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综合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下列诗句没有体现了生命现象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C.大气烟、水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雄鸡报晓B.水涨船高C.昙花一现D.飞蛾扑火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生产者
B.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都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的
D.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因此属于分解者
6、昆明COP15大会发表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了亚洲象群、华盖木、朱鹮等“国宝级”生物。
下列哪一项不是上述生物共有的特征()
A.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能进行呼吸C.生活需要营养 D.都能运动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影响这个自然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水分B.温度C.土壤D.太阳
8、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种现象属于()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改变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影响生物
9、承载着“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的中老铁路,沿线地势落差很大,植物分布各具特色。
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说明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温度C.水分D.空气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下列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是()
A.自贡植物园B.草原上所有的动物C.一堆蘑菇 D.河里所有的鱼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例如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_________关系,而猫吃老鼠则是生物
之间非常普遍的_________关系。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和_________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在自然界中,碳是以_______________的形势,不断地在____________环境和生物
________________中循环着。
4、生物具有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写三个特征即可)
5、环境中影响生物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
_________,如阳光、空气、水等,另一类是___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____)
2、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所以它不是生物。
(____)
3、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消费者。
(____)
4、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____)
5、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稳定不变。
(__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
小明觉得奇怪,他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同学,他们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于是他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假设是否成立。
设计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实验步骤
A.在甲、乙两个培养皿中垫上湿纸巾,取长势相当60根新鲜黄豆芽随机分成相等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培养皿中。
然后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
B.把甲培养皿放在___________下,乙培养皿放在___________处培养。
这一步是为了设置
___________实验。
(2)分析及讨论
①你能帮他提出问题吗?___________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②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培养皿中的黄豆芽___________,乙培养皿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选填“变绿”或“不变绿”)
③每组30根新鲜黄豆芽,而不是1根,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④实验过程中,将两个培养皿放置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
⑤本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预期效果一样,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___________。
2、探究实验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请阅读下面探究实验,分析答题。
小强在打扫庭院时,在花盆、砖块这些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发现了很多鼠妇,而在明亮干燥的地方很少看到,是什么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呢?他与小组同学围绕着此问题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作出假设)
(1)小强认为影响鼠妇分布与光有关,小红认为_____也会影响鼠妇分布。
(制定计划)
(2)为了验证小强和小红的假设,小组同学们利用废弃的纸盒设计以下方案,你认为为了验证小强的假设,正确方案应是__________;为了验证小红的假设,正确的方案应是_______ ;这两个正确的方案共同点是:只有探究的因素________,其他的因素都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本实验的
_______;像这样的实验叫 _________。
(3)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用1只的原因是 __________。
(进行实验)
步骤1:按正确的方案,把鼠妇放在相应的纸盒中静置5分钟,小强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小红统计干燥与潮湿处的鼠妇的数量,并汇总到下表中。
步骤2: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9次。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根据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小红的数据得出的结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实验假设,你认为小强同学在得出结论后进行的操作是____,A 否定本组结论,依据假设和已有的知识改变结论;B检验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再重复实验。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没有体现了生命现象,符合题意。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这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现象中主要生物是藻类植物,体现了生命现
象,不符合题意。
D.诗句中“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分析】
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详解】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所以,选项中“农田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不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
所以,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故选C。
3、B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
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B。
4、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的;⑧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
A.公鸡打鸣是对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属于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水涨船高是自然现象,不属于生命现象,B符合题意。
C.昙花一现属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是生物的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飞蛾扑火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A.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光能,A不符合题意。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而动物大多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所以物质和能量随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C不符合题意。
D.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符合题意。
故选D。
6、D
【分析】
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以亚洲象群、华盖木、朱鹮等都是由细胞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亚洲象群、华盖木、朱鹮等都能进行呼吸,有利于维持生存,故B不符合题意。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亚洲象群、朱鹮等动物能够运动,而华盖木等植物一般不能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
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影响这个自然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B。
8、C
【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C。
9、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环境影响生物,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所以,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这说明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故选B。
10、A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详解】
A.自贡植物园,既包括了植物园所有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符合题意。
B.草原上所有的动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蘑菇,大型真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河里所有的鱼,只有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共生捕食
【详解】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②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合作等。
小丑鱼吃剩的食物能给海葵当食物,有时也能帮海葵赶走海葵的天敌,海葵能用毒刺保护小丑鱼,因此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共生关系;猫吃老鼠,属于捕食关系。
2、种类、数量所占的比例
【详解】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数量和所占的比例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3、二氧化碳无机群落
【详解】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遗体、粪便和枯枝落叶,把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
因此在自然界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不断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循环着。
4、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详解】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5、生活分布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生物因素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三、判断题
1、错误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据此解答。
【详解】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如:温度、食物、光、空气、水等。
而阳光、空气、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等,这些都属于环境,因此单一说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具有片面性,故题干说法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的含义。
2、错误
【详解】
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由细胞构成的。
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是能开出黄色的花,说明具有繁殖现象,是生物,故此题干错误。
3、错误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详解】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它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它们是生产者。
故题干说法错误。
4、错误
【详解】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题干说法错误。
5、错误
【详解】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故题干观点错误。
四、实验探究
1、阳光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两份,分别放在两个甲、乙两个容器中。
设计对照实验时,要坚
持变量唯一的原则。
此处我们探究的是光照能否影响到叶绿素的产生,因而实验的变量应是光。
甲放
在有阳光处培养,乙放在阴暗处培养。
这一步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2)①黄豆芽被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
因而提出的问
题应该是:光能影响黄豆芽叶绿素的产生吗?
②该实验的预期效果是:甲中的黄豆芽变绿,乙中的黄豆芽不变绿。
③实验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因此每组30根新鲜黄豆芽,而不是1根,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偶
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④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
实验叫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⑤该实验的结论是: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2、
(1)水分##水
(2)方案D 方案A 不同变量对照实验
(3)避免偶然性
(4)光对鼠妇的分布没有影响##光照对鼠妇的分布没有影响水分对鼠妇的分布有影响 B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
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
依据题意可知:小强在打扫庭院时,在花盆、砖块这些阴暗潮湿的角落里发现了很多鼠妇,而在明亮
干燥的地方很少看到,可作出假设:小强认为影响鼠妇分布与光有关,小红认为水分也会影响鼠妇分
布。
(2)
小强认为影响鼠妇分布与光有关,制定的实验方案,除了光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因此,为了验证小强的假设,正确的方案是D;小红认为水分影响鼠妇分布,制定的实验方案,除了水分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因此,为了验证小红的假设,正确的方案应是A。
这两个正确的方案共同点是:只有探究的因素不同,其他的因素都相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本实验的变量;像这样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3)
探究实验所用的生物实验材料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是1只原因是减少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4)
根据小强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阴暗环境中的鼠妇数量和明亮环境中的数量差不多,说明光对鼠妇生活没有影响。
根据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潮湿环境中的鼠妇数量明显多于干燥环境中的,说明水分对鼠妇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潮湿环境。
结合实验假设,你认为小强同学在得出结论后需要检验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再重复实验。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