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截法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截法探析
张亚乾;陈洁
【摘要】阐述担截法的历史源流及各医家对其的解释,因其记载较少,后人解释不一,未引起足够重视.通过笔者的理解,指出担截法实为一种临床远端取穴方法,体现了针灸时平衡的辨证思维,通过单经络及多经络不同穴位的搭配,以疏泄经气,引导气血归于平衡,从整体出发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扩大其实用范围,无论对于肢体经络病变还是脏腑及全身病变,均可灵活施治,并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22)004
【总页数】2页(P523-524)
【关键词】担截法;远端取穴;平衡
【作者】张亚乾;陈洁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天津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担截法最早见于元·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载录的《天星十一穴歌诀》之“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至明·徐凤《针灸大全》又增太冲一穴,并更名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扩大其应用范围。

后在《针灸聚英》之《兰江赋》中更将其提至篇首:“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总原则,点明其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性。

但因其仅记载于歌诀中,受音韵所限,
未对该法作详细阐述,以致后世诸家解释不一,使该法未能广为流传,实为遗憾,下面分别从古医籍及笔者对担截法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两方面进行论述。

1.1 担截法为针刺手法
《针灸歌赋选释》中认为“担为补,截为泻”;《针灸大成》中写道“补针之法……再进一豆,谓之按,为截,为随也;泻针之法……退针以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

”《针灸问对》中谓“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

担则气来,截则气去”。

1.2 担截法为取穴数量
《针灸问对》中“截者截穴,用一穴也,担者二穴,或手足二穴,或两手足各一穴也。


1.3 担截法为取穴方法
《针灸歌赋选解》:“某经两端取穴为担,从中取穴为截。

”《针灸歌赋校译》中“担者,挑也,指病在中而上下取穴,使上下两穴相互呼应;截者,切断也,独取
中间一穴,阻断病势。


以上诸说均对其有一定的阐释,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

首先担截法并非针刺手法,歌赋中已多次将针刺补泻手法言明,如《兰江赋》中“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但遇痒麻虚而补,如逢疼痛泻而迎”;“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等等,不需再以担截来暗指。

其次担
截法也非指取穴数量,在《天星十一穴歌诀》中有“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就是说适合用“担”法进行治疗的,就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担”,适合“截”法的,就采用一定的方法来“截”。

显然其非指取穴数量。

再者认为其为取穴方法,笔者认为其说有理,但解释欠妥,《针灸歌赋选解》释为某经两端取穴为担,中间取穴为截,此说限制了担截法的应用,将其局限于同一经络,其次《针灸歌赋校译》对于截法解释为病在中者,中间取穴为截,但根据歌赋
中所取穴位,均为远端取穴,并未直接取其病灶处,故其解释不妥。

那担截各为何意呢?从歌诀中可以看出,其所取穴位多为四肢末端的穴位,而治疗
的疾病并非穴位附近的疾病,是为一种远端取穴的方法。

担者,有挑、担当之意,就像挑东西一样,只有两端均匀才能平衡,故取其平衡之意,引导气血趋于平衡,而截者是阻拦、截断之意,其意义不是直接阻拦其病灶处,而是当经气壅滞于一端取其另一端以引泻,使过剩的经气达到平衡。

明白其意义后不难看出,担截法是一种取穴方法,其根本为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以达平衡。

《素问·阴阳印象大论》
中记载:“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实为其真正的内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系,使脏腑与皮肉筋骨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

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内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气血循环反复无端。

脏腑阴阳失调或肢体经络不通必然影响气血运行,使气血不和、阻滞经脉。

担截法正是从此处着手,疏泄经气,平衡阴阳,调整脏腑气血,从整体出发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

如某脏腑有病取其两条经络远端调节,某经络一端有病取其另一端以平衡,若邪气过盛针刺病变远端以引泻病势或从整体着眼;左病取右穴,上病取下穴,或按脏腑之间五行生克调整,如此引导疏泄经气使其归于平衡,由此在临床便有了许多变化,其应用也可扩展许多,不仅可应用于肢体经络病变,亦可应用于脏腑及全身病变,穴位也不再局限,可根据疾病的不同灵活选取。

3.1 肢体经络疾病
3.1.1 同名经络取穴法视疼痛所在部位,取其循行经络另一端穴位,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合谷;关节疼痛沉重可取其循行经络之输穴;肩关节痛可按部位取后溪、中渚,三间为截;肘关节痛可取肩髃、合谷为担;局部红肿取其循行远端相对穴位,
如关冲穴生疔取耳门穴。

3.1.2 对侧同名经络取穴法如一侧肢体局部红肿疼痛或屈伸不利,可取对侧同名经络的相同部位进行针刺,如一侧网球肘,可取对侧手三里,曲池等穴,左侧足踝扭伤肿痛,可取对侧昆仑,申脉及相应痛点针刺。

3.1.3 不同经络交叉取穴视病变所在位置,取同侧经络远端之穴与对侧经络远端之穴形成相互吸引的形式,使病变处于两穴中间,两穴相引,气行于病变之处,如膀胱经循行痛的椎间盘突出,可取患侧足太阳经之束骨及健侧手太阳经之后溪[1],咽痛取同侧列缺及对侧照海。

3.2 脏腑疾病
3.2.1 本经循行取穴法适用于单脏腑疾病。

如治疗五脏实热证,取井穴或荥穴以泄热为截,如肺热咽痛取少商,肝火亢盛取行间;调节脏腑功能,可取双侧穴为担法,如心胸疾病取双侧内关;也可取原穴直接调节脏腑。

如便秘可取双侧合谷,肾阴虚
失眠可取双侧太溪;还可取俞募穴进行治疗,如咳嗽可取双侧肺俞,胃脘痛取双侧
胃俞及中脘。

3.2.2 整体搭配取穴法适用于多脏腑疾病,可按其脏腑疾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搭配,达到全身气机的协调。

如气喘取天突、气海为担,取膻中为截;心痛取
关元,巨阙,配至阳为担截合用;偏瘫取健侧穴位,取内经“交经巨刺”之意,从
阳引阴[2],还可以根据脏腑的五行生克属性进行搭配。

《兰江赋》有云:“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将水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直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

”脏腑实证时可截其所胜之脏腑,以断病势之发展,并担其子母之脏,以平其亢盛之气。

如肝火亢盛出现头晕头痛等症时,取肝经五输穴之荥穴行间与合穴曲泉,以担其亢盛之势,并针脾经太白或胃经足三里以截其传。

由上可见,担截法的根本实为平衡二字,其作为一种针灸的取穴方法,有着完整的理论依据,体现了针灸治疗的辨证思维,应用时抓住“平衡”二字,结合其他理论
疏泄经气,泻实补虚,调整脏腑气血,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归于平衡。

无论用于肢体经络病变,还是脏腑及全身病变,均可灵活施治,且其取穴多为远端取穴,在一些危重病人的治疗上体现了针灸便捷的特色,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辨证的不同和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治法,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关文献】
[1]王文炎,米建平.董氏奇穴治疗痛症浅探[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51-52.
[2]雷龙鸣,曾湘玲.交经“巨刺”及其在中风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07,2(23):3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