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肇庆市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测试题
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8,现有一蛋白质由两条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则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12800 B.12544 C.11036
D.12288
参考答案:
C
2. 治疗艾滋病(HIV病毒为RNA病毒)的药物AZT的分子构造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的结构很相似。
下列对AZT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转录
B.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自我复制
C.利于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表达过程
D. 抑制艾滋病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
参考答案:
D
3. 下列哪项是自由扩散的特点()
A.物质从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B.物质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
C.需要消耗能量D.需要载体协助
参考答案:
A
4. 以下四种细胞工程技术中,培育出的新个体同时具有两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方法有()
①植物组织培养②植物体细胞杂交③胚胎分割移植④细胞核移植
A、①
B、②③④
C、②④
D、②③
参考答案:
C
5. 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
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
D、它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参考答案:
D
6. 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参考答案:
B
7. 下列不能解除植物顶端优势的措施是
A.去掉顶芽
B.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
C.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一块含有细胞分裂素的羊毛脂
D.在去掉顶芽的断口处放上琼脂小块
参考答案:
B
8.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A. 用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浆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C. 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D. 甲基绿、派洛宁(吡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参考答案:
C
用苏丹Ⅲ染色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过程中,除染色外,还要滴加1 ~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实验过程中,细胞可能死亡,但无论细胞处于何种状态,都不会影响实验观察;A错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豆浆溶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没有生命活性也可以鉴定,B错误;健那绿是活细胞染色剂,用来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C正确;观察动物细胞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先后两次放在高浓度的酒精溶液里固定,细胞已经处于死亡状态,D错误。
【考点定位】鉴定实验
【名师点睛】
1 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注意: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要等量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而且是现用现配,条件需要水浴加热。
2 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苏丹Ⅲ+脂肪→橘黄色;苏丹Ⅳ+脂肪→红色
3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注意: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先加A液再加B液,反应条件为常温(不需要加热)。
4 碘液检测淀粉:淀粉+碘液→蓝色
5 DNA的染色与鉴定:DNA+甲基绿→绿色
鉴定原理:DNA+二苯胺→蓝色
6 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RNA+吡罗红→红色
注意: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用的是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而不是单独染色。
7 台盼蓝使死细胞染成蓝色:正常的活细胞,细胞膜结构完整具有选择透过性能够排斥台盼蓝,使之不能够进入胞内;死细胞或细胞膜不完整的细胞,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应用: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检测细胞膜的完整性。
8 线粒体的染色: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9 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10 CO2的检测:CO2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在变黄。
11 染色体(或染色质)的染色: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染成深色。
9.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情况如图甲所示。
现将胚芽鞘尖端去除一段时间后,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顶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量其弯曲角度α(如图乙)。
则N1、N2、N3三种浓度所致角度α1、α2、α3的情况最可能是
A.α1>α2>α3B.α2<α3<α1C.α1>α2,α2<α3 D.α1>α2,α2=α3
参考答案:
B
10. 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
参考答案:
D
11. 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及受精相关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雄性动物,其精巢内的精原细胞(不考虑突变)经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基因型为AB、ab、Ab、aB
B. 一个基因型AaX b 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错乱,产生了一个
AAaY的精子,则其它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Y、X b、X b
C. 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果蝇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一定都含有两条Y染色体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可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参考答案:
C
【分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会分开,非等位基因A和B、b,a 和B、b均可自由组合,形成基因型为AB、Ab、aB、ab的配子,A正确;依题意可知,基因型为AAaY的精子的产生,是由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到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且该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中,携带A基因的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所形成的两个子染色体没有分开进入了同一个精细胞中。
这样由该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两个精子的基因组成分别为AAaY和aY,与该次级精母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 b,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2个精子的基因型均为X b。
因此,其它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Y、X b、X b,B正确;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果蝇有丝分裂后期的精原细胞一定含有两条Y染色体,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含有两条Y染色体或0条Y染色体,C错误;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从而维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恒定,D正确。
故选C。
【点睛】熟记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 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
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A.传出神经B.传入神经C.感受器D.效应器
参考答案:
A
13. 科学家做过如下试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另一试验是把一段
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试验。
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参考答案:
A
14. 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③处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是K+外流的形成的
B.①中内容物以被动转运的方式释放至②中
C.兴奋传递时,②处的组织液含有特异性受体
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③的外表面带正电荷
参考答案:
A
15. A种植物的细胞和B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仅显示细胞核),将A、B两种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若经过组织培养后得到了杂种植株,则该杂种植株是
A. 二倍体;基因型是DdYyRr
B. 三倍体;基因型是DdYyRr
C. 四倍体;基因型是DdYyRr
D. 四倍体;基因型是DdddYYyyRRrr
参考答案:
C
16. 下图中①~③表示的是生物体内3种有机分子的结构。
其中①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有关说法正确的
是()
A.①~③存在于所有植物细胞 B.②中也含有与a类似的结构
C.细胞中没有①就不能产生③ D.②的种类可以有64种
参考答案:
B
17.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自由组合。
现用DDTT与ddtt两个品系作亲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中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
A.1/16 B.2/16 C.3/16 D.6/16
参考答案:
A
18. 小陈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照片后得出如下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双层膜 B.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C.内质网膜与核膜相连 D.液泡是最大的细胞器
参考答案:
B
19. 关于下列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与固定液处理的时间有关
B.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与二氧化碳的量有关
C.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裂解,释放岀子代噬菌体
D. 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还需神经调节的参与
参考答案:
B
【分析】
在低温诱导根尖分生区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实验中,固定液(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以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性,与染色体数目加倍无关;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
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产生的CO2速率较快或含量越多,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越短;噬菌体侵染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可能促进胰液的分泌,后来他们把小肠粘膜分泌的这种化学物质称作促胰液素。
【详解】A. 固定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与固定液处理的时间无关,A错误;
B. 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越短,B正确;
C.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C错误;
D. 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不需神经调节的参与,D错误。
20. 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
B.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生产
C.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在体外生产
D.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
参考答案:
C
21.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但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人凝血因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知,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该目的基因
B.人凝血因子基因进入羊受精卵后,其传递和表达不再遵循中心法则
C.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该羊的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
参考答案:
A
【考点】Q3:基因工程的应用.
【分析】根据已知核苷酸序列的基因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分析A.根据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仍遵循中心法则分析B.根据基因选择性表达分析C.根据转录所需的酶是RNA
聚合酶分析D.
【解答】解:A、如果人凝血因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知,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该目的基因,A正确;
B、人凝血因子基因进入羊受精卵后,其传递和表达遵循中心法则,B错误;
C、在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所有的体细胞中,只是人凝血因子基因在该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在其他体细胞中未表达,C错误;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是RNA聚合酶,不是DNA聚合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参考答案:
C
23.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无论是低等还是高等生物都可能发生突变
B.生物在个体发育的特定时期才可发生突变
C.突变只能定向形成新的等位基因
D.突变对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参考答案:
A
24. 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A. 玉米花粉粒培育出植株
B. 转入贮存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出植株
C. 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
D. 将番茄与马铃薯细胞融合并培育成植株
参考答案:
C
【分析】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细胞,能发育成完整成熟的个体的细胞(如全能干细胞)。
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玉米花粉培育出植株,花粉是植物的生殖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不符合题意;转入贮存蛋白基因的向日葵细胞培育出植株,是从细胞获得了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B不符合题意;烧伤病人的健康细胞培养出皮肤,皮肤属于器官而不是个体,不能提现细胞全能性,C符合题意;将番茄与马铃薯细胞融合并培育成植株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不符合题意。
因此选C选项。
25. 如图为ATP分子的结构示意图,①一④表示相应虚线框内的物质结构,A.B.c表示有关的化学键。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是腺苷,是ATP中A代表的物质
B. 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C. ③、④分别是ADP、ATP,活细胞中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
D. ATP为高能磷酸化合物,心肌细胞中储存着大量的ATP
参考答案:
D
据图分析,①是腺苷,是ATP中A代表的物质,A正确;②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③ADP,④是ATP,活细胞中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C正确;ATP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D错误。
【考点定位】ATP分子的结构
26.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
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个体。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参考答案:
C
27. 在动物体内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方向最可能是()
A.树突→轴突 B.细胞体→轴突 C.细胞体→树突 D.轴突→树突
参考答案:
D
28. 已知某样品中存在甲、乙、丙、丁、戊五种蛋白质分子,其分子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数量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样品中蛋白质的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透析12 h,若分子乙保留在袋内,则分子丙也保留在袋内
B.若用凝胶色谱柱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则分子甲移动速度最快
C.若将样品以2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分子戊存在于沉淀中,则分子甲也一定存在于沉淀中
D.若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样品中的蛋白质分子,则分子甲和分子戊形成的电泳带相距最远
参考答案:
A
29.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参考答案:
C
30. 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
C.B1表示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D.图解仅能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参考答案:
B
【考点】G2: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W1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W1=A1+B1+C1+D1=(A1+B1+C1+A2+B2+C2+D2),A1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1表示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1为生产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D1=A2+B2+C2+D2.
【解答】解: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错误;
B、现存生产者个体数可小于初级消费者个体数,如一棵树和这棵树上的昆虫,B正确;
C、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错误;
D、图解能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B.
31.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区别是()
A.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的成分与植物的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是培养单个细胞,植物组织培养是培养组织
C.动物细胞培养可以传代培养,而植物组织培养不能传代培养
D.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可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而植物组织培养不能
参考答案:
A
32. 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
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参考答案:
B
33. 大肠杆菌、玉米、噬菌体、酵母菌都具有的糖是
A.纤维素 B.淀粉 C.糖原 D.脱氧核糖
参考答案:
D
34.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的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参考答案:
D
35. 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制备利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吸水涨破
B.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C.观察线粒体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参考答案:
C
36. 新技术的建立和利用对生物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下列技术(或仪器)与应用匹配正确的是()
A.PCR技术﹣﹣扩增蛋白质
B.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C.光学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基粒
D.花药的离体培养﹣﹣培育多倍体植物
参考答案:
【考点】RH: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2F: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L3: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RA:单倍体诱导与利用.
【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杂交瘤技术是指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合并形成一个杂交瘤细胞的现象.单倍体育种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二倍体纯种.
【解答】解:A、PCR技术即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可以用少量DNA体外合成大量DNA,A错误;
B、杂交瘤技术就是用来制备单克隆抗体,B正确;
C、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较大的细胞器,对于叶绿体中的基粒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C错误;
D、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D错误.
故选:B.
37. 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
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参考答案:
C
38. 如表为几种限制酶的切割位点,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BamH I切割的序列一定能被Sau3A I切割
C.Bcl I切割的序列一定能被Sau3A I切割
D.以上信息说明限制酶没有特异性和专一性
参考答案:
【考点】Q2: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分析表格:表中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各不相同,说明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其中BamH I和Bcl I的识别序列中包含Sau3A I的识别序列.
【解答】解:A、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A正确;
B、根据表格中BamH I和Sau3A I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可知,BamH I切割的序列一定能被Sau3A I切割,B正确;
C、根据表格中Bcl I和Sau3A I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可知,Bcl I切割的序列一定能被Sau3A I切割,C正确;
D、以上三种限制酶识别的序列都不同,这说明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D错误.
故选:D.
39. 某名贵花卉用种子繁殖会发生性状分离。
为了防止性状分离并快速繁殖,可以利用该植物的一部分器官或组织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完整植株。
进行离体培养时不应采用该植株的 ( )
A.茎尖 B.子房壁 C.叶片 D.花粉粒
参考答案:
D
40. 右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曲线符合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B.此曲线符合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其种群数量可能会很快得以恢复
D.“涸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 点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参考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41.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据图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在A图中,②所示的结构属
于反射弧的。
(2)B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在a、b、c中
未兴奋部位是_____________。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
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3)C图对应A图的[ ] 结构,其中A结构
为,
A结构内的内含有神经递质。
(4)神经递质只能由释放,然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
B ,
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向的:例如,由上一个神经元的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
参考答案:
42.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