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高频知识点汇编(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管理师高频知识点汇编(六)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二十六)
一、心理卫生
1.定义: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好的状态。

2.心理卫生的范畴:
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第二,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控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二、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概念
1.一般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的状态。

当事人为此而感到痛苦,常常表现出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严重心理问题:常常是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还沉浸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表现为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甚至对刺激相关的其他事件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有轻度的泛化;痛苦情绪的体验常常会持续数周,甚至超过2个月以上,但一般不超过半年,情绪和行为有时会暂时地失去理性控制而冲动,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暂时的社会功能轻度缺损。

三、区别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二十七)
一、不良行为
1.定义:即影响健康的行为,是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称,又称不健康行为,或称为为危害健康的行为。

2.特点:危害性;稳定性;习得性。

3.不良行为的表现:
(1)不良生活方式;(2)不良疾病行为;(3)违规行为;(4)致病性行为模式:
①A型生活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②C型生活模式: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又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

行为倾向特征为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与人冲突,易生闷气等。

4.游戏与网络成瘾
特征:痴迷状态、欣快感与虚空状态、成瘾性、与现实的冲突。

二、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1.焦虑障碍:又称神经症。

常见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难症、恐惧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官能症)等。

2.心境障碍:又称情感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3.应激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强烈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4.心理生理功能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相的生理功能障碍。

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乐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5.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障碍,是指个体的行为方式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对环境适应不良。

常见类型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病性障碍: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严重心理障碍。

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

三、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
(一)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原则
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2.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4.整体与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5.指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6.发展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实施措施
1.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活节奏;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4.规律生活,有效应对;
5.积极锻炼,合理兴趣;
6.自我察觉,善交朋友;
7.释放压力,定期轻松。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二十八)
一、阴阳学说
只有既对立又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一般来说,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的、寒凉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归属于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归属于阳。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作用、消长、转化。

二、发病与病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饮食失宜对人体的伤害,除损伤脾胃运动化功能外,还可以导致食积、聚湿、化热、生痰、气血不足等病变。

劳逸:如果劳逸失度,或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静养,都不利于健康,均可导致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的失常而引发疾病。

如“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等。

三、辨证论治
1.辨证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证。

(1)望诊:观察神、色、行、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望面色一般为:面色白主虚、寒,赤主热,黄主脾虚、湿困,青主瘀、寒、痛,黑主肾虚、寒、水、瘀。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为正常。

舌质淡白主寒、虚,红绛主热,青紫主寒凝血瘀;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等。

(2)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

(4)切诊。

2.论治
以辨证为前提和基础,在获得对疾病的本质认识之后,确立治疗疾病时所必须的遵循的基本治则及治法,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基本治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二十九)
一、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1.因人调养,根据不同体质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
2.因时调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顺时调养;
3.饮食保健,强调食养、食洁、食忌、食禁等;
4.传统运动养生更是工种繁多,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等;
5.经络保健包括艾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方便易行;
6.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
7.还有起居调养,娱乐养生、精神养生等。

二、饮食养生
“食养”一词,较早见于《黄帝内经》。

“性”是指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

凡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寒凉
性食物,如西瓜可用于热病烦渴,鸭梨可用于咳嗽、咯黄痰,表明这两种食物具有寒凉之性。

凡适用于寒性体质或病症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干姜可用于胃寒腹痛,生姜、葱白用于风寒感冒等,表明其具有温热之性。

“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滋味。

此外,还有涩味和淡味。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如葱白味辛,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石榴味涩,能收敛固涩,可用于泄痢下血。

饮食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大要有四:
1.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
2.二要“有节制”,即食不可过饱,亦不可过激,食量适中;
3.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四要因时因人而宜。

三、药物养生
具有抗老防衰作用的药物,称为延年益寿药物。

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健身强生目的的方法。

1.补气类:人参、黄芪、茯苓、山药、薏苡仁。

2.养血类:熟地黄、何首乌、龙眼肉、阿胶、紫河车。

3.滋阴类:枸杞子、玉竹、黄精、桑葚、女贞子等。

4.补阳类:菟丝子、鹿茸、肉苁蓉、杜仲。

卫健委健康管理师高频考点(三十)
一、三级康复网络服务理念
1. 早期康复:以国家级、省级大型康复中心或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为主,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互相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并承担人才培养任务。

2. 后期康复:以区域性康复中心或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系统的康复治疗。

3. 社区康复:以社区康复机构或社区服务机构为主,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或家庭化的康复服务指导。

二、康复
根据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同,康复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康复工程。

康复工作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及经济能力上进行全面康复。

如1.医学康复:是指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是康复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2.社会康复:在社会层面上采取与社会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目标的最终保证。

三、康复医学
1.概念: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预防和改善服务对象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社会、学习、工作。

(1)康复医学的内容是,包含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和社区康复学等。

(2)康复医学工作模式与康复评定会: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康复团队,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

(3)康复医学发展模式: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会康复模式。

现代康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与环境和谐适应为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病、治病。

2.服务对象: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这类人群已逐渐成为康复医学最主要的治疗对象)、亚健康人群。

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用身体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来表示健康功能状态,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评定残疾。

ICF包括三个关键部分:
第一部分,身体功能和结构,分别指生理功能和解剖部分;缺失或偏离正常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都被称为损伤。

第二部分,活动,是指个体的任务执行情况;“活动受限”是指个人在执行
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三部分,参与,指的是与生活状态有关的方面;“参与受限”是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体验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