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底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底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9分)
1. (9分) (2019高一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体系中,对伦理与道德关系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表述。

在孔子是“礼”与“仁”,在孟子是“五伦四德”,董仲舒以后则是“三纲五常”。

但无论如何演变,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而且“礼”、“五伦”、“三纲”的伦理,之于“仁”、“四德”、“五常”的道德总是处在优先地位。

孔子以后,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尤其是儒家体系中,总有三个结构性元素:伦理性的礼或人伦,道德性的仁或德性,而修养则是它们之间使二者同一的“第三元素”。

修养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

“身”即人的个别性或所谓“单一物”,“性”即人的公共本质或所谓“普遍物”。

“性”作为普遍本质为人所共有,因而需要“养”;“身”作为个别的感性存在则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因而有待“修”。

“修身养性”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可见,对于伦理与道德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说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伦理优先。

儒家学说以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理想主义,对现实的伦理存在和道德状况采取批判的态度,提出“内圣外王”,“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以此作为对“王者”的道德教训。

宋明理学通过儒道释的融合,以“理”或“天理”统摄“礼”的伦理与“仁”的道德,也是伦理与道德统一的一种诠释。

到了理学阶段,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已经不是“礼”,也不是“仁”,而是“理”。

与西方相比,中国没有强大的宗教。

但人们一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这不仅因为中国伦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也不仅因为作为完成形态的中国传统伦理的宋明理学中已经融合了佛教的因素,宗教参与了中国伦理的历史建构和现实发展,更重要的是,伦理精神本身与宗教有相通之处。

伦理必须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才能在现实社会中实现。

所以,中国道德哲学一开始就设置了兼具伦理与宗教意义的“天”的概念。

到了宋明理学,形成所谓“天理”概念,标志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完成。

“天”与“理”的结合,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

这种结合不能一般地解释为道德哲学中融合了宗教的因素,而是可以看作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在西方,伦理的实体被人格化,这就是上帝。

在中国,伦理性的实体被哲学地把握和表达,但由于它同样具有某种终极性的意义,同样具有神圣性,因而寄托于集自然、伦理、宗教于一身的“天”的概念以表述和表现。

孔子着力于“仁”,坚持“为仁由己”,求“仁”得“仁”,但却认为“仁”是一个精神境界。

“伦”的实现,有赖于“精神”的信念和信仰,“伦理”便是所谓“伦”之“理”。

因此,不仅实体性的“伦”,而且作为达到“伦”的条件的“精神”,都具有某种宗教的哲学气息。

(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中国道德哲学核心概念是“理”,它与“天”的结合,其实就是伦理与宗教的结合。

这种结合体现了中国伦理与宗教在哲学上的文化相通。

B . 在儒家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始终一体,无论它们的关系如何演变。

在儒家思想中说就是礼仁合一,伦理道德共生,道德总是处于优先地位。

C . “修身养性”里的“身”指人的“单一物”,潜在某种道德上的危险性,故而需要“修”。

这个过程就是克服人的自私,完成人的社会性的过程。

D . 儒家学说里有“内圣外王”的概念,认为“圣”是“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要先“内圣”,然后才能达到“外王”。

(2)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A . 伦理与道德的异同点
B . 浅谈中西方伦理与道德
C . 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道德关系
D . 伦理与道德关系发展历程
(3)依据文本内容,概括人们承认中国伦理尤其儒家伦理的准宗教意义的原因。

2. (12分)(2017·潮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的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

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

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

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

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

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

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
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

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

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

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

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

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

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

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

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

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

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

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

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

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

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

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

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

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

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

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的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儿时的回忆和感伤,为下文他决定重建学校做铺垫。

B . 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C . 刘玉升和金光亮集资重建庙宇受到双水村不少村民的支持,孙玉厚老汉也捐了二十块,这说明当时农村封建迷信有所抬头,农民精神生活空虚。

D . 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发生的心理变化为线索,重点描写了少安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的过程,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2)小说中的孙少安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表现了当时农民的哪些不同的思想观念?并谈谈给你哪些启示。

3. (18分) (2017高三上·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已泪流满面。

”这首赞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如今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罗阳既是一名英雄,又是千千万万为建设强大国防默默奉献的航空人中的普通一员。

一颗星星陨落了,但天穹依然群星灿烂——罗阳,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大家为歼-15舰载机完美着舰欢欣鼓舞时,作为战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却倒在了凯旋路上。

功成身死,为国捐躯之悲壮莫过于此。

这种时间上的偶然重叠,构成一种近乎残忍的巧合。

有人说:如果罗阳不是倒在成功那一刻,他的事迹也许不会这样感动亿万国人。

然而,当记者走近航空人,回眸中国航空发展的历史,类似罗阳这般令人唏嘘的事情,已多次发生。

正如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所说:“飞机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是集体作品。

”更多的航空人,是以默默无闻的平淡方式,为祖国航空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人生。

然而,他们的精神同样动人心魄。

如果有人问记者:罗阳什么地方最打动你?记者会回答:平凡。

罗阳不讲究吃穿,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件名牌。

他平时穿得最多的衣服,就是沈飞集团公司的蓝色工作服。

罗阳住的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在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时的老房子,室内家具很简单。

更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掌门人”,罗阳出差还经常住旅店的标准间。

在很多沈飞集团公司职工的眼中,罗总太普通了,“扎在人堆里,很难把他给找出来。

”职工李长久说:“我怀念他,不是怀念他这个总经理,而是怀念他这个人啊!”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早些年,罗阳在中航工业沈阳所任党委书记,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

一天傍晚,罗阳骑车回家,一边慢慢骑一边想事情。

单位一名干部开车着急回家,看到前面有人骑车挡道,就不断按喇叭。

结果,他仔细一看,骑车人居然是罗书记。

他连忙下车道歉,罗阳毫不介意,笑了笑说:“没事,你先走。

”罗阳的平凡,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们都很“头痛”,经常是缠着他生前的同事们问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收获。

沈飞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这样评价:“罗阳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传奇故事,只有踏实工作。

”或许,罗阳的这种平凡,正是航空人可贵品质的共性。

中航工业沈阳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在航空事业中,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汇聚成海洋,人们看着就震撼了!”
罗阳的办公室,一切都如他生前时一模一样——书柜里,各类书籍装得满满的;陈列架上,各种飞机模型摆得满满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叠厚厚的文件,旁边是一份“12月份工作计划”,水杯也放在原来的位置……
“直到现在我还觉得,罗总没走,就像出差了,过几天还能回来。

”他的秘书任仲恺对记者说。

“不单是小任,在很多员工心里,罗阳都没走,也永远不会走。

”沈飞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说。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航空人的生活状态:必须面对超常的工作强度,面对质量安全的沉重压力,因为他们“一手托着国家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

秘书任仲恺说,罗阳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无论多晚,都要先到飞机生产组装车间看看,然后才回家。

在沈飞集团公司,不仅罗阳在忙,所有人都在忙。

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家人并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忙什么。

程梅,中航工业沈阳所综合航电部书记。

她80岁的老父亲住在长春,可她一年也难得回去看一次。

父亲不理解,打电话问她:一年到头老加班,到底在忙啥?那一天,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

老父亲打来电话说:“梅啊,这回爸可知道我女儿在忙啥了!”说起这事时,程梅在记者面前泪流满面……
一次,为了加快某新型飞机研制进程,一位年轻的妈妈昼夜坚守科研攻关一线,4岁的孩子生病住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电话里对孩子说:“坚强点,不哭啊……”
如今,罗阳走了,更多的“罗阳”依旧在岗位上战斗。

看,车间里焊花飞溅;听,试飞场上战机轰鸣……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在沈阳飞机集团,像罗阳这样的人有很多,所以说他很普通,因而对他的事迹没有必要大肆宣传。

B . 时任中航工业沈阳所党委书记的罗阳对同事的莽撞毫不介意,体现了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品格。

C . 文中写罗阳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多晚,都要先到飞机生产组装车间看看,然后才回家,说明他对同事的工作不放心。

D . 文中写到程梅和一位年轻妈妈的故事,是为了侧面衬托罗阳的奉献精神,突显他平凡中的伟大。

E . 本文撅取几位“沈飞人”的若干片断,描写他们为航空事业献身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航空人的时代精神。

(2)罗阳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举例说明。

(4)罗阳、程梅、年轻妈妈身上体现了中国航空人的时代精神,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11分) (2020高三下·襄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

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

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

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

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

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

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1)下列对文中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庙号被尊为“文”。

B . 匈奴,汉朝时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强大威胁。

C .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

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

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

魏尚厚待军吏,威慑东胡,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文帝采纳了他的劝谏,赦免魏尚。

D .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

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久,召唐让日:“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日:“鄙人不知忌讳。


②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5. (8分) (2018高一下·莆田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第二年(679
年)秋遇赦出狱。

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 . 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 . “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 . 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 . 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2)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6. (8分) (2018高三上·永春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漫漫雨夜和潮湿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一句是:“________”。

(2)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具体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对“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出师表》中诸葛亮劝谏后主,也是劝谏后人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

(5)《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 (共5题;共15分)
7. (3分) (2017高二下·大名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我国著名的书法中,雄浑大气的颜体字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张旭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与他的性情旷达相对应。

B . 长城抗战后,华北已成为多事之秋,野心日益膨胀的日本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华北的情势越来越危急。

C . 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第6集中,梁思成去见徐志摩,谈话中说道:“昨天在宗孟先生那儿缘悭一面,今日特来拜访。


D . 在初中时,唐爽做过一件让全班同学都不可理喻的事情:班里开家长会,他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自己的妈妈“轰了出去”,自己参加了家长会。

E . 昨天夜里,凡此种种场景,皆如电光火石一般,在难以入眠时掠过我的眼前,让我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

8.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就不可能正确地、深刻地理解概念或原理,不可能有条有理的严密的思维能力。

B . 中国文学家深知“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特别注重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诸于言外,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 . 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或词典得到。

读者只有通过自己大量阅读,反复玩味,才能逐渐体会。

D . 好的说理性散文,字里行间始终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能做到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能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9. (2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万名干部“大走访”,坚持把转变工作作风贯穿于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全过程,切实为群众________更多实惠。

②我国大运河申遗所走的是一条“文化路线”,________在这一过程中,必然有一番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博弈。

③今年夏天,英超豪门阿森纳将为曾效力过该队的荷兰传奇球星“冰王子”丹尼斯·博格坎普________一尊铜像。

A . 谋取因而竖立
B . 牟取因而树立
C . 谋取然而树立
D . 牟取然而竖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