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探究
文章探讨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若干措施,对中职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标签: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实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
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大量实验表明,智力与学业成绩之间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因此,要提高职高生物教学质量,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强化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
执教实验课时教师往往非常注意教学设计,特别是实验前的指导,诸如规定的“實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都是必讲的,甚至还要讲一些注意事项,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而对学生实验开始后,在实验中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往往缺乏关注意识。
有无关注教学生成、激发教育智慧的意识,往往是教师从平庸迈身优秀的门槛。
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时,笔者发现学生做完试验后的试管中的颜色有三种,一种砖红色,一种砖红色较浅,一种没有砖红色。
这三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学生知识掌握、科学态度、方法技能上的差别就不是三种了,于是将他们的试管展示给全班学生看,一起来分析原因。
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种砖红色,反映做实验的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强,遵循实验步骤顺序,遵守实验所用时间,具有要做科学实验先做老实人的求实精神。
理应表扬。
第二种砖红色较浅,原因是有的学生加酶后,保温时间短或水温没有达到60℃。
究其思想根源是急功近利,图快,图省事,而将“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准绳抛至脑后。
第三种情况没有砖红色,原来是学生看到实验桌摆放了沸水浴的装置,就不假思考地将加了酶的试管先放到沸水浴的装置中加热。
这一错误是因为学生做实验的一个陋习──“只动手、不动脑”造成的。
用及时捕捉到的实验课中学生暴露的问题为情境进行剖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实验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实际问题。
二、机智灵活施教,提高课堂效率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是风貌的差异、学生经历的不同等,都将直接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感知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讲“条件反射”时,书中举的是“望梅止渴”这一条件反射的经典例子。
当教师说到梅子时,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分泌唾液后的吞咽动作,看来以“梅”作为语言文
字信号来加以刺激,对华北地区的众多学生只能是一种无关信号。
创设情境不成功,就会影响概念的领会。
如何处理?当时笔者被激发出的教学机智成全了这次“条件反射”知识的学习,马上换成学生都吃过的红果(山楂),说道:“当你看到有人拿红果让你吃时,口腔中有什么感觉?”此话刚说出,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作出了吞咽口水的动作。
实例选得对,条件反射的原理自然就悟出来了──“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
刚才第一个例子正是说明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望见梅子并不会产生流口水的条件反射,而吃过红果的人知其酸,听到“红果”会出现不由自主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
一反一正的教学过程,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三、不轻易做出否定,促进连续思维
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从其正确程度上分为三种情况:
1.回答准确、到位、独特、新颖。
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不要吝啬语言,应加以表扬、鼓励,为其喝彩──“你的想法和当年科学家的想法一样”。
2.回答错误。
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可因人、依事,采用相宜的办法处理。
例如:采用“转移对象法”、“保护自尊法”、“苦恼解脱法”等。
3.回答似是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
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如何智慧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
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
”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菊花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作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
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
”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做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
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
及时发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莫大的鼓励,也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如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适量的
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大部分学生都这样回答:配制0.1mol、0.2mol、0.3mol……的氧气,将种子放入其中,此外温度、水分条件相同,然后进行培养,观察结果。
全年级只有一个答案与众不同,而且简单、易操作:选用不同容积的玻璃罩,将相同数目的种子放入其中,并满足相同的适宜温度和水分条件,将玻璃罩封好,进行培养,观察结果。
笔者想能够这样回答问题的肯定是尖子生,结果密封线拆开后使人惊叹: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不时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教学方法灵活机智,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