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在药物流产中的监护作用与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流产由于无需手术,能够避免手术流产所带来的剧烈疼痛和并发症,如子宫穿孔,心率紊乱等,而且对疤痕子宫、哺乳期子宫怀疑、子宫畸形等类型的妇女更为安全,基于以上优点,此种流产方式广受患者亲睐,临床使用率高。
但药物流产出血时间比较长,出血量也较多,患者一般在家中,在没有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提高了其危险度。
因此对药物的效果观察,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多、时间长等问题尤为重要。
我院采用B超对患者进行流产前后监护,提高了诊断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均为早孕妇女,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22.3岁,孕次1~4次,产此0~2次,停经35~48d,尿妊娠检查显示为阳性,无药物禁忌证。
1.2 方法
1.2.1 服药前检查 所有患者服用流产药物之前,均通过B 超检查,进一步确定是否真正妊娠,并观察妊娠部位、妊娠囊数。
检查方法:检查前指导孕妇膀胱充盈,检查取卧位,充分将下腹部暴露,进行多切面检查,检查子宫的发育是否正常、附件是否有病变、妊娠位置是否正常。
1.2.2 服用流产药物 在服用的第1天、第2天口服50mg米非司酮,下午服用25mg,第3天早上空腹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并观察半天,观察事项包括阴道排出物、阴道出血量。
所有患者1周后进行B超检查。
1.2.3 服用药物后B超检查 B超探头频率设为3.5MHz,在膀胱充盈的基础上,在患者下腹部做横、纵、斜切面,观察宫腔内实性团块位置及大小、边界、胚胎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1.3 流产效果评价
以郑惠文[1]研究文献为依据,将流产效果分为完全流产:服用
1周后孕囊能自行完整排出,或虽未见孕囊完整排出,但经B超检查宫内无妊娠物,阴道出血自然停止,尿妊娠试验阴性,子宫恢复正常,未进行刮宫手术;不完全流产:用药1周后,B超检查宫内有胎物残留,行刮宫术后,出血停止,子宫恢复正常;残留:阴道出血时间>10d,B超检查宫内有强回声光团;流产失败:用药1周后未见妊娠物排出,经B 超检查宫腔内有完整胎囊或有胎芽、胎心搏动,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
2 结果
2.1 流产前B超检查结果
在服用药物前,106例孕妇中,孕囊直径>2.5cm为16例,≤2.5cm 者90例。
子宫水平位57例,子宫前倾位18例,子宫前屈位20例,子宫后屈位11例。
2.2 孕囊直径的大小与流产效果的关系
孕囊直径≤2.5cm者流产效果明显优于>2.5cm者,见表1。
2.3 子宫位置与流产效果的关系
平位子宫完全流产率位于首位,前倾与前屈相当,后屈居尾位,见表2。
3 讨论
药物流产虽然具有少痛苦,方便,不用经受手术创伤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而出血的多少与蜕膜组织能否完整脱离子宫壁及脱离后的孕产物能否尽快排出有密切关系[2],因此应用B超检查十分重要。
3.1 服药前通过B超检查,是判断宫腔正常与否的基础
在进行药物流产前,孕妇需经B超检查,目的是了解宫腔的情况及孕周,同时还能够检查出异位妊娠,通过检查结果确定科学的流产方案。
本组106例患者服药前均进行B超检查,排除了子宫异常问题,确保了药物流产的有效性,同时能够避免异位妊娠采
表1 孕囊直径的大小与流产效果的关系[例(%)]
B 超在药物流产中的监护作用与临床意义
文爱辉
(岳阳市二医院B超室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分析B超在药物流产中的监护作用,探讨其临床价值及意义。
方法 对106例自愿采取药物流产的妇女,在服用药物前和服用药物后1周,进行B超检查,评价其流产效果。
结论 102例流产妇女中,完全流产84例,不完全流产3例,残留18例,失败1例,B超检查符合率为98.11%,有2例异位妊娠出现误诊。
结论 B超检查不仅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药物流产效果,而且能够指导对未完全流产的妇女尽早做出下一步方案,具有重要的监护作用。
【关键词】药物流产 B超 监护 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 169.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1)01(c)-0164-02
表2 子宫位置与流产效果的关系[例(%)]
(下转16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用药物流产而发生的大出血而导致的休克现象。
3.2 服药后B超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在服用药物1周后,通过B超检查确定其流产效果,完全流产84例,不完全流产3例,残留18例,失败1例,B超检查符合率为98.11%,有2例异位妊娠出现误诊。
主要原因为2例异位妊娠孕妇宫腔中少量积血,B超检查时蜕膜中间有低回声区似胚囊,与宫内妊娠相似。
3.3 孕囊直径大小与流产效果关系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孕囊直径小,完全流产率高,残留率低,而孕囊直径则刚好相反,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蜕膜靶水平上米非司酮含量不足或维持时间短,无法有效抵制孕酮作用[3],从而导致流产不完成。
提示在使用药物流产时,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外,通过B超检查,判断孕囊直径大小,从而制定对症措施大有必要。
3.4 子宫位置与流产效果关系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子宫水平位完全流产率高,残留率低,而无论子宫前倾还是后屈,都容易出现流产失败的现象。
笔者认为,米非司酮主要通过靶细胞作用来抑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生成,从而增加了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产生流产作用[4]。
对于平位子宫,自爱重力的作用下,蜕膜和胎囊极易脱落并排除宫腔外,而前屈位或后屈位子宫,蜕膜和胎囊排除困难。
提示在药物流产中,通过B超检查判断子宫屈度,并告之患者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对于屈度较大者,劝告患者选择手术流产,若仍坚采用持药物流产,必须先纠正子宫位置,后服用流产药物,如此才能在提高流产成功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惠文,张咏文.B超监测药物流产的临床应用[J].中国初级
卫生保健,2006(5):94~95.
[2]张秀洁,湛秀兰,周玉兰.B超观察米非司酮抗早孕作用200例[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7,3:238.
[3]赵淑萍,娄霞.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
杂志,2008(20):312~313.
[4]王淑贞.使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51.
【收稿日期】2010-08-01
PHILIPS HD11彩超仪,探头频率3.0~5.5MHz。
胆囊结石患者检查前禁食8h以上,上午检查,以保证胆囊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的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
检查膀胱及子宫附件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mL,使膀胱中度充盈。
所有检查者均经腹部检查,发现病灶后实时调节增益及聚焦,行多切面扫查,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观察病灶的回声及其特点。
2 结果
10例肝、肾等囊肿及含液性脏器声像图特征表现为无回声,后方伴有回声增强。
8例肝胆管、胆囊及肾脏等结石患者声像图特征表现为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出现声影。
胆囊及膀胱结石患者,结石均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部分胆囊及膀胱炎病例附壁结石因炎症粘连未见移动。
肝内球状肿瘤10例(包括囊性及实质性)表现有边缘声影特征。
5例金属类宫内节育环检查者声像图表现为强回声后方伴有彗星尾征。
3 讨论
超声伪像或称伪差(artifact)是指超声技术显示的断面图像,包括二维或三维超声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技术的血流显示,与相应的解剖断面或血流的流动轨迹图之间存在差异,表现为超声图像信息的增多、减少或失真[2]。
(1)后方回声增强[3](enhancement of behine echo)在单次扫查成像中,当前方的病灶或器官的声衰减甚小时,其后方回声强于同深度的周围组织。
出现本伪像是要求其后方必须有足够的散射体存在。
利用后方回声增强鉴别液性与实质性。
一般来说对于肝、肾或前列腺等内的直径在10mm以上较大的囊性肿块,根据形态,内部回声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不难作出诊断,但对于较小的直径在10~5mm以下较小的囊肿,特别是肝包膜下距离探头较近的近场小囊肿,超声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囊肿后方的声增强伪像,而不是囊肿本身。
本组所检查小囊肿病例均先根据出现的声增强伪像,然后调节聚焦及增益,多切面扫查,不难发现病灶性质,(图1、2)。
(2)声影[4](acoustic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成像中,由于前方有强反射或声衰减很大的物质存在,以致在其后方出现声线不能达到的区域称为声影区。
在该区域内检测不到回声,紧随强回声的后方出现纵向条状无回声区,称为声影。
检查中声影的出现对于结石、钙化灶和骨骼的存在,特别是胆囊或肾内小结石的诊断更有价值。
本组胆囊内泥沙样结石的检查中,首先发现的也是胆囊后方的声影伪像,然后是胆囊内的细小光点群回声。
根据强回声光团(点、斑),后方伴声影,然后多体位检查发现随体位改变移动,从而对结石作出诊断,(图2)。
(3)折射声影[5](refractive shadowing)在单次扫查中,超声从低声速介质进入高声速介质,在入射角超过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以致其后方出现声影。
见于球形结构的两侧后方或器官的两侧边缘,呈细狭纵向条状无回声区。
折射声影又称折射效应(refractive effect)、边界效应(side effct)或边缘声影(edge shadow)等。
肝内球状囊性及实质性肿块在检查中均可发现边缘声影伪像。
以此可与肝硬化结节、血管瘤以及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图1、3)。
(4)多次内部混响[6](multiple internal reverberations)超声在靶内来回反射,形成彗尾征(comet tail sign)。
本组5例宫内金属节育器检查者均依据强回声伴彗尾征来识别,(图4)。
以此可区别宫腔内钙化及胎骨残留等病灶。
在超声成像过程中,无论仪器多么先进,过多过少都会出现多种伪像。
超声诊断工作者不仅要识别伪像避免误诊,而且还要充分利用伪像帮助诊断。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中的声影、后方回声增强、折射声影及多次内部混响等伪像能反映病灶的某些物理性质,在超声诊断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P.E.S.Palmer,张青萍,主译.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7:35~36.
[2]张缙熙.主编新编超声诊断问答[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0:29~30.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97:77~78.
【收稿日期】2010-08-13
(上接164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