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之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之官
中医的核心理论就是关于五脏六腑的,所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古代中医把五脏六腑分配了“管职”。

一、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为“将军之官”。

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

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1、主疏泄:即疏通和排泄,人体的气血能得到畅通,所以凡属疏泄不行,也即气血运行出现障碍而见气滞血瘀都与肝有关系;
2、肝主筋、主动:就是人体的肌肉、肌腱,凡人体运动障碍都属于肝。

3、肝藏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肝者魂之居也,肝藏血,魂的作用就是在人体中表现的兴奋或抑制功能失调,都属于肝。

4、肝在人体外在的表现是: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声为哭,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色为青,在脉为弦,作为肝病定位依据。

二、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

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1、主神明,在志为:喜、怒、忧、思、恐。

属意识思维活动障碍都属于心病。

2、主血、主脉:在体为脉,在脏为心;一切出血性疾病均与心病有关。

3、心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声为笑、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色为赤、在体为脉;
三、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

脾在身体的中央,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

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

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1、脾主运化、主升举。

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出在哪儿。

“知周”当然通过自己有作用来把这个问题外理掉。

脾在中央它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

2、脾主肉、主四肢。

脾在五脏这个大家族里面,就相沁于一个丫环,它很忙碌,哪里出了问题,它马上去解决,或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

“脾主一身肉”脾生病了,那么人体的肌肉就会出问题。

3、脾主统血。

脾统血不外溢,如流鼻血。

脾统血的功能弱了,它就不“周”了,也不“谏议”,它会不管四方,这样血可能会到处流溢,不近正常的路线走,从而出现经血倒流的现象。

4、脾在体外之表现: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味为甘、在液为涎、在色为黄、在志为思,在体合肉;
四、肺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1
肺为“相傅之官”,也就是辅佐君主的宰相。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1、主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谓: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血液与五脏都有关系,叫心主血。

肝藏血,脾流血、肾造血、肺布血、肺负责将血液推动运行到全身。

人体皮肤表面的血液起到滋养皮肤、和抵御外邪的作用,肺还负责讲水份输送到表皮上,这就关系到人的容颜。

有的人皮肤光泽好,有的人干燥无光。

就是肺脏能否很好地给予水份和血液。

2、司呼吸、合皮毛:皮毛与呼吸有关系,呼吸功能失调与肺有密切关系属肺病。

3、肺藏魄:魄的解释是能动能作,出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此魄之灵也。

及精神意识,渐有知觉,此则气之神也。

具体说魄的作用,具体说主要是指人体从先天得来的,本身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

所以人体凡属人体调节代偿的功能失调。

特别是某些动作及感觉系统障碍都与非有关。

4、肺在人体外在表现:主要是:肺合皮毛,开窍与鼻,在声为哭,在志为悲,在变动为咳嗽喘啸,在味为辛,在色为白,在脉为浮等。

作为肺病的定位依据。

五、肾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肾为“作强之官”,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

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1、主藏精、主做强:气生于精,精足则气强;
2、主生长发育
3、主水:凡属人体水液运行失调,小便不利或遗溺尿多,均属于肾病。

4、藏志:意之所存为之志,人的记忆思维能够集中保存下来并成为目的就是志;人的记忆思维活动叫做意;志属于肾之所主,思虑不能集中或记忆减退,病态的志意消沉均属于肾病。

5、肾在人体体表的外在表现是:其华在发,在齿,开窍与耳和二阴,在声为呻为欠,在志为恐,在变动为栗,在味为咸,在色为黑,在脉为石。

六、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为“中正之官”。

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

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

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

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1、主决断:凡属人体正常的决断能力丧失表现为病态的决断不能或动作上的手不应心,准确失度。

例如精神病患者,与胆的失调有关。

2、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肝为阴木,胆为阳木。

肝气随强,非胆不断,肝胆相继,勇敢乃成。

七、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为“受盛之官”。

“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八、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为“仓廪之官”。

“仓廪”是储藏粮食的地方,胃的官职就类似于粮仓的管理员。

胃负2
责接受和容纳食物,并经初步消化,转化成食糜,再下传于小肠,最终形成的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

1、主运化:饮入与胃,游溢精气,上疏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疏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2、藏意、主思: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意是指人的记忆能力和思虑活动。

3、脾在人体外在表现:其华在唇,在体为肉,开窍于口,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呕吐、噫呃,在味为甘,在色为黄,在脉为濡,脾胃病的定位。

九、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为“传导之官”。

“传导”有接上传下的意思,指大肠能够接受身体上部传来的食物糟粕,并向下转化为粪便排出体外。

十、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出焉
膀胱为“州都之官”。

“州都之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

膀胱是人体内水液所归的地方,水液逐渐汇集起来就像一个大都市,因此说膀胱是“州都之官”。

州都:水中小岛。

津液之余入胞则为小便。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气化则能出矣。

十一、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臣使之官”,是说膻中是代君发令的。

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同时有心的外围,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过的功能。

所以这个“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

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样。

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1、阻挡邪气、宣发正气。

比如北京有紫禁城,紫禁城里有皇宫,紫禁城就有阻挡邪气的作用,让外面的邪气进不来,同时又可以向外宣发正气。

2、心包主疏通气机。

心包在人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气机。

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

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

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

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十二、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为“决渎之官”。

三焦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

目前学者对三焦的某些概念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它“有名而无形”,有的认为它对应于人体胸腹腔的某些脏器。

但是相比于研究三焦具体在哪,学者们更愿意关注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这更有实际意义。

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决渎是疏通水道的意思,“决渎之官”便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了。

决:通。

渎:水道;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上焦主纳,中焦主化,下焦主出,上焦如雾,中焦如区,下焦如渎。

心肺功能失调引起的全身水液运行失调属上焦疾病;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水液运行失调属于中焦疾病,由于肝肾功能失调引起的水液运行失调属于下焦疾病。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