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
2011 届高考历史第二轮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检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二单元测试古代中国的经济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 年 1 月 3 日,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
制作刊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
代特点生肖牛图案纹饰,反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
此中,“牛”
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 .中国原
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2 .墨
子说:“今也,农民之因此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
不敢疲乏者,何也?曰:彼认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
饥,故不敢疲乏。
”上述引文反响,在战国期间() A .土地吞并
严重,农民生活凄惨困苦 B .生产者勤劳奋动,社会地位低下C.小
农经济确定,农民生产踊跃性提升D.铁器牛耕推行,土地私有制
确定 3 .《国语 ?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
后来辈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经过该记录我们可以确
信春秋期间() A. 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 B. 农业上已经使用牛
耕 C. 各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 D. 社会次序特别凌乱 4 .西周时“一人
跖(踏)耒而耕,但是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惹起这一变化的根本源因是() A. 公田变成私田 B.国家走向统
一C. 铁器牛耕的推行D. 封建制度的确定5 .以下从图一到图二的变
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图(一)图(二)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的变化B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6.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期间,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期间手工
业的最高水平,下边各组对应正确的选项是()A .商周――铁器唐
宋――陶器明清――瓷器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7 .某地发掘出一座
古墓,发现墓室中有唐三彩马、宣德年间的瓷罐、玉米残粒等。
据此
推测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 A.唐代 B.北宋 C.元
朝 D.明朝 8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期间,一种新式经济的
发展实质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浮起了“微澜”。
其“微
澜”主要表现为() A .手工工场流行 B .地域性的商人公司形成C.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D.钱币经济据有主要地位 9 .在小农经济占
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民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 A .用来缴纳
赋税 B .供自家花费 C.供民间花费 D.作为家庭副业 10 .东汉杜诗
对推进我国手工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此刻他促进了()
A .青铜锻造水平的提升
B .冶铁水平的提升 C.丝织业制造水平的提
升 D.瓷器制作技术的提升 11 .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
突出表现封建经济形态特点的是() A .工场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民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12 .某瓷器珍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
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
珍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以下哪一期间()A .隋唐 B.两宋 C.宋
元 D.明清 13 .两百多年前,有位瑞典贵族派人万里迢迢到中国定做
瓷器。
他早先依照贵族等级标准设计了成套图案,画成样稿,要求中国
工匠一定严格按依旧稿烧制。
船在海上航行数月,图案样稿被海水打湿,溢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工匠拿到图案样稿,发现上边有水痕,
但没法核实这能否出自作者的原意,只能依旧子烧制,那位贵族收到成
品后,开始很不快乐;经仔细核对样稿,他不由自主地连声夸赞。
这说
明() A .中国工匠讲究诚信 B .中国瓷器产质量量高
C.中国制瓷技艺高妙D.中国瓷器在西方深受欢迎14 .古代中国的
城市经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这里“新”的含义是()A.“市”服务设备齐备 B .“市”打破了时间、地点等限制 C.南方
城市大批浮现 D.城市的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15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
看法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商鞅的看法限制了商业发展,对中国
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悲观作用 B .黄宗羲的看法违反了我国以农为本的现实,看法不的确际 C.两人的看法都吻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D.农、商应当都是中国的本业,任何时候都相同
重要,两人的看法都有误差 16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打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看法,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若是因为()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专制制度的衰败 C.西方文明
的影响 D.商品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17 .阅读以下资料:材
料一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衣食足而知礼仪》资料二(战国时李悝说)今一
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
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
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
三百,余千五十。
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
五十。
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
――《汉书 ?食货志》资料三依据江陵凤凰山出土汉简资料看,当时小农家庭土地都
不足百亩。
这批资料所记共18 户,户均人口 4.72 人,户均土地 24
亩弱,最多的一户也只有土地54 亩,离百亩之田还相差一半。
――马克 ??主编《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据资料一归纳八口之
家可以“无饥无寒”的主要条件。
(2)资料一和资料二对“治田百亩”的描述有什么矛盾?你认为
哪一资料更吻合历史事实?联合史实说明原由。
(3)资料三与资料一、二对比,又有什么矛盾的地方?资料三对
理解资料二有何帮助?
(4)上述资猜中,你认为哪一资料最具客观性?综上可见,我们
在历史学习中应当如何对待和使用资料?
18.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醒世恒言》表达: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
个小地主,依赖仆人贩售油漆等物件,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
为大地主。
资料二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认为寇,郡县以闻。
遂命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
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进出。
―― 《永
乐实录》资料三顺治元年,清政府宣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
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而且将全部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
不准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准越界,时辰 ? t 望,违者死无
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请回答:(1)资料一反响明朝什么社会现象?联合所学知识解析原由。
(2)依据资料二、三并联合所学知识,解析明清海禁的不一样原由。
(3)上述资料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二单元测试一.1.D 2.C 3.B 4.C 5.D 6.C 7.D 8.C 9.C 10.B 11.D 12.A 13. C 14.B 15.C 16.D 二.17.(1)百亩田地;五亩桑宅地;饲养牲口;政府不搅乱农民的
生产活动。
(2)资料一认为“八口之家治田百亩”可以解决饱暖问题;
资料二则认为“五口之家治田百亩”不可以解决基本饱暖问题。
原由:
资料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提升;农民生活需要
基本依赖自己生产;不然社会矛盾激化,局势混乱,社会将没法发展。
资料二: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没有形成;农民生活对商业发展依
赖性强;粮食价格低而生活必要品贵,以致农民没法解决基本温
饱问题;这类现象不是广泛存在,可能存在于某一特别期间。
(3)矛盾:小农家庭据有土地不足百亩。
帮助:说明资料二记录的现象不
广泛,拥有特别性,不可以完整反响当时小农生产和生活情况。
(4)客
观性:资料三。
办理和使用:依照资料的本源判断资料的客观性;依
据史实判断资料的价值;依据资料指出不一样资料内容间的异同点;根
据资料和史实合理解说不一样资料的矛盾。
18 .(1)现象:经商致富后,又购置田产,从事封建地租盘剥。
原由:明朝统治者实“行重农
抑商”政策。
(2)明朝:防范逃亡外国的敌对权利与倭寇勾通,威迫
明朝统治。
清代:防范沿海人民和台湾郑成功反清权利联系,威迫清
朝统治。
(3)克制资本的原始累积,影响手工业和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保护了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联合的封建自然经济,阻拦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成长,使中国的发展日趋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