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2语文《兴贤》课堂训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练习
一、给列字注音。
1、仲虺祭公
2、一字多音。
翟景----墨翟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治安
..之世
B.流俗
..所共知耳
C.魏、晋而下,至于
..李唐
D.别嫌疑
..,明是非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B.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C.于是相如奉璧西入秦
D.夜缒而出
三、课内阅读。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
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
魏、晋而
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
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责人以细过.
(2)任贤使能.
(3)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4)则谠.直之路开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2)辍耕之.垄上
(3)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
(4)吾其.还也
A.两个“之”不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其”不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之”相同,两个“其”相同
3、对选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陈述了论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认为“治安之世”有贤才能造就兴旺之国,而“昏乱之世”,虽有贤才却无法挽回衰败的局面,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用与不用。
B.作者综观商周以来的历史发展,援引史实,有力地证明:发现贤能、引进贤能,才能使国家再现“三皇五帝”时的繁荣景象。
C.为使自己的论证有说服力,作者在引用史实的时候,历数古代“用与不用”两种相反的结局,并把这些古代相反的事例当作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进行古今映照。
D.本文的思路先是由古到今,继而又从今返古;既连环往复,又一意到底,不生枝节。
文章短小精粹,平易明快,言辞时而虎虎有生气,时而饱含深邃忧思,笔力雄健。
答案:一、注音。
1、(huī)(zhài)2、(zhái)( dí)
二、选择题。
1、D 2、D
三、阅读。
1、(1)过:过错。
(2)能:有才能的人。
(3)涂:通“途”,道路。
(4)谠:直言。
2、A
3、D
语文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弃贤专己而衰术业有专攻
B.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通古今之变
C.不责人以细过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2、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正确的一句( )
A.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B.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C.古虽/扰攘之际
D.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二、特殊词语的用法。
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2、何治安
..之世
三、迁移拓展。
1.王安石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你如何评价他?
2.结合课文,举例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二、特殊词语的用法。
1、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贤能的人;能:有才能的人
2、古义:安定;今义:社会的安宁秩序
三、迁移拓展。
1、把任人唯贤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上,王安石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改革家,确实起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作用。
“得贤才者得天下”,
王安石始终如如高山一样屹立在北宋帝王面前,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意见,北宋那个屈辱的年代因为有王安石而生辉。
2、一类是社会发展的步伐跟不上一些跑在前面的高人,如孔子向诸侯推销的“仁义礼智信乐”,社会根本跟不上。
因此也就没法登上表演的舞台。
第二类是被社会的车轮甩在后面的人,如弹棉花绝技的师傅,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只能哀叹生不逢时。
第三类是紧跟着社会发展的大车,社会也需要他们的才能,结果却因为各种微观方面的因素没能实现抱负。
这些微观因素各种各样,如人才过剩;有因为别人的排挤打压,如柳宗元、韩愈、岳飞、郑板桥之类的人物;有因为自身的条件不够成熟,贸然出动,而造成的失意。
如韩非子、王安石、范仲淹之类的。
此类人犯了“潜龙勿用”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