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越来越深入。
其中
微课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引入了多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微课”是传统媒体教学的又一升华,它使数据采集更精确、更理想、更智能化,还解除
了实验者繁重的劳动,同时解决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科学课堂中学生无法进行自主
探究的难题。
我们教师在学习制作微课的同时,更要注重把“微课”融入课堂。
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而言,微课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难度,
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既方便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又培养了学生的
科学探究精神。
关键字:微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微课,指导学生规范操作
课堂教学时,教师一般会从现实或模拟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
假设,指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搜集、观察、记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
出结论,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历程。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在实
验中他们在正确使用器材、按预设的步骤有序操作、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等方面都
做得不是很好。
为了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演示实验时,教师会边示范
边讲解实验步骤,提醒学生实验中要注意的事顶,以避免操作错误。
然而,这些
内容单靠教师的一遍示范讲解,学生肯定是无法一一记住的,结果是实验效果大
打折扣。
如果将实验操作的步骤和要求做成微课,指导实验时,先让学生看一至
两遍的微课视频,然后教师再说一说操作的方法和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再发放实
验器材,让学生按要求操作,那么,就可以幫助学生正确掌握实验方法,保证实
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如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这个实验。
实验中要用到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石棉网、三脚架、烧杯、饱和食盐溶液等实验器材,一个实验出现这么
多的器材,有的器材还是第一次接触。
课前,笔者做了一节微课。
首先,介绍各
个器材的名称、作用。
然后,请教师边分步骤操作实验,边讲解:(1)石棉网
放在三脚架上。
(2)把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3)蒸发皿中倒入少量饱和食盐
溶液。
(4)点燃酒精灯,移入三脚架下,利用外焰进行加热。
(5)溶液沸腾后,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6)在盐水快蒸发完之前,移出酒精灯熄灭。
(7)用镊子
夹下蒸发皿。
(8)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并与食盐颗粒进行比较。
实验时,教师先播放微视频,然后结合器具做一次操作并讲解示范,最后学生分
组实验。
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掌握了蒸发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
得了科学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对一些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课后还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反复观看教师发送的微课视频,在模拟操作中发现并纠正自己的操作错误,掌握
正确的实验方法,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用微课,提醒学生注意细节
40分钟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要想在一节课内有效完成实验,除了掌
握实验方法外,还必须注重实验的细节。
为了让学生认识器材,掌握科学实验的
技能,课堂上,教师的实验演示和讲解尤为重要。
但是现实中存在诸多的问题,
如班级学生数较多,实验器材小,等等,因此,这样的演示效果常常不能达到预
期目的。
这时,提前录制的实验微课视频就能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如“过滤实验”的难点是规范操作,实验中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规范的操作离不开教师的演示和详细讲解。
如何折滤纸、剪滤纸和打开滤纸,特
别是往漏斗中倒入过滤的混合液时,要十分规范。
(1)放入漏斗的滤纸要紧贴
漏斗内壁,滤纸要低于漏斗的边沿。
(2)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烧杯嘴紧靠玻
璃棒,混合液顺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液面要低于滤纸边沿。
(3)漏斗下端
管口要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课前,教师把下水实验拍成微课,播放时,对
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利用特写镜头拉近距离,分步呈现。
清晰的画面配合声音和
文字非常直观,突出了实验操作中“一贴、二低、三靠”的细节要求。
微课的播
放比教师单纯的声音讲解、文字展示效果要好得多,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悟。
又如,教学“测力计的使用”时,教师手持测力计演示讲解。
测力计的刻度
那么细小,全班五六十人,不能保证坐在边角和后面的学生也能看得清楚,如果
借助微课的视频播放,就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楚了。
这样,就提高了演示
的可见度,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三、借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
关键。
教学目标的达成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外,还需要教师找准难点,教法得当,准确点拨,并根据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客观、抽象的内容转化
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化难为易。
如体验“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活动的情况”时,学生要通过体验、观察,
了解肢体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
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手握哑铃,做手臂伸屈运动。
骨骼、关节是看不见的,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对手臂伸屈运动的过程,
学生主要是对照图片和指着自己的手臂进行讲述,讲述简单、肤浅,缺乏条理。
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讲述,播放微课视频。
视频内容按照学生的思维走向,把学生体会到的不同运动方式肌肉的变化情况,用简单而有实效的三维动画,展
示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上肢活动过程中的协调运动。
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了关节
活动的差异,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教学难点得到了化解。
同时,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体关节的神奇与人体的神秘,这促使他们保持好奇心,
在课后继续探索。
在学习人体内部构造和生理方面的知识时,因为这部分内容不能直接观察,
所以教师可以上网搜索相关视频,剪辑制成微课。
只要开始播放微课,学生就鸦
雀无声、全神贯注地观看。
这样,难点就迎刃而解了,知识内容也轻松升华了,
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了有关人体呼吸、运动、消化等方面的科学概念。
4.学生开展课外探究的内容
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和家长继续
开展课外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家长或学生自己录制微课,在课外开展课外探
究。
这与科学新课标倡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追求创新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相
一致。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学生对观察小动物很感兴趣,他们自己在课下会继续进行自己的课外探究,如果将这些探究视频带入课堂
共享交流,做成微课,将大大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对
探究内容进行评价和学习,也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并运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指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实验中要注意的细节,帮助学生突破学
习知识的难点和正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有
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