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点策略
作者:张伟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4年第02期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已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共识,但课堂上仍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问学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要么提不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缺乏数学思考价值,有的甚至都不是数学问题。
为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谈几点策略。
一、开拓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关注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数学现象,可能平时没有留意,更没有思考,但是在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将其与已有知识系统相联系,审视的视角就会发生变化,求知的欲望就会逐步形成。
我们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刻苦努力的事例,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提出问题往往就是探究的起源,引导鼓励学生向其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勇于挑战、尝试,乐于质疑、提问,不断激发孩子探索的热情,努力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提问者。
如,三年级学完24时计时法后,小华在宾馆看到墙壁上挂着5个钟,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都不相同,由此产生困惑:为什么在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时间各不相同呢?再如,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时,当人们认识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时,如何进一步确定它们间的倍数关系,如何精确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祖冲之是如何做到的?教学时引导孩子关注这些问题,可以给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尝试探究。
二、建立开放课堂,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上学生往往怯于或不愿提出问题,越到高年级这种现象越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一是怕干扰了教师的教学秩序,不受重视,被教师直接忽视;二是怕自己的提问被老师当做“插嘴”,影响课堂纪律;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反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四是认为思考是别人的事,自己不是优生,可以不参与。
因此,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中格外注重建立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生生良好的对话交流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开始就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交流。
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法:“面积可能和底边、邻边、高、夹角等有关。
然后再让小组间相互提问质疑,最终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自然地将思考聚焦在一组底边和高上,为后面展开“为什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的教学留足了探究空间。
可见,民主、开放、平等的课堂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疑在哪里,惑于何处,还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对所教知识进行有效的预设、及时的指导。
教师切不可将学生发自内心却又异想天开的问题,看做是旁门左道或有意捣乱而采取压制,因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被扼杀。
三、注重预设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教会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审视传统的教学,往往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完成的只是教师预设的教案,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学习,那学生自己的思考又在何处呢?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预设教师提出什么问题,而且要多预设一些学生会提什么问题,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等。
如,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例题的条件:某班男生有30人,女生有20人,先不预定提问内容,而是让学生利用以上两个条件自主发问,让学生思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问题:①男生人数与女生相差多少人?②女生人数占男生的几分之几?③男生人数占女生的几分之几?④男、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⑤男生人数比女生多几分之几?⑥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探究的热情,同时还兼顾了对以往旧知识复习。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预设多种途径,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尝试解答;也可以在有疑问、有困难的情况下,全班集体交流或教师参与讲解。
充分做好预设,在教学过程中多问问学生能提出什么问题,能不能自我解答,有没有补充质疑,需不需要教师参与,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四、善用评价激励,肯定学生思考,培育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授课时教师要树立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多表扬,多激励,多引导,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
对学生提出的好问题要及时评价,肯定其提问的勇气,表扬其提问的质量;对于学生提出的“坏”问题,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教师可以给予委婉乃至幽默的否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以轻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再思考,再提问。
如,四年级学生学习“不含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中,有这样一道题:150+120÷6×5,教师问学生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学生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即150+120÷6×5=150+120÷30=150+4=154。
教师没有给予直接的评价,而是发动学生们仔细观察,鼓励其他学生发表看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到底先算乘,还是先算除,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可以怎样验证?学生(包括一开始出错的学生)都十分乐意进行探究,提出了不少的质疑,最后弄清楚了正确的运算顺序。
所以,不要怕学生不会提问题,关键是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再逐步培养学生会提问题,乐于提问。
总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努力培养学生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实质提升,数学素养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特约编辑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