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公路桥梁震后抢通、保通及恢复技术
汶川地震造成了公路桥梁的巨大破坏,仅四川省境内国省干线公路上的受损桥梁就达千余座。
桥梁的主要震害类型可归纳为:垮塌、落梁、梁体移位、梁体开裂、桥墩开裂、桥墩压溃或剪断、崩塌落石砸毁桥梁等。
面对急迫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打通生命线通道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桥梁作为生命线通道中的控制性节点,其安全与否,至关重要。
在抢通、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等三个阶段中,面对的情况和要求是完全不同的,采取的技术措施也不一样。
现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的桥梁处治技术加以总结,对与常规桥梁加固技术不同之处予以阐述。
1.震后抢通阶段
本阶段的首要目标是“通”,可以限载限宽通行;特点是“快”,因此提出的加固措施必须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捷的方法,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该阶段所承担的安全风险最大,必须分段逐点设置交通管制。
地震发生后,要让抢险救援人员和救灾车辆第一时间能赶到现场,必须确保生命线通道的通行。
本阶段必须派出有经验的桥梁工程师开展现场调查,依据本身经验,了解桥梁的损坏情况,正确评估桥梁的损毁程度,及时判断桥梁能否通行、限载通行,及时提出抢通措施和加固方案。
该阶段一般不动用检测仪器和设备,也没有大型装备,以目测和简单的丈量为主。
针对损毁和严重损伤的桥梁,抢通技术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1 便道绕避
桥梁完全垮塌,或严重损毁,短时间内无法加固,当有条件能在桥侧另辟便道时,一般采用此法。
该通道一般还要满足后期的保通和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通行。
如国道213线百花大桥第五联5×20m连续梁完全倾覆倒塌,其余多个桥墩被压溃倾斜,梁体严重移位,该桥已完全丧失利用价值,只能在桥侧修抢险便道,供抢险救灾车辆和人员通行(图1)。
图1 百花大桥侧的临时抢险通道
1.2 设置槽渡
跨越水库的桥梁被震毁,或崩塌山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淹没公路,一般临时设置槽渡,供抢险人员和车辆通行。
如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的老虎嘴堰塞湖淹没公路,在两岸选择合理位置,临时开辟简易码头,采用槽渡运送救援人员和车辆(图2)。
图2 老虎嘴堰塞湖槽渡
1.3 搭设便桥
一般跨越河流或沟谷的桥梁被震毁,而必须利用桥梁来保证生命线通道的通行,只能在原桥附近修建便桥。
最快捷、最可靠、最灵活的是采用公路战备钢桥,可根据跨度和载重标准需求,灵活搭配组合;另外还有成套成熟的安装工艺及相应的配件,但其跨越能力一般控制在60m以内。
桥台及基础形式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初期一般不用大量混凝土。
可以用型钢笼,内填片块石作桥台来支撑梁体,但防冲刷问题是必须考虑的,根据季节情况,分步采取措施。
如映秀至汶川公路上的彻底关大桥被巨石砸断后,在该桥下游200米修建60米跨度的
临时钢桥供抢通、保通和灾后重建使用(图3)。
该桥因跨度大、交通量大、使用时间长而实行严格限载和交通管制,设置专门的养护人员,明确养护责任和养护要点,安排技术人员定期检测,确保了桥梁的安全。
图3 彻底关钢便桥
1.4 桥上架桥
当上部梁体发生严重纵向移位,但未落梁,而桥墩基本完好,偏移小,有足够承载能力时,一般可用公路战备钢桥跨越严重移位的桥跨,在梁底附着桥墩设临时支撑,防止通行车辆振动,导致落梁发生。
如寿江大桥映秀岸梁体严重移位,接近落梁,临时用公路战备钢桥跨越(图4)。
震后的寿江大桥梁体严重移位临时处治后的寿江大桥
图4 寿江大桥桥上架设临时钢桥
1.5 半幅限行
当上部梁体发生严重移位,难于保证全幅通行安全时,可采用隔离措施为单车道半幅
通行,还可起限载作用。
极重灾区许多受损桥梁初期采用这种方式处理。
2.保通阶段
该阶段目标是维持通行、提高能力;保障在抢险期间的通行安全;还要满足灾后重建的大量运输,该阶段具有交通量大、重车比例高的特点,因此需逐步提高通行条件。
本阶段应利用仪器设备对桥梁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提出的加固方案尽可能兼顾后期的恢复重建。
根据桥梁的损坏程度,分轻重缓急,首先要依靠施工设备对损坏较严重的桥梁进行加固。
加固方案尽可能一步到位,兼顾长期效果,因此也是后期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的一部分工作。
3.灾后恢复重建阶段
本阶段的目标是:确保结构的长期安全,恢复至其使用寿命;合理采用桥梁抗震技术,适当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一般情况下需恢复至原设计标准,满足设计规范。
采取的方法是在详细检测、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加固设计,形成较完善的设计文件。
除采用一般的旧桥加固技术外,还根据震害和外部环境特点,采取一些特殊加固技术。
3.1 同步顶升、整联复位
灾区大部分梁式桥的结构形式为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发生纵横向移位的梁体采用了整联各片梁同步顶升,整体复位,而不破坏桥面连续构造。
每片梁各自由两个扁千斤顶支撑,由于每一联的梁片数多,整联需布设数十个千斤顶,必须采用同步控制技术,将整联均匀顶升,更换临时带四氟板的支座,以减小移动时的摩擦力。
同时在盖梁的侧面或顶面钻孔植筋,分别固定纵横向反力架,反力架与梁体间设置千斤顶提供梁体复位力。
如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的庙子坪岷江大桥引桥,一联4跨,200米长,共40片T梁,重达8000吨,采用了80个扁千斤顶同步顶升,更换临时支座,纵横向顶梁,整联逐步复位后,再更换永久支座(图5)。
整体复位过程示意图
顶升用的扁千斤顶钢制反力架
千斤顶顶升梁体千斤顶施加复位反力
图5 庙子坪大桥整体复位
3.2 桥墩置换
震后上部梁体损伤较小,完全可以利用;而下部桥墩和基础受损较严重,无法复原或难于加固时,可采用置换桥墩的方式。
如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新房子大桥连续梁部分震后梁体移位60厘米,地基变形,桥墩严重倾斜,无法矫正,对严重损伤的四个桥墩予以置换,即增设桩基、临时支墩支撑梁体,破除原桥墩,重新施工新桥墩,再进行梁体复位(图6)。
震后桥墩倾斜,地面拉裂桥墩置换施工
恢复后的新房子桥连续梁部分
图6 新房子大桥桥墩置换
3.3 钢套加固桥墩
桥墩严重开裂、压溃或剪坏,而基础基本无损伤,圆形墩可采用外包钢管,再内灌混凝土予以加固;大尺寸、深水方形墩可采用下沉钢套箱,内灌混凝土予以加固。
震后墩身发生剪切破坏外套钢管加固
图7 K26+773大桥墩身加固
映秀至汶川公路K26+773大桥的斜剪破坏,该墩用外套钢管,内填混凝土加固(图7)。
都江堰至映秀高速公路的庙子坪岷江大桥5号主墩通过蛙人水下摄像检测发现,在水下约50米和60米处出现两道环向裂缝。
经检算评估,开裂处的主筋未达到屈服状态,通过适当补强,主墩承载能力完全能满足要求。
多方案比较后,最终确定在墩柱出现裂缝节段采取双壁钢箱+内浇砼的“穿靴”加固方案进行裂缝封闭与局部加强,并增加墩底节段的延性(图8)。
浮箱上拼装钢箱,起吊下沉主墩加固过程示意图
修复加固后的庙子坪岷江大桥
图8 庙子坪大桥墩身加固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岸上分节段分块制作双壁钢箱;
2)利用水上平台,逐段拼接施焊形成完整的双壁钢箱;
3)采用高压射水,清除墩壁青苔,并凿毛墩壁以利新老混凝土结合;
4)利用桥上的龙门吊机下放重达400吨的双壁钢箱至水下60米的承台上,箱底用橡胶密封;
5)向钢箱与桥墩之间的空间灌注水下不分散混凝土。
3.4 减隔震技术
矮墩桥梁应采用隔震技术,减弱地震对桥梁的作用,恢复重建中部分桥梁采用了铅芯隔震支座。
高墩长桥应重视防落梁和限位技术,如设置阻尼器,增设防落梁措施等。
3.5 增加桥墩塑性铰区域的延性
谨防桥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在墩身外侧增加钢套能有效改善桥墩的延性;另外桥墩塑性铰区域外缠纤维,也能有效改善桥墩的延性(图9)。
在条件许可时,应对一些高烈度区的老桥桥墩进行延性补强。
桥墩底部包裹钢管,上部包裹碳纤维
4.结语
桥梁震害的修复加固技术除使用了一般旧桥加固技术外,还有许多新技术,基于震害损伤评估,必须因地制宜,方式多样。
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目标不同,采取处治方式也不同。
震后道路首先要“通”,再逐步采取加固措施,使桥梁使用性能满足要求,安全风险在可控状态。
在桥梁的抢通、保通和恢复重建阶段中,遇到和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还有许多难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如桩基的损伤识别技术、震后桥梁恢复后的验收评定标准等。
汶川地震后,四川交通系统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和许多兄弟单位的支持和帮助,许多领导和专家多次深入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