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助你成为优秀语文教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招助你成为优秀语文教师
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是大多数高校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业理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在校期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如何提升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素养?湖南语文特级教师唐巨南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大学师范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素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需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学好专业、提升素养、创新思维、潜心研读、重视实习。
本期与您一同分享——
某日,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小梁同学来信向我咨询一个问题:“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在毕业前的这两年应该做些什么?”根据多年来对我校应聘试教和正式工作的师范毕业生的观察和了解,我认为大学师范生在校期间,在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学好专业、提升素养、创新思维、潜心研读、重视实习。
第一,学好专业。
专业性知识的学习通常从大学教育开始,但我一直认为,九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所有的课程都与未来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常识。
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时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所具备的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会令他受用一生。
因为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来说,说话、写文章都是最基本的能力。
相比小学和中学,大学的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大学课程大部分是为了给学生今后的工作打基础,因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在校期间学好专业课程,就能积累起厚实的专业知识,就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让职业道路走得更稳、更顺。
中文、教育类专业必修的课程数目是有限的,而值得我们去探究、吸收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年轻的老师们才会发现,自己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被备课、上课之外的事情占用,他们会被那些可能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事情搞得晕头转向:可能为了处理学生之间的一个个小纠纷而费尽心思;可能每天早早就来到学校,晚上学生就寝之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
这时候,老师们会感叹:哪里还有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呢!因此,要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大学阶段把专业课程学扎实,除此之外,还要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多阅读和语文教育相关的书籍报刊,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第二,提升素养。
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一些非知识性的素养。
比如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等。
不少大学生可能忽视了在校期间对这些能力的培养,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得到学生的喜欢、同行的肯定和家长的信任。
写不好粉笔字、说不好普通话、上课缺乏激情等等,都是老师职业素养中的“硬伤”,更是他们成为优秀教师的“拦路虎”。
如果你字写得不够好,在大学阶段就一定要花时间把字练好。
数字化时代,用笔书写规范汉字几乎成了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但当老师不同。
语文老师必须在黑板上写规范汉字,学生才更愿意接受你传授的知识。
如果你的普通话达不到规定等级,就必须下功夫补上,不仅要正确发音,还要练好朗读。
尽管网络上有很多现成的朗诵音频,但它们无法取代老师标准、优美的范读,更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师范生还应该培养自己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
美国著名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中说过:
“伟大的教师一定是个充满激情的教师。
”语文教师更应该充满诗意与激情。
有些老师性格比较内敛,行事缓慢,很容易让课堂教学缺乏抑扬顿挫的波澜,缺乏诗意荡漾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很难有感染力。
因此,大学阶段,师范生务必注意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第三,创新思维。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既是课堂教学的能手,又是善于引导、教育学生的高手。
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耐心、爱心、细心,更需要灵动、创新的工作方法。
在教育工作中,如果同一种方法用过两次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创新方法,否则,师生关系会越来越僵,教育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年轻的教师往往急于求成而对学生失去信心,其原因就是没有去拓展思维,没有去变换教育方法。
要具有这种创新精神,需要我们在大学时代就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灵动、创新的思维品质。
在上课、看专业书籍、实习听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自己该如何做,学会从反思中学习。
第四,潜心研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说过:“一个人最优雅迷人、最经得住审美的姿态,不是舞台上的狂歌劲舞,不是阳光下的健步如飞,而是阅读。
一个有书卷气的人,实际上就是最有质量的人,而书卷气哪里来?是通过长期的阅读慢慢形成的。
”曹教授的这番话道出了阅读对于培养人修养、气质的重要作用。
爱读书、善思考,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质,但事实上,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人并不多。
正如著名作家石钟山所说,“现在能体会到读书这种优雅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了。
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了读书的心境”。
要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自觉培养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并且将这一习惯运用到对文本、教材的研读之中。
钱梦龙老师在特级教师闫学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序言中写道:“解读文本是一件最能显示语文教师‘功力’的活儿”“一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是否教到点子上,能否让学生真正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解读文本的功力。
”当今社会,网络的普及和教辅书籍的泛滥,使得老师们在备课时能轻松找到用不完的资料,但究竟怎么讲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靠的还是老师自己对文本的潜心研读和准确理解。
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自己静心读书、潜心研读文本、教材的习惯很重要。
第五,重视实习。
知识只有应用在实践当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目前,不少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实习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尽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但缺乏应有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他们在应聘试教时,或是依赖从网上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教学变成了课件展示;或是自始至终都在自顾自讲解,将原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或是整堂课从未离开讲台,也没有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字。
至于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对学生回答的巧妙应对、对知识的适当拓展等教学手法,在毕业生的试讲中更是鲜见。
这些现象,都是大学期间缺乏实习经验造成的。
大学阶段,认真听课、学习专业知识是第一位的,但师范生也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通过颇有成效的实习强化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自己对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信心。
现在各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产生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但我建议师范生在实习时,主要从体验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做起,厘清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思路,从研读文本教材、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精心设计板书、细致批改作业等最基本的要求做起,这样才会收到预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