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泛滥成灾的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泛滥成灾的岁月
作者:暂无
来源:《国企管理·石油经理人》 2019年第2期
石油产量攀升、需求下降,油价短短一年多从1.85 美元/ 桶跌到了0.2 美元/ 桶,比水
还要便宜……石油增产带来的喜悦还没有消退,一场灾难迅速蔓延美国全境:石油泛滥成灾的
岁月来临了。
石油,比水便宜
1921 年,美国人在加利福尼亚先后发现希格纳山、亨廷顿滩、圣菲泉等大油田;1928 年
发现了俄克拉何马城大油田。
从1925 年起,美国每年新发现的石油可采储量都在10 亿桶以上,其中1927 年为26 亿桶,1929 年32 亿桶。
相应地,美国的石油年产量,1922 年是5.57 亿桶,1923 年猛增为7.32 亿桶,1929 年达到10 亿桶。
可以说,20 世纪20 年代,是美国一
个石油天然气大发现的年代。
最初,石油巨头们都不相信东得克萨斯州真的有石油,但是仅仅在乔伊纳发现石油三个月后,另外两口油井也开始喷出石油。
最终,东得克萨斯州被证实是一片14 万英亩的油田,被
形象地称为“黑大个”。
随着东得克萨斯州油田的发现, 一大批石油商人蜂拥而至,建起几十座小型炼油厂,生产
廉价汽油。
小型加油站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廉价出售汽油。
1930 年10月3 日,东得克萨
斯州第一口油井出油,但是半年后,这里已经钻了1000 多口油井,仅仅东得克萨斯油田一个
油田,就日产原油50 万桶。
与此同时,与得克萨斯州毗邻的俄克拉荷马州的石油产量也在不
断上升。
不光如此,还有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等多家美国公司在委内瑞拉、墨西
哥找到了大油田,而且成本比较低,那里的原油和成品油也源源不断进来。
美国石油产量迅速
增加,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石油需求量的迅速减少。
1929 年10月24 日,美国迎来了它的
“黑色星期四”,金融界崩溃了。
这场因美国而起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世界,美国经济进入了
大萧条时期。
工厂关门,工人失业,美国的石油需求量大跌。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石油很快泛滥成灾了,其直接后果就是油价崩溃。
1926 年,东得克萨斯州原油每桶1.85 美元,1930年下降到平均1 美元,1931 年5 月底降到每桶15 美分,有
的地方有时甚至低到6 美分,乃至2 美分一桶。
一船50000 桶原油的售价仅2-1.5 美分一桶,油简直比水还要便宜。
石油价格的下跌,就连最大的石油生产商也难逃灭顶之灾。
解决危机的办法所有人都心知
肚明,即大幅减少石油产量。
但是,成千上万家公司在开采石油,谁都只顾自己“开足马力”
生产,以便赢利,谁也不愿意率先减少产量。
“热油”,数量惊人
东得克萨斯州以及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的竞争狂潮对于整个石油行业来说无异于“自杀”,建立起某种控制产量和稳定价格的体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此时,各个产油区都处于无政
府状态,建立调控体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最先采取行动的是俄克拉荷马州长威廉·H·穆雷。
因为虽然灾难是全国性的,但“重灾区”主要是俄克拉荷马州和得克萨斯州。
穆雷呼吁石油生产商自觉限制产量。
州商务委员会在一些油田上推行产量份额制。
1931 年
8 月,穆雷发布油田军管令,命令州国民警卫队进驻油田。
全州29 个油田,每口井周围50 英尺以内均被管制,全部油井干脆暂时关闭,目标是使油价恢复到每桶1 美元。
“每桶1 美元”立即成为各产油州的一致呼声。
但是此时的东得克萨斯州石油市场仍旧处于无政府状态。
得克萨斯石油产量超过了每天
100 万桶,相当于全美石油需求量的一半,原油价格降到每桶13 美分,得克萨斯石油在欧洲
的售价甚至低于苏联石油。
在德克萨斯产油区和美国其他地区,平均油价均为每桶80 美分,
远远低于生产成本。
穆雷给东得克萨斯州长罗斯·斯特林打电话,敦促他采取有力措施。
1931 年8 月,斯特林宣布,东得克萨斯油区处于“暴动、暴乱、闹事、骚乱”状态,下
令州国民警卫队司令汤普森率军队进驻Upshur、Gregg、Smith 和Rusk 四个县。
汤普森在油田下令,全部油井停止生产19 天。
1931 年9 月5 日,东得克萨斯油田重新开井生产,但严格限制产量。
关井19天,油田
压力已经恢复到原先水平,生产能力随之恢复。
油价开始回升。
得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继续发
布按比例分配产量的指令,由州国民警卫队强制执行。
1932 年4 月,油价回升到每桶98 美分。
1932 年一年中,得克萨斯铁路委员会向东得克萨斯油田先后发出19 次分配产量的指令,每次
都被联邦司法部宣布无效。
不过,油价回升,市场情况好转,使越来越多的石油商,尤其是大
石油商及他们在政界的代表人物理解了限制产量的主张。
在他们的支持下,1932 年11 月,斯
特林召开州立法机构特别会议,强制通过了一项允许按比例分配市场的议案。
然而,1933 年的情况并不比1931 年好,甚至更糟。
铁路委员会为东得克萨斯州设计的限
额过高,比关于保持井底压力的新技术所建议的产量多一倍。
而且在规定的限额之外,非法采
油更是数目惊人,这些非法开采的石油被称为“热油”。
非法超产的“热油”被运进其他各州,造成石油业的持续混乱。
在同样按比例分配产量的
俄克拉荷马州,“热油”- 同样泛滥。
东得克萨斯州的石油产量再次完全失控,德士古公司将
石油标价从每桶74 美分猛降到10 美分。
石油泛滥,市场饱和,一些“热油投机商”甚至以每桶2 美分的价格都难以找到市场。
限产,一波三折
石油业越来越糟糕的局面使得一批大石油商人意识到依靠石油界自己,乃至只靠州政府的
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紧急援助应该来自华盛顿。
得克萨斯州一些生产商迫切请求在紧急状
态下由联邦政府监督管理得克萨斯州石油业,否则他们面临的将不只是独立石油公司的破产,
甚至是整个石油业的彻底崩溃。
恰逢此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他向大萧条宣战,要大力振兴美国经济,以政府力量干预各界事务。
罗斯福总统任命哈罗德·伊克斯为内政部长,兼管石油工业。
各产油州代表们以及石油界本身,甚至大部分独立石油公司都支持立法机构“授予内政部长前
所未有的权利”,但是对于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却众说纷纭。
经过了缜密的调查和分析之后,伊克斯最终决定首先从价格入手,他认为油价太低会延长
大萧条的时间。
为了控制产量,伊克斯首先全力以赴打击“热油投机者”。
生产“热油”的虽
然主要是众多的小石油生产商,但涓涓细流,汇成大河。
当时每日生产的“热油”大约有50
万桶之多。
更糟糕的是,稳定石油价格只能刺激生产出更多的“热油”,从而冲击市场,使价
格再次下跌。
1933 年,美国国会经过仓促的审议,明确授权总统制止“热油”跨州买卖。
罗斯福总统
旋即于1933 年7 月14 日签署法令,禁止违背各州法律生产的石油或其他石油产品跨州或对
外交易。
伊克斯不仅拥有颁布法规的更大权力,而且有权强制执行这些法规。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的石油法规授予了伊克斯为各州确定每月产油限额的权利。
1933 年9 月2 日,石油日产量削减了30 万桶,伊克斯致电各产油州州长,通知各州的产油限额,
这一举动具有历史意义,是石油经营方式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石油泛滥成灾的日子结束了。
另外一种控制“杠杆”是石油定价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定价比调节产量更为复杂、困难。
调节产量的宏观控制在联邦内政部,实际上主要靠州政府。
到1934 年底,这种联邦政府与州
政府一同携手来控制产量、恢复油价的措施收到了效果。
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却于1935 年1 月否定了《全国工业生产复兴法》关于禁止生产“热油”的条款。
为了避免出现跨州生产“热油”的条款,国会迅速通过了一个《康纳利热油法》,专门针对“热油”问题。
然而,1935 年6 月,最高法院又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中大部分
条款“违宪”,该法律作废,剥夺了内政部长向各州发布石油生产限额指令的权力。
不过,最高法院此举并没有引起大的波动。
限制产量,合理生产的调控体制已经形成,人
们已经接受了这一做法。
何况《康纳利热油法》已经在实施,可以依法禁止“热油”的非法买卖。
所以,联邦内务部矿产署在预测下一阶段石油生产和需求的基础上发布对各州产量的建议
性指示,并不强求各州接受,但各州都认真执行。
1935年,由伊克斯牵头,各主要产油州的政
府之间达成了州际石油合同,各州互通情报,统一立法,协调和稳定产量比例。
限制,外油禁入
要使调控石油的体系正常运转,仅控制国内石油价格是不够的,还需要严格控制石油进口,否则外国廉价石油会轻而易举地涌入美国市场,打破美国国内对产量的约束,在调控体系之外
形成第二条“热油”洪流。
1931 年以后,委内瑞拉等国的原油对美国国内中小型石油公司造成很大的冲击。
尽管主要进口公司同意“自觉”减少进口,但是并未取得很大成效。
1932 年,在一片国内呼声中,国会通过了关税法,规定对进口原油和燃料油每桶征税21
美分,对汽油每桶征税1.05 美元。
同时,关税对于处于大萧条中的政府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
的收入。
关税法及时限制了外国石油的涌入,从而使石油产量限额分配体系得以实行。
伊克斯
就1933 年石油的进口量与主要进口公司达成“自愿协议”,随即开始征税。
从20 世纪20 年
代末到30 年代初,石油进口量相当于美国国内需求的9% -12%,关税法通过之后,这一比例减少到5%。
随着上述举措的实施,美国石油价格逐步回升、渐趋稳定,1933 年,恐慌烟消云散。
正是由于石油工业的混乱无序,调控体系才应运而生。
东得克萨斯州的大发现和每桶10 美分的油
价逼得石油工业和各产油州走上这条路。
石油工程技术的重大进步和20 世纪20 年代中期关于石油动力学的新理论则加速了调控体系的形成。
但是如果没有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也不会有
调控体系。
这一体系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假设。
第一,石油需求量并不一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增减;可以把需求量看作一个已知数,特别是萧条时期更是如此。
第二,每个州在市场上占有一
定的份额。
如果这些份额发生重大变化,整个体系都可能受到威胁。
在这个体制之下,石油价
格并不是由联邦政府制定的。
但是,根据市场需求规定原油产量,才稳定了石油的销售价格。
从1934 年到1940 年,美国国内原油平均价格保持在每桶1-1.8 美元的水平。
调控体系发挥了遏止石油泛滥的作用,与此同时,过剩石油的处理方式和石油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甚至可以说,调控体系改写了石油生产的历史,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石油资源“所有权”的含义。
无论是从技术上、法律上,还是经济上来说,它都促使石油生产改变了方式,并为美国石油产业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