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核心素养,渗透育人思想——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评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
本版编辑/·高中
测评
云飞
等”。
[8]
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学生们今天生活在群体中,将来走向社会要与更多的人打交道。
因此,作为考核学生语文素养的高考,“考试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要角度多样,
视野开阔,为学生的思考与拓展留有足够的机会和空间”[9]
,而情境
化试题的设计恰恰有助于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思维提升,也必将是未来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等试题的命题方向。
参考文献:
[1][4][5][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姜钢.论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J ].中国高等教育,2018(11).
[3]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回避的理论问题———兼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J ].人民教育,2006(5).
[6]李节.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周建设教授访谈[J ].语文学习,2016(6).
作为全国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实验区,浙江卷的命题思路和方向值得关注。
2018年是浙江深化高考改革的第二年,语文卷遵循新课标精神,紧扣《考试说明》,在分值、结构、题量诸方面保持基本的稳定,在考查文体、题型、材料总量上有所变化,整卷体现了重视阅读和表达、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命题追求。
一、语言文字运用:着眼基础,强化综合运用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至4题承袭2017
年的格局,从汉字的认读、书写到词语、标点、病句的辨析,题型没有变化。
将字音和字形的辨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在一个语段里检测词语和标点的运用。
命题形式趋向综合性,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避免零敲碎打,静态考查知识。
语言教学没有必要重复机械操练,须立足于理解,能根据语境辨析应用。
考查的对象遵循了语基题编制的基本原则:
常见、常用、易错。
考查字音字形。
字音,考了懵、鬓、滓、淬、堞、燎、惩、薅等字的读音,错误点设置在“鬓”“惩”两个常用字上。
江浙一带人们往往前后鼻音不分,将“bin ”读成“bing ”。
“惩”字日常容易误读为三声。
字形,错别字错误点设置在“废弛”上,此词也不算冷僻,如能理解词义自然能判断“废驰”
是写了别字。
考查词语有实词“观照”,虚词“关于”,成语“络绎不绝”“跃然纸上”,均为考生生活、学习中经常使用的,没有偏、怪、难的内容。
但如果不能理解“关于”与“对于”、“观照”与“关照”的区别,没有对语境细加辨析,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容易。
试题还是有效度的。
标点题集中在问号、冒号、顿号、引号的运用上,将错误点落在冒号的使用上,属于不该用而用。
三个语病类型依次为中途易辙、句式杂糅、搭配不当,均为常考点。
高中阶段仍然需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注意读考查核心素养,渗透育人思想
筅金瑞奇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浙江杭州310003)◆高考纵论
摘
要: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稳中有变,力求创新,具有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基础知
识趋向综合性,突出考查语言运用能力,重视逻辑思维的检测。
实用类文本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话题富有现实意义,更加贴近真实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题凸显文体特色,着眼散文语言和作家情思的考查,设问更精准,摒弃了格式化的命题习惯,有利于检测审美鉴赏等高阶思维。
古诗文材料富有思想内涵,试题注重课内知识的贯通和迁移。
写作题兼具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将时代主题和个人的体验思考融通,能防止宿构套作,
又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
关键词:高考语文
浙江卷
命题特色
教学启示
——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评析及对教学的启示69
2018.11
本版编辑/·高中
测评
云飞
准字音、写好字形,准确运用词语和语句。
教师要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对汉语有敬畏之心;教学方法上注意积累,随文穿插,在理解的基础上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培养学生规范、精准地运用语言的习惯。
语用题历来是测试创新的试验田,2018年两个语用题都有综合的能力要求。
第5题既要考虑语意前后关联,讲究逻辑,还要考虑语句的简洁,符合字数的要求。
对逻辑严密的要求,2017年高考全国玉卷在语用题里首次明确提出,这是值得关注的动向。
语意连接关注语句、意义上的连接贯通,其实质就是内在的逻辑关联。
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有些语文教师只重文辞和修饰,忽略了语言建构背后的思维支撑,容易出现语句浮夸、不合逻辑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
语料源自生物学科,意味着命题者选材视野的开阔,印证了温儒敏教授的观点:“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的那个水平。
”第6题是一则关于我国国民阅读情况的新闻,呈现了一系列有关我国成人阅读的调查数据,
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能促发考生思考自身的阅读形态。
两个考点:概括内容、发表看法。
前者是常考点,后者评述消息反映的社会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篇微型写作。
针对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阅读形态的变化,评述时需要辩证思考。
话题具有开放性,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
可以检测考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二、现代文阅读:考查创新,
关注高阶思维现代文阅读题是2018年高考浙江卷有所创新、值得研究的部分。
阅读的文字量,较以往有明显增加。
从文本的选择,到考查的立意和试题的命制技术,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1.着力真实阅读,具有前瞻的思想视野。
此次浙江卷引入了总共三个材料源的三个文段和一个图表,
形成一个同主题的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的建构着眼于实用性,是一种功能性阅读,贴近真实阅读。
学生需要在这个“组合”文本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领会文本意思,完成题目要求。
这也是对国外先进阅读测试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有利于考查考生真实的阅读能力,积极导向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这类文本,文字量大大增加,需要学生筛选信息,分析图表、文字,作出判断。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拓宽阅读教学的视野,坚定阅读作为现代人必备能力的信念,持之以恒地培育阅读技能,提升阅读素养。
笔者以为,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是学科之母这一普遍的说法。
从文本内容看,它关注自然教育,这也是我国中学教育的短板。
试题富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增长关于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知识,进而认识到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自然教育,致力于从小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并防范自然危害,培养健全的生态观念,健康的体魄和应对的策略。
此题也暗合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具有现实意义。
2.立足文本特质,考查高阶思维。
如果说非连续性文本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文学类文本则着力于检测审美鉴赏能力。
这次浙江卷选用的是作家叶文玲的散文《汴京的星河》,内涵丰富,语言戛戛独造,是一篇文质兼美、别具匠心之作。
虽然写于20个世纪80年代,3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仍然还是那么感人。
散文的特质在于作家独特的情思和表达情思的个性化语言。
命题者紧扣散文的文体特征,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试题设计颇有特色。
从语言特点到表达效果,
从文章结构安排到作者的写作主旨,从外在的语言形式到内在的意旨,从局部的语言品析到需要整体观照全文的结构分析和主题把握,命题者巧妙地形成了一组严密的问题链,
引导考生走进文本内核,抵达文本深处,感知散文独特的魅力。
布鲁姆和安德森等人将思维类型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
其中识记、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为高阶思维。
国内学界一般将鉴赏、探究列为高阶思维。
高考文学作品的阅读题往往超越记忆、筛选、解释等简单的认知行为,着眼于较高认知层次的综合分析、鉴赏和评价,要求考生调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经验,
对作品进行细读和审视,发掘文字表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图和艺术韵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可以说这些题目都体现了高阶思维的考查。
这组试题的设问方式,规避了习以为常的表述,有一些陌生化的效果,更加精准,更能检测考生的鉴赏能力。
这四道题中,第一题不是通常的“赏析画线的句子”,而是问兴奋情绪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着眼于语言形式。
第二题因文设题,从语言特点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这两题设题不同,但关注的还是散文个性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语言。
第三题切实示以解题的门径———“从结构上分析”,帮助学生确定思考和回答的路径。
第四题则直接指出阅读方法,需要结合全文分析,此题切口小,着眼于两个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但需要观照全文,梳理文章脉络,寻求作者的写作主旨。
总之,这组试题关注到了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有意回70
2018.11本版编辑/·高中测评
云飞
避套路化的设问方法,贴近文本,贴近真实的阅读。
这启示我们,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回归本源,摒弃格式化的训练,尊重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古诗文阅读:以文化人,打通课内外联系与往年比,古诗文阅读的题型相对稳定。
2018年,
题目选材鲜明的特点是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命题者“语文育人”“以语文的方式育人”的意图非常清晰。
文言文选择了史学家司马光的《颜太初杂文序》,具有经典性。
文章表达了读书是为修身、“学而时习之”并努力践行的理念,赞扬了颜太初为人正直、疾恶如仇的品格。
诗歌是唐代诗人李颀的《送王昌龄》一诗,抒发的是诗人之间美好的友情。
尤其是《论语》题,要求概括“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的主旨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德”与“才”的关系:如果品行不好,才华再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这是“立德树人”在文化经典考查中的具体体现。
可以说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
从题目的编制看,试题注重课内外知识的贯通,这就要求教学要夯实阅读理解的基础,培养精细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并能够迁移和拓展。
近年浙江卷文言文选材不局限在传记上,
常选用一些古代实用类文本如序、跋、书信、堂记、碑文之类,基本都是以叙事忆人为主,适当有些情感抒发,议论阐述。
篇幅在800字左右,内容相对完整,文言不很深奥,考生能根据语境基本推断大意,考查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也多是课内常见的,体现了考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如古诗考查“淹留”词义,如联想到屈原《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即可推断“淹留”为停留、停滞之义。
赏析诗歌的点染手法,直接点出课内柳永的《雨霖铃》。
这样的命题思路值得重视:从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启示我们教学要落实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基础知识是欣赏的路径,学生凭借知识并在鉴赏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形成个性的感悟和体验。
四、作文:立足文化,彰显时代主题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
写一篇文章。
此题一经公布,社会反响强烈。
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时代色彩,视野开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个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角度来写,
融合了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时代潮流与个人发展等多个主题。
从历史的维度看,自古以来浙江人就崇尚务实、注重实践,反对空言说教。
王充、叶适、陈亮、王阳明、黄宗羲等人一直强调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从改革开放的现实语境看,浙江人一直敢为天下先,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务实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创造了“浙江速度”“浙江经验”。
这既是对历史上浙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也是思想之花在现实大地上结出的实践之果。
仔细审读提示文字,可发现浙江精神是一个背景话题,具体的写作任务是:作为浙江的高三毕业生,站在社会和大学的门槛之前,
对“浙江精神”有着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这就对写作有了一定的收束和限定,不是一般大众认为的写政治文章,写报刊社论,而是切口变小,立足于自身,写自己跟“浙江精神”有关的经历或见闻,写自己对浙江精神的理解和思考。
写作空间比较广阔,从内容到文体,选择的范围还是很大的。
大的角度,可从浙江历史文化立论,显示自己的深厚积淀;或从改革开放的现实语境切入,分析浙江精神的内涵。
小的视角,可写自己的见闻和切身的感受,小处入手,可记叙,可抒情,可议论。
除了诗歌之外,几乎所有重要的文体均可选择,
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在写作能力上的特长。
叙述真实生活,虚拟人物故事,评价事件现象,表达思想观点。
应该说,此题能够区分出考生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也导向写作教学要直面时代,关注现实,但又不能凌空蹈虚,必须联系自身,抒发真情,表达个性见解。
切忌盲目跟风,说假话和空话,脱离自己的理解、感悟、体验和思考。
所以,平时的写作教学仍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关注生活和时代,又要立足自己;既要有思想和文化积累,更要强化语言表达,着力于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回归写作教学的本质。
71。