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盐城市射阳二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盐城市射阳二中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
1.2019年4月16日,法国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在火灾现场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是()
A. 木质屋顶燃烧
B. 消防用水汽化
C. 电线拉断
D. 拱柱摔碎
2.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做法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是()
A. 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
B. 用含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C. 用硫酸铜进行自来水消毒
D. 用含NaNO2的工业盐腌制食品
3.化学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含有碳酸氢钠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B. 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C. 农业上用氢氧化钠中和酸性土壤
D. 生活中去除油污时可用纯碱
4.下图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给液体加热
B. 量取液体
C. 稀释浓硫酸
D. 测溶液的pH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B. 硝酸铵溶于水时从外界是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升高
C.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
D.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6.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A.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把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D.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7.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C. 用生成物制得的氨水、氯化铵可用作化肥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
2+3H2 −
 一定条件 
2NH3
8.有些猪肉里含有瘦肉精让人不寒而慄.瘦肉精是一种激素,学名叫盐酸克伦特罗(C12H18Cl2N2O),
会导致染色体畸变,诱发恶性肿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瘦肉精中的元素在人体中都存在
B. 每个瘦肉精分子里含有1个氯分子和一个氮分子
C. 瘦肉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g
D. 瘦肉精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氧元素质量分数的12倍
9.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Fe和Al,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

下列说法正
确的()
A. 滤液中一定含有Al(NO3)3、Ag NO3
B. 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Ag NO3
C. 滤渣中一定含有Fe
D. 滤渣中一定含有Ag
10.推理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够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中和反应都是酸和碱的反应
B. 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都属于同种元素
C. 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的都是酸
D. 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就是单质
11.下列除去少量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 Zn粉中含少量的ZnO:加入足量稀H2SO4充分反应后过滤
B. CO2中混有HCl,通过饱和的NaHCO3溶液
C. Na2SO4溶液中含少量H2SO4:加入足量Ba(OH)2充分反应后过滤
D. CaCO3固体中含少量Na2CO3:加入足量稀HCl充分反应后过滤
12.当pH=5时,下列离子能共存的是()
A. Na+Cl−K+OH−
B. Na+NO3−Ba2+SO42−
C. CO32−Cl−Ca2+K+
D. Zn2+Cl−K+NO3−
1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一定温度下的a、
b、c的不饱和溶液,分别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种方法,均可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 a溶液
B. b溶液
C. c溶液
D. a溶液和c溶液
14.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A. ①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镁粉和铝粉
B. ②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等质量的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镁和
氧化镁固体
C. ③向两个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氢氧化镁和氧化镁固体的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
同的稀盐酸
D. ④向盛有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铝粉和
镁粉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5.向100g的Na2CO3,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10%的BaCl2、10%的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
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a段发生了一个反应
B. 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加入的盐酸已过量
C. m=2.33
D. a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5%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16.写出下列化学符号的意义:
H:______,______; 5H:______
17.根据如图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个电子形成钙离子;
(3)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相同,则钙元素排在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

四、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18.某化学实验室从含少量硝酸锌的硝酸银废液中提取贵金属Ag,其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1)固体A的成分有______;
(2)步骤Ⅰ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Ⅰ、Ⅱ共同的实验操作名称是______,若往溶液D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锌,可得到只含一
种溶质的溶液,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9.仔细观察图,回答相关问题。

(1)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 中出现大量气泡,装置B中
发生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C中液面下降,稀盐酸沿导管流入D瓶中,C中稀盐酸能流入D中的原因是______。

(2)写出D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E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是______验证F装置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4)A装置除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外,还可用于氢气等气体的制取,用此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______。

20.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以下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的中和反应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CaCl2+Na2CO3=CaCO3↓+2NaCl
【提出问题】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
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Ⅰ:只有CaCl2
猜想Ⅱ:有______
猜想Ⅲ:有CaC12和Ca(OH)2
猜想Ⅳ:有CaCl2、HC1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Ⅳ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通入CO2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Ⅲ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1)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______;
(2)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木质屋顶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消防用水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电线拉断只是将其断开,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拱柱摔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答案:B
解析:解:A、甲醛能破坏人体内的蛋白质,危害人体健康,所以错误。

B、碳酸氢钠能和发酵时产生的酸反应生成无毒的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碳气体受热膨胀会使糕点松软,所以正确。

C、硫酸铜中含有重金属,容易中毒,不能食用,所以错误。

D、亚硝酸盐有毒,不能用来腌制食品,所以错误。

故选:B。

从甲醛有毒的角度分析判断。

B通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的反应原理分析判断。

C硫酸铜含重金属铜。

D从亚硝酸盐有毒,不能食用的角度分析判断。

“关爱生命,永保健康”,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点也就成了化学考查的热点。

3.答案:C
解析:解:
A、碳酸氢钠受热会产生二氧化碳也可以和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焙制糕点,故正确;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水少的是硬水,故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中和酸性土壤,故错误;
D、纯碱显碱性,生活中可去除油污,故正确。

故选:C。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进一步加深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理解。

4.答案:B
解析:
A.根据液体加热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A.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的1
,错误;
3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浓硫酸,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解: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时从外界是吸收热量,会使溶液温度降低,错误;
C、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错误;
D、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溶解度及溶解现象及原理,应熟悉溶液是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知道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难度较易。

6.答案:A
解析: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把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7.答案:C
解析: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氮气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
为N
2+3H2−
 一定条件 
2NH3。

A.该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B.反应中,氮元素由0价降低为−3价,氢元素由0价升高为+1价,故错误;
C.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可以制得氯化铵,氯化铵是一种氮肥,故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3H2−
 一定条件 
2NH3,故错误。

故选:C。

观察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根据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化学式、方程式的意义计算、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学会阅读分子的模型示意图,能根据提供的原子图形判断分子原子构成和化学式,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瘦肉精是由碳、氢、氯、氮、氧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元素在人体中都存在,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瘦肉精分子里含有2个氯原子和2个氮原子,不含氯分子和氮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D、瘦肉精中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2×12=144,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为16,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9倍,则碳元素质量分数是氧元素质量分数的9倍,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瘦肉精的元素组成和人体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100%,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相对分子质量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解: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银强,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Fe和Al,铝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和银,铝粉反应完,若还有AgNO3溶液,铁才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滤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溶液,说明发生了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A、滤液中一定含有Al(NO3)3、硝酸亚铁,一定不含Ag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B、滤液中一定含有Fe(NO3)2,一定不含AgNO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得到浅绿色滤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溶液,说明发生了铁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但无法确定铁是否有剩余,不能确定滤渣中是否含有Fe,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上述分析,滤渣中一定含有A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银强,向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Fe和Al,铝先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铝溶液和银,铝粉反应完,若还有AgNO3溶液,铁才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熟练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确定能发生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能够发生中和反应,所以中和反应都是酸和碱的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B、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钠原子和钠离子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都属于同种元素,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不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推理错误。

C、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的不一定都是酸,硫酸氢钠等盐溶液也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故选项推理错误。

D、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就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D、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1.答案:B
解析:解:A、Zn粉和ZnO均能与稀H2SO4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HCl能与饱和的NaHC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
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H2SO4和Na2SO4溶液均能与Ba(OH)2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2CO3和CaCO3固体均能与稀HCl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D
解析:解:pH为5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O32−、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CO32−、Ca2+两种离子能结合产生碳酸钙沉淀,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pH为5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了离子共存的问题,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

13.答案:C
解析:解:由于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说明温度越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就越小,即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符合题意的是c溶液.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溶解度曲线来判断使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升温还是降温的方法使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
14.答案:B
解析:解:A、镁比铝活泼,反应速率快,反应需要时间短,最终铝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加入氧化镁和氢氧化镁质量相等时,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反应的盐酸质量相等时,生成氯化镁质量相等,最终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质量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加入铝和镁质量相等时,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的铜质量大,最终生成铜的质量相等,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盐酸和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和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和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
硫酸铜和镁反应生成硫酸镁和铜,和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5.答案:CD
解析:解: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得硫酸钡沉淀,所以
A、o−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故A错误;
B、取d点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加入的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所以不能说明盐酸过量,故B错误;
C、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
BaCO3---CO2,
197 44
x 0.88g
197 x =
44 0.88g
x=3.94g
所以m=6.27g−3.94g=2.33g,故C正确;
D、o−a段发生的反应,可知a点的溶液时氯化钠,a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5%,故D正确;故选:CD。

根据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得硫酸钡沉淀,依据图象这沉淀的质量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进行计算分析;
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既有试验探究,又有实验数据图象的分析。

只有综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较好的完成本类练习题。

16.答案: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五个氢原子
解析:解:H表示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5H表示五个氢原子,故填:氢元素;一个氢原子;五个氢原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7.答案:40.08 2 4
解析: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3)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钙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位于第4周期。

故答案为:
(1)40.08;
(2)2;
(3)4。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1)银和锌;
(2)Zn+2AgNO3=2Ag+Zn(NO3)2;
(3)过滤;ZnO+H2SO4=ZnSO4+H2O。

解析:解:过量锌粉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固体A为银和锌的混合物,溶液B为硝酸锌溶液,锌能与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银不与稀硫酸反应,则气体C为氢气,滤渣为银,溶液D为硫酸锌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1)固体A为银和锌的混合物。

(2)步骤Ⅰ中,过量锌粉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 2Ag+Zn(NO3)2。

(3)步骤Ⅰ、Ⅱ中均有将固体与溶液分离的操作,共同的实验操作名称是过滤;若往溶液D中加入适量的氧化锌,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O+H2SO4= ZnSO4+H2O。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操作的实验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与氧气接触氧气进入C瓶,瓶内压强增大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将燃着的木条放在F瓶口,若熄灭,则收集满了可控制反应的速率
解析:解:(1)B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由图示可知,氧气流进入C,则把盐酸压入D和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进入E,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酸变红色;
(2)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所以E中紫色石蕊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