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探究
作者:张微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8期
【摘要】这项研究专注于探索广西壮族民歌如何经过精心改编成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其旨在为音乐领域的相关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了分析比较和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已有的广西壮族民歌钢琴作品。
研究的成果清晰地展示,广西壮族民歌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彰显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在钢琴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西方钢琴作曲技术与广西壮族民歌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状态。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交流与融合,更是文化上的融汇。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民歌与钢琴的融合在音乐创作领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彰显了广西壮族音乐的独特之处,还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形式。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对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对音乐创作和文化交流提供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改编;钢琴作品;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8—084—03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艺术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远高于其他的地域。
随着经济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艺术领域逐渐呈现出多元繁荣发展的倾向,西方演奏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的融合已成为音乐艺术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作曲上的合作,还是演奏技法上的融合,都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多样,北路山歌、欢类山歌等,这一特性为改变钢琴作品事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钢琴作品多元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此过程中,民族音乐与钢琴曲的有效结合不仅能够促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结合,同时能够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在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的改编为钢琴作品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探究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通过分析比较和实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已有的广西壮族民歌钢琴作品,寻找其中的共性与特色。
通过对广西壮族民歌与钢琴的融合表现技法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为音乐领域相关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一、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过程中钢琴作品与民歌的特点分析
(一)融合壮族民歌元素的钢琴作品
壮族民歌与钢琴艺术的相互融合呈现出富有活力的特色,为两者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这一进程中,众多作曲家巧妙地将民间歌曲的元素巧妙地融入了钢琴作品,如著名的《翻身的日子》,源自陕北民歌。
这种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合与交流为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催生了全新的创作动力。
(二)壯族民歌的独特之美
壮族民歌在音乐节奏和歌词韵律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其鲜明的民族氛围使其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它的形式多样性包括欢乐、欢腾、深情、深沉以及思考等五种类型,延伸至山间歌谣、柔美小调、叙事情景、日常风俗歌咏以及孩童童谣等各种类别。
调式方面,三声调、四声调和五声调的变化与壮族语言的音韵相互呼应。
壮族民歌的独特节奏和旋律变化创造出音乐的韵律感,其中频繁出现的重复节奏更是其特色之一。
壮族民歌的旋律通常由四到五个音符构成,甚至有一些只有三个音符的歌曲,这使得它们易于记忆和传承。
此外,旋律常呈上升趋势,伴随着4度、5度乃至大6度、大7度的音程跳跃,与壮族语言的音调特点相契合。
这些歌曲以口头传承为主,简单而鲜明的节奏容易使人印象深刻。
壮族民歌因其情感的鲜明表达也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重要媒介。
总之,壮族民歌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还展现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特点。
这些民族旋律在融入钢琴作品时,可以巧妙地表达情感和传递爱意等情境,流动的音符会为钢琴作品注入独特的音乐元素。
(三)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文化价值
壮族民歌作为中国传统少数民族的文化宝藏和音乐艺术资源,在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音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与西方乐器的融合不仅代表了两种音乐符号的交融,还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典范。
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歌被改编成钢琴作品,这已经成为传播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
例如,樊祖荫的《柚子甜》、海鹏的《壮山渔歌》等作品,都是鲜明的代表,对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歌曲在改编时呈现出独特的音乐元素,因此改编方式也多种多样。
有些作品以原曲进行移植改编,而有些则以原歌的韵调为灵感进行改编。
这种多样性赋予钢琴作品独特的光芒,既能鲜明地呈现民族特色,又能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少数民族歌曲通常具有旋律的重复和自由的氛围,改编者需要深入理解民歌的特点,将民族音乐元素与创作用意相融合,以加强与原歌曲情感的共鸣,提升改编作品的独特性和与原作的契合度,使演奏者更深刻地理解和传达歌曲的内涵。
这种改编方式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音乐,同时为钢琴作品注入多元文化的魅力。
通过音乐元素的选择,可以将壮族民歌中独具特色的旋律、调式和音乐元素融入钢琴作品中。
壮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包括使用中国五声性乐音、四五度音程的上下行跳进、特有的调式如羽调式和广西武鸣壮族民歌特有的五声商调式等。
将这些音乐特色转化为钢琴作品的旋律和和声元素,可以在作品中清晰地体现出当地音乐的独特性。
其次,作曲家可以通过歌词和主题的
选择,表达当地的文化内容。
壮族民歌歌词常常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此外,通过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钢琴演奏家可以传达当地文化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细腻的音符演绎、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变化都可以传达出壮族民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文化特质。
演奏家可以通过音乐的动态、速度和情感的起伏,深刻地展现出当地文化的独特性。
最后,借助现代科技和多媒体元素,可以进一步强调当地特色和文化内容。
总之,将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可以通过音乐元素的选择、歌词和主题的表达、音乐演奏技巧以及多媒体元素的运用,凸显当地的特色和体现当地的文化内容。
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推广当地文化,还可以丰富音乐创作领域,实现可行性的效果。
二、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中国钢琴作品
(一)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原样移植作品
根据壮族民歌原样移植的改编作品是指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壮族民歌中某个民歌作品的旋律,并以此进行隐身与发展,而后结合中西方钢琴作曲技术与曲作者自身创作风格所编创出的钢琴作品,比如金响的钢琴组曲《刘三姐》、邱玉兰的《山谷日出》等。
其中钢琴组曲《刘三姐》是编创者根据壮族大型同名歌舞剧所创作的钢琴组曲,歌舞剧中讲述了壮族歌仙刘三姐智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歌剧舞表现了壮族人民不畏强权的优质品质,对此,钢琴曲全曲分为七个乐章,分別为《序曲》《对歌》《颂歌》《情歌》《舞曲》《媒婆》《抗禁》,其中前三个乐章均为唱山歌的主题音调创编而来,后四个乐章则是以广西彩调音乐为素材创编而成。
其中序曲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引子,通过主题乐句的前两个乐节与左右手琶音的演奏技法,勾勒出一幅壮乡山水图。
第二部分是音乐主题的呈现,左手和弦分解的伴奏如流水般推动着右手主旋律的进行。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同属第二部分音乐主题中第二个乐句变化再现,左手依旧延续了第二部分和弦分解伴奏的织体,只是高声部的主旋,由和弦来演绎。
(二)广西壮族民歌改编为钢琴作品音调为动机的改编作品
壮族民歌有着自己的调式和旋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大量使用中国五声性乐音作为旋律组合。
二是经常会有四五度音程的上下行跳进,甚至大六度,大七度以上的大跳进较为常见,这与民族语言音调相关。
三是有着特有的羽调式、广西武鸣壮族民歌特有的五声商调式等特有调式特点。
广西壮族民歌音调为动机的改编作品是指在曲子中没有原样引用某首民歌旋律,而是通过对民歌特有音调和旋律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音乐主题进行构造的过程。
比如陆建业的《梦幻茶山》,此作品由陆建业与邱庞阳洋共同创作而成,根据壮族民歌《采茶歌》和《水源洞》的曲素材创编而来,在乐曲中四五度的上下跳行音型较为明显,比如第17小节的高音旋律便采用了宫、商、徵音组合,第54小节使用了mi到si的五度跳进。
全曲结合西方三部曲式的框架结构进行创作,以西方表现技法展示了壮族美妙无边的茶山远景。
再比如陆华柏先生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鉴河之歌》,此曲是结合了壮族语调式山歌的曲调素材创作而成,结合西方三部曲式进行创作。
其中A段部分通过左手如流水般的和弦分解织体的弹奏描绘了鉴河的壮丽秀美,从单音到八度和弦的旋律展现了鉴河上下游的落差感。
B段部分由左
手低声部开始弹奏,在右手高声部和左手低声部之间来回出现,进而形成乐节之间的对话,展现出鉴河此起彼伏的流水。
三、广西壮族民歌改编钢琴作品的表现技法分析
(一)广西壮族民歌改编钢琴作曲所表现的节奏
由广西壮族民歌改编而来的钢琴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特点。
钢琴是演奏音乐的工具,是音乐文化与音乐元素的重要载体,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过程中能够充分展现出民族文明与民族艺术等要素。
壮族民歌具有重复性与自由性特点,能够展现出作品与文化的浓浓的生命气息。
首先是重复性特点,在演奏过程中,对作品具有较大影响。
比如《壮乡组合》,从谱例可以看出第2乐句左手主旋律的节奏型是第1乐句的原样重复。
再比如《鉴河之歌》中第二个乐句右手主旋律的节奏型与第一个乐句相同。
其次是自由性特点,通过每小节音符食时值总和的不同,构造出自由的音乐节奏。
比如《摩洛咤的咏叹》中的1~15小节,短短15个乐节中出现了10/4拍、4/4拍、2/4拍、5/4拍四个节拍,以此模仿出摩洛咤说话的语气。
钢琴作品具有节奏性与音律性特点,在实际演奏时要紧抓节奏与旋律特点,在此基础上发挥作品情感,进而实现演奏效果的提升与演奏氛围的营造。
(二)广西壮族民歌改编钢琴作曲所表现的触键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拥有多样的音色。
音色是指琴锤击打琴弦后琴弦振动时所发出的泛音,因琴弦震动频率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琴弦振动频率由琴锤击打琴弦时的速度和力度决定手指触键的速度与力度又决定着琴锤击打琴弦的速度与力量。
手指触键所产生的音色变化直接影响着乐曲风格与乐曲情绪等,这些因素同样也是听众对演奏质量的评价标准。
首先是手指触键。
以《鉴河之歌》为例,此乐曲前部分注重模拟河水的流动,整体旋律较为轻快与灵巧,后部分河水逐渐变得湍急,整体节奏较为紧密。
因此在演奏时要以手指触键,手指一关节稳定站立在琴键上,完全放松手臂与手腕,以展现出河水清晰的音色。
针对模拟水流声响的部分,表演者要将手指力量放于指尖,下键速度与力度保持一致,以表达出干净、透亮的音色。
针对演奏速度较快的单音旋律与琶音旋律乐句,表演者要依靠指尖触键,注意下键与离键的速度要快速,结合乐曲情绪变化调整下键力度。
其次是腕力触键。
以《船从远方来》为例,此乐曲中19—22小节以连串16分音符来表现奔流不息的江水,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运用手腕上下运动来带动手指触键,以此体现出乐句的连贯性,使音乐节奏更加流畅,使音色更加明亮。
再例如《渔网鱼儿跳丰收》中的125—127小节表现了由低音到高音的连贯性,这就要求演奏者以手腕带动指尖触键,在演奏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音与音之间连接弹奏的清晰。
再次是前臂触键,以《刘三姐》为例,此乐曲注重以八度和弦来展示对歌时人山人海的场景,在演奏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弹奏时的力度控制,为后续情绪逐渐增强留下空间,另一方面要
注重手臂的调整,要求以前臂抬起带动手指下键,手指在空中提前摆好八度和弦的框架,随着前臂与手腕一同落下,稳稳地立于琴键上,以此表现出透亮的音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我国音乐艺术的土壤上得以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民族音乐实现了与钢琴乐器的结合,创造出了大量含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观众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不断提升,带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音乐给人一新颖感觉,为新时代钢琴艺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广西壮族民歌作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瑰宝,结合其音乐元素创作出的钢琴作品,对其表演激发进行研究与探索,使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到民族音乐的特点与风格,同时可以促使钢琴多元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乐.中西方民族钢琴作品的创作内容与表达方式对比分析——以广西民族钢琴作品为例[J].艺术教育,2022(1).
[2]朱冉.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现代钢琴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观(论坛),2021(12).
[3]雷婵娟.倪洪进钢琴作品《壮乡组曲》的音乐与演奏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曹洋.广西壮族民歌音乐元素改编的钢琴作品的演奏与教学研究[J].大众文艺,2020(10).
[5]江唯.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在现代钢琴作品中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9(5).
[6]宋雨含.论中国钢琴作品中西方音乐元素——以《壮乡组曲》中《酒歌》为例[J].山西青年,2018(14).
[7]林冬.广西壮族民歌元素钢琴作品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北海职业学院校级科研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钢琴即兴伴奏编配技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YKY11)。
作者简介:张微(1983—),女,壮族,广西北海人,在读博士,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