(丙酮酸)+4[H]2C3H6O3(乳酸)
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无氧呼吸,都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

【详解】A、马拉松跑主要依赖慢缩肌纤维,400米跑属于剧烈运动,快缩肌纤维也参与供能,但慢缩肌纤维线粒体多,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多,仍然是依赖慢缩肌纤维供能多,A错误;B、快缩肌纤维几乎没有线粒体存在,进行无氧呼吸供能过程产生过多乳酸,人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慢缩肌纤维含有大量的线粒体,长期慢跑等有氧运动,可以提高骨骼肌中慢缩肌纤维比例,C正确;
D、快缩肌纤维会产生乳酸,慢缩肌纤维在细胞质基质中也会产生乳酸,D错误。

故选C。

6.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各基因位置如图。

关于细胞增殖中染色体及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是AaBb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C.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D.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DNA 和染色体数目均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B/b属于等位基因,但Ab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是AaBb,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AAbb、aaBB,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为2n,含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
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也含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未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始终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由于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故细胞中DNA 加倍,但染色体数目均未加倍,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B.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C.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2、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3、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证明两大遗传定律,B错误
C、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 等,D正确。

故选D。

8.DNA分子中碱基上连接一个“-CH3”,称为DNA甲基化,基因甲基化可以导致其不能转录。

这种变化可以在细胞间遗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
B. 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甲基化一定属于不利于生物的变异
D. 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不会导致细胞癌变
【解析】
【分析】
1、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特定的基因控制特定的性状。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可能不同,生物的性状还受环境的影响,A正确;
B、基因甲基化引起的变异是影响的转录过程,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若被甲基化的基因是有害的,则有害基因不能表达,基因甲基化后不一定属于有害生物的变异,C错误;
D、原癌、抑癌基因甲基化后,则不能正常控制细胞周期,会导致细胞癌变,D错误。

故选A。

9.苇草主要生长于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高山盛夏牧场,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

不同种群的苇草对铜耐受力不同,有耐受性基因的个体在无铜污染地区生长很缓慢。

调查废弃铜矿区及附近苇草种群对铜的耐受力,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距离矿区160m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突变
B. 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的苇草存在地理隔离
C. 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
D. 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无关
【答案】C
【分析】
1、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等,由于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推测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160m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

2、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距离矿区160m的苇草种群对铜耐受基因主要来自基因重组,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故矿区内苇草与距离矿区100m的苇草不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据图分析可知,矿区苇草铜耐受指数高于非矿区,故推测可能是矿区土壤的选择导致了苇草耐受基因频率高于非矿区,C正确;
D、苇草是一种依赖风力传粉的植物,非矿区苇草耐受性基因频率与风力和风向有关,D错误。

故选C。

10.排尿是人和高等动物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在幼儿时期不能随意控制,而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下列关于排尿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增加排尿总量
B. 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不同
C. 成年人控制排尿和憋尿的神经递质种类全部相同
D. 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排尿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婴儿排尿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

2、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变化,使得下丘脑的某些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产生部位在下丘脑,释放部位在垂体。

3、“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产生尿意,但是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膀胱壁肌肉收缩,阻止排尿行为的发生。

【详解】A、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可以促进水的重吸收,使排尿总量减少,A错误;
B、成年人和婴幼儿产生排尿意识的场所相同,都是大脑皮层,只是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
无法自主控制,B错误;
C、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成年人控制排尿(兴奋性)和憋尿(抑制性)的神经
递质种类不相同,C错误;
D、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点: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憋尿”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中枢
产生尿意,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11.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

如果
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B. 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 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D. 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
【答案】B
【解析】【分析】突触小体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可以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接触形成突触结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不会进入受体细胞内,只是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

【详解】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5-羟色胺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
后膜钠离子内流,而使其膜电位发生改变,A正确;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
C、根据题干:如果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 氯西汀可以减缓突触间
隙5-羟色胺的清除,则其可缓解5-羟色胺数量不足,可用于治疗抑郁症,C正确;
D、麦角酸二乙酰胺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则5-羟色胺不能发挥作用,发生类似
于5-羟色胺数量不足的效应,故会加重抑郁症,D正确。

故选B。

12.研究生长素(IAA)对燕麦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可以延长IAA对胚芽鞘切段作用时间
B. 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切段伸长生长
C. 结果说明蔗糖为胚芽鞘切段生长提供能量
D. 综合两图结果说明蔗糖与KCl的作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两图中,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中:IAA+蔗糖组=IAA+KCl组>IAA 组>蔗糖组=KCl组,蔗糖与KCl组的变化曲线相似,推测可能具有相同的效应。

【详解】A、图中IAA+蔗糖组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大于IAA组,推测蔗糖可以延长IAA对胚芽鞘切段作用时间,A正确;
B、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切段伸长生长,B正确;
C、图示结果只能说明蔗糖与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的关系,不能说明蔗糖为胚芽鞘切段生长提供能量,C错误;
D、综合两图结果可知:燕麦胚芽鞘生长长度增加的百分比中:IAA+蔗糖组=IAA+KCl组,蔗糖组=KCl组,说明蔗糖与KCl的作用相同,D正确。

故选C。

13.研究鼠对食料植物(主要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和非食料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和阔叶草本植物)相对生物量(每100cm2总株高)的影响,实验地块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

据图分析错.
误的是(
....).
A. 缺少鼠时,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
B. 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
C. 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
D. 实验结果说明鼠不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1.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即缺少鼠时,食料植物株高比非食料植物株高高,说明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2. 无围栏即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株高比食料植物株高高,说明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3. 非食料植物的株高中:有围栏的株高比无围栏的株高低,说明鼠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设置围栏阻挡鼠进入,即缺少鼠时,食料植物株高比非食料植物株高高,说明食料植物的生长优于非食料植物,A正确;
B、无围栏即存在鼠时,非食料植物株高比食料植物株高高,说明非食料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势,B正确;
C、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本实验只能改变植物种类和围栏的有无,实验地块和对照地块的非生物因素应该基本相同,C正确;
D、分析非食料植物的株高可知:有围栏的株高比无围栏的株高低,说明鼠影响非食料植物相对生物量,D错误。

故选D。

14.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

为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
据,研究者对某地区多年气温、降水量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关系的调查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
B. 季节变化不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
C. 疏松土壤不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
D. 可以通过样方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某地区两年来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说明种群数量变化受气温、降水量等因素的影响。

【详解】A、图中的气温与降水均影响蝗虫数量,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降水量影响土壤湿度硬度,直接影响蝗虫的出生率,故与气温相比,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季节影响气温变化,蝗虫数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季节变化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B错误;
C、根据蝗虫喜在坚实的土壤中产卵可知,疏松土壤会影响东亚飞蝗的出生率,C错误;
D、可以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D错误。

故选A。

15.图甲、乙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培育转基因大肠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通过PCR技术提取该目的基因,应该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B. 图中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应选用BclⅠ和Hind Ⅲ剪切
C. 若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中,需选用感受态的大肠杆菌
D. 在受体细胞中,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目的基因可同时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若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该目的基因,应该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A正确;B、图甲中BamHⅠ同时切坏两种抗性基因,不能选用,故图乙中目的基因左侧只能选BclⅠ,而质粒上没有目的基因右侧Sau3A的切点,两者都有Hind Ⅲ的切点,为了防止目的基因与质
粒随意连接,故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应选用BclⅠ和Hind Ⅲ剪切,B正确;
C、若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时,需用钙离子等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C正确;
D、在受体细胞中,插入目的基因时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不能和目的基因可同时表达,D错误。

故选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6.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____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
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

①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

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基粒、基粒片层)(2). 暗(碳)(3). 降低(4). D1蛋白含量减少(5). 大于(6). 解除(7). 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8). 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 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
【解析】
【分析】
1. 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2. 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 组与P+H组基本相同)。

【详解】(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 蛋白含量、D1 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据图甲、乙的CK 组为水、25℃处理,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结合图乙分析: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减少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 组D1 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D1 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 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 组D1 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 + H 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