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诗人说:“在东方似是晨曦初露,乍回身,已是大地明亮”。

这正可引来描述我突然想起你已是十八岁的心情。

B .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C . “没问题!”小朱充满信心地说:“这点困难吓不倒我们!”
D . 你突然问我:“妈妈,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兼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比较大?”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机。

D .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

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

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

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

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

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

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

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

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

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

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

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

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

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

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

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

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 . 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

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 . “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D . 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E .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2)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3)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

“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请作探究。

4. (9分)(2020·吉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①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

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②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

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③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④第二,此人走路速度。

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己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⑤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⑥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⑦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⑧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⑨“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⑩“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⑪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⑫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⑬“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⑭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⑮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

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⑯“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

’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⑰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⑱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⑲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⑳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的路,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B . 第⑭段“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 .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儿学来的。

D .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2)请赏析第⑱段中的划线句。

(3)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

胡安国①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
震称疾不至。

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

”上乃召之。

既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摧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愿诏新大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

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拊庙② ,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③之祭。

震因言:“《王制》:‘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④而行事。

’《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褅⑤于庄公。

’《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选自《宋史·朱震传》,有删改)
【注】①胡安国:北宋著名学者。

②拊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

③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

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④越绋:不受私丧的限制,在丧期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

⑤褅:大祭名。

古代帝王祭祀上天或先祖的一种典礼。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所做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B .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C .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D .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初开始出现参知政事职衔,宋代参知政事曾成为常设官职。

B . 宋代,全国划分为若干个行省,河南是其中之一,地域与现在的河南省相当。

C . 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D . 《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以身体有病为由,没有接受高宗的征召。

B . 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很高兴,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 . 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 . 宋徽宗去世后,当时还没有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②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

王珪(1019——1085)北宋宰相、文学家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城压沧波到海门”中的“压”字非常有表现力,请赏析。

(2)从全诗看,作者为什么“怅然”?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7. (5分)写出下列文章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

《劝学》
(4) ________,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________,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5)锲而舍之,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

《劝学》
(6)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
(8) 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9) ________,非铦于钩戟长铩也;________,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过秦论》
(10)致万乘之势,________,百有余年矣;________,崤函为宫。

《过秦论》
六、其他 (共1题;共2分)
8.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200多年前,阿基米德掌握了足够的光学知识,设计出了一种能点燃敌人战船的秘密光学武器。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但是它听上去比火箭、抛石机神奇多了,更适合用来讲故事,传说于是出现。

①笛卡儿认为那是虚构的故事
②轻信的古人从不怀疑,文艺复兴之后就不同了
③但是人们难以知道这样的武器是否真的能派上用场
④这些实验结果当然不足以令人信服,用到实战上就更成问题了
⑤1973年,希腊科学家在雅典的一个海军基地重现了当时的情景
⑥而布封却在1747年用实验证明了阿基米德能够办到
A . ⑥⑤①④③②
B . ⑤②④①③⑥
C . ③②①⑥⑤④
D . ④⑥①③⑤②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9高三上·通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其实“怒目”与“低眉”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姿态罢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7-10、
六、其他 (共1题;共2分)
8-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