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4课 宋明理学学案 岳麓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1.重点:程朱理学的主张;陆王心学的内容。
2.难点:对宋明理学进行评价。
教材整理1儒学的危机
1.儒学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儒学创新: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误区警示] “三教合一”并不等同于“三教统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教材整理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求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
4.影响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3)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深度点拨] 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教材整理3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
理论: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以求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教材整理4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1)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2)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图解示意] 图示法解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知识网络史论要旨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
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
知。
3.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
“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探究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史
料解读
史料一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
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则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一以句号分为前后两部分。
句号之前表述的是程朱格物致知理论;句号之后为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
史料二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推至事物之理,
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王守仁《传习录》史料二中朱熹认为通过“格”能够“穷”事物之理;史料三中王守仁认为“良知即天理”。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二程与王守仁有何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吗?
【提示】不同: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提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
3.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如何。
【提示】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史论拓展】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对理的
具体认
识
“理”是世界的
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学范
畴
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达到理
的途径
“格物致知”,体
验“天理”
“发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相同点
内容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继承孔孟“仁”“礼”思想,
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实质
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
欲求(“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1)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2)都强调社会对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到积
极作用
理学家王阳明强调“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
由
此判断,王阳明( )
A.反对穷理格物B.教人明辨善恶
C.主张静心无为D.阐发禅宗学说
【解题模板】
抓关键抓住关键词语:“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物无善恶”,理解王阳明的主张
排易误材料“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王阳明并未教人明辨善恶,而是认为“物无善恶”,故B项错误;王阳明是理学家,静心无为是道家主张,而且该主张在材料中也未提及,故C项错误;禅宗学说强调当下的体验,但材料中认为天理在人的心中,无需体验,故D项错误
验结论材料“善念存时,即是天理”,“物无善恶”因而无需“为善去恶”可知其认为天理存在于人心,所以没有必要格物致知,故A项正确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的直接原因是( )
【导学号:11140022】A.儒学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原因”,佛教、道教的传播,吸引了大批信徒,从而导致儒学危机的出现,A、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B.民贵君轻
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
【解析】宋代儒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据此可以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3.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下列人物中,最有可能成为该学生进行上述研究对象的是( ) A.韩非B.陆九渊
C.朱熹D.王守仁
【解析】“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朱熹提出的探究“理”的途径。
A项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B、D两项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答案】 C
4.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需向内心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
这位儒学大师是( )
A.程颢B.朱熹
C.陆九渊D.王守仁
【解析】抓住时间“宋代”,王守仁是明代人,可以首先排除D项。
“‘心’是世界的本原”是心学思想,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故选C项。
【答案】 C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
材料二据传说,王守仁曾见有位圆寂的和尚与其面容极为相似,身后墙上有诗写道:“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道:“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
——摘编自中华读书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朱熹和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2)你认为材料二是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所呈现的特点。
【解析】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中“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等信息,进而结合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归纳分歧。
第(2)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材料二中“据传说”“王知其乃自己前世”等信息进行思考。
第(3)问,应结合我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从思想内容、发展趋势、本质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主要分歧:朱熹主张“先观后悟”,陆九渊主张“先悟后观”;朱熹认为陆九渊的心学“太简”,陆九渊认为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2)①观点: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理由:该传说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理学的影响。
②观点:没有历史研究价值。
理由:未经证实的传说不具有研究价值。
(答出其中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即可)
(3)特点:主要内容及思想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注重融合、吸纳和借鉴其他思想流派的内容;日趋适应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