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发展路径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发展路径探究
作者:邱以胜李小波彭亚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以傣陶为代表的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受外来文化及产品的冲击,陷入濒临灭绝的处境,通过分析研究,结合云南普洱茶及文化旅游的巨大市场空间,找到傣陶发展的路径,对其它工艺类别形成示范效应。
一、西双版纳傣族制陶现状分析
(一)地理分布与存续情况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众多,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而悠久的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傣族是跨境民族,在境内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红河、玉溪等地,境外傣族主要聚居区为泰国清迈、老挝琅勃拉邦、缅甸景栋等地;傣族制陶作为傣族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在上述傣族聚居区均有分布。
傣族制陶有着4000多年不间断的传续史,是少数在新世纪依然得以存活的世界低温陶的代表,被专家称为人类制陶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外来器物的冲击,传统傣族制陶陷入濒临灭绝的处境,2006年,傣族慢轮制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名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西双版纳傣族制陶主要分布于景洪市的曼斗、曼阁、曼飞龙、曼掌村,勐海县的曼朗、景真村。
目前从事制陶的作坊有40余家。
时至今日,傣族制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依然比较艰难,传统工艺如何与新时代共生共荣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傣族陶器的工艺及体系现状
传统傣族制陶的主要技术为慢轮制陶(制坯)和无窑堆烧,所制作的陶器以生活用粗陶为主、宗教用铅釉陶次之。
新世纪以来,傣陶陶器在技术、工艺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目前,玉勐、玉喃恩等传承人还继续坚持慢轮制陶和堆烧工艺,大部分作坊已经过渡到以快轮成型为主,烧制方式上有气窑、柴烧和电窑烧制,在工艺选择上渐趋多元化;在陶器功能方面,除少数艺人还在制作一定数量的宗教“过赕”用品和寺庙装饰陶器,大部分陶器以普洱茶的存储、冲泡、贮水、花盆为主。
在陶器装饰的环节,除少数艺人坚持拍打纹样外,主要以雕刻为主,少数作坊在探索釉料、化妆土装饰。
在经营方面,大部分作坊的经营延续了过去小农经济的家庭作坊模式,傣陶的发展路径急需探索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